分享

培土泄木方*饥饿时心中(即胃)空虚难受,欲速食;【培土宁风】;培土养命汤*脾肾阳虚

 紫琪婉儿 2019-10-20


培土泄木方(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白芍各10克,吴萸、炙甘草各6克)。

抓主症:饥饿时心中(即胃)空虚难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饱,过一会又觉饿,饭量很小,饮食喜热恶凉。


【培土宁风】王旭高说:“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扰,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菊花,玉竹”


【解读】既然说是肝风上扰,不用问症状是眩晕。先说肝风上扰,后说中虚纳少,说明先病肝风,后病中虚纳少,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即名家方药中所讲的“五胜”。中虚纳少是指谁?后面明确说“滋阳明”,显然中虚纳少是在说胃,胃气虚更阴虚,治中虚纳少用人参,甘草,麦冬,玉竹。中医说“胃降则心肺亦降”,肺降可以抑制肝气升,有利于熄风。甘草与白芍甘酸化阴,补肝阴,阴长阳消,有利于熄肝风,万事俱备,用一味菊花即使肝熄灭。高!!!肝刮大风把胃土吹干了,并带胃气上逆,会有呕恶症状。,病人既眩晕又呕恶。



侯氏黑散全方十四味药:菊花、防风、川芎、细辛、桂枝、当归、白术、人参、干姜、茯苓、黄芩、牡蛎、矾石、桔梗。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本方功能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方中运用大量风药,配伍健脾药,说明治疗重点是在肝脾两经。例如菊花用至四十分,防风用至十分,这两味显然是主药。川芎亦治风,细辛善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桂枝祛风,开腠理,温经通脉,更为张仲景所推崇。集合诸药而用之,是集中祛风、搜风和熄风各方面力量,使其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发挥治风的疗效,重点是很突出的,所以能治“大风四肢烦重”。同时,风气通于肝,风邪中人,首先由于肝气肝血的不足,所谓体虚易招感,所以又配当归,同菊花、川芎合用,更能加强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的作用。风从上受,肝阳必然僭逆;风邪速变,挟寒亦能挟热,因此配伍黄芩、牡蛎。黄芩能清上热,亦是杂寒于温;牡蛎能够潜阳,亦是寓降于升。这样,对肝风之邪,可以说是极尽擒纵敛散之能事了。更值得注意的是,白术、人参、干姜、茯苓一组药,补脾和胃。白术用至十分,守中补脾,温胃化痰。在风邪浮越,一身之气动乱之际,守住中焦,使中流有个砥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无论肝风之上越,或外风之相袭,皆由于荣卫失调,清浊升降乖常,而后为病的。其为痰涎,或寒或热,亦由此而变。虽云卒中为病,实际是本实先虚。而荣卫和谐,清升浊降,亦正是中焦脾胃之所主。所以在未病之前,或大风为病之后,健运中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百病以胃气为本”,在此更值得注意。所以这一组药,是治风而顾本,具有制肝补脾,培土宁风的意义。至于矾石一味,在风痰之病,是较常用的。桔梗一味,盖属舟揖,既能开通气机而利五脏,亦似为“心中恶寒不足者”的引药。合而成方,功专平肝祛风,健脾化痰。此方粗一看去,似乎用药很杂,不可理解,但仔细琢磨,路子清楚,富有启发意义[1]。


通过历代医家对侯氏黑散组方意义的阐述,结合本文的主治及药物组成用量,我们认为,原文“大风”是指风邪剧烈,直入脏腑,发病急,病情重。“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说明病人是一个中阳不足的体质。侯氏黑散以菊花为君药,用量极大,是本文其他药物的数倍至十数倍。菊花祛风平肝,《神农本草经》称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以防风为臣药助菊花祛风,《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配伍白术、人参、茯苓益气健脾,培土宁风,即培补脾土使肝风不妄行;风从上受,肝阳必然亢逆,故用当归、川芎益肝血且搜肝气;风邪速变,挟寒亦能挟热,故用桂枝、细辛、干姜祛寒;黄芩清热;牡蛎潜阳寓降于升,即在用菊花、桔梗、防风轻清上升药物的同时用牡蛎重镇潜阳,以免升散太过;矾石善化风痰;桔梗既能开通气机而利五脏,亦为“心中恶寒不足者”的引药。温酒引诸药达于周身经络。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动风助热也。本方看似内外不分,寒热杂陈,补泻兼用,用药很杂,不可理解,其实病为大风,没有纯内风、纯外风,纯寒纯热,纯虚纯实,只有内外兼治,寒热并用,补泻同施,才能取效明显[2]。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2条从脉象明确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第1条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乃阳气虚、血虚,络脉空虚使然;脉数为热,风化热,风属木,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为春天的主气,四时皆有,得其正,为和风,失其正,即为风邪。风性主动,风性善行而数变,动起来易化火,因而木生火。第2条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寸口脉主表主营卫,浮脉主血(气)虚弱或外感,在此为血虚。正所谓“浮者血虚,络脉空虚”;紧脉主寒。寸口脉浮而紧,即气血虚弱,与外受风寒相结合。由于气血虚弱,导致络脉空虚,卫表不固,风寒就会乘虚而入,正虚不能抗邪,则邪随虚处而停留,强调“络脉空虚,贼邪不泄”,经脉痹阻为其主要病机。张秉诚在《成方便读》中阐述:“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混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这些皆认为中风发病与外风入侵有关。《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风邪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指出“贼风偏枯,是体偏受风,风客于半身也。”《太平圣惠方》中也指出:中风是由“脏腑久虚,气血衰弱,腠理开泄,阴阳不和,真气散失,荣卫虚竭,邪气毒风,从外而入,伤于经络”所致。由此可见,仲景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内因系正气亏虚、血虚,外因为风邪外中,然内因为发病的主导方面,外因系诱发因素,病机为经脉痹阻。仲景明言,侯氏黑散的主治为“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在导致气血亏虚的根本原因中,冲脉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风因而能侵袭人体经络,甚至直中脏腑。《灵枢·贼风》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不出空窍之中”,“不出空窍之中”。既指风邪易入空窍,也指气血亏虚处易受风邪,其中冲脉尤为关键。仲景特别重视冲脉不足,冲为血海,《灵枢·海论》云:“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逆肥瘦》谓:“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冲脉充盈则络脉充盈,即能上渗诸阳,下灌诸精而中风愈。“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所谓大风,是古代的证候名称。即阳虚血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病重而传变迅速的病证。“大风”是外感的风邪,并且是风邪直中。所谓“大风”,是能够直中肌肉、脏腑的外风。四肢属脾,风中于脾,可导致“四肢烦重”。《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已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使脾的阳气向外发散,脾之阳气外散四肢,气机壅塞,四肢故烦重。风邪使心阳向外发散,阳虚则内寒,则心中“恶寒不足”。正如《金匮要略论注》所言:“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风易中心脾其因有二:其一,脾属土,风属木,木克土,因而易入脾;其二,心属火,风属木,木生火,因而易入心,心主血脉,易中血分。综上所述,侯氏黑散证的病因亦系外风,病所为心脾,病机为气血亏虚、风中心脾[3]。


侯氏黑散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本方实乃抑木扶土,即泄厥阴、和阳明之法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若纳运失司,脾胃亏虚,变证百出:一则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邪易袭;二则土虚木壅,郁而化火,变生内风;三则生血乏源,肝失所藏,血脉不荣,虚风内动;四则阴血久亏,耗伤肾阴,水不涵木,阳亢化风;五则气不行血,血行涩滞,瘀血内结,风自内生;六则中土一虚,水湿不化,痰浊由生,积而生热,久而生风。可见动风一证多与脾胃虚弱相关。诚如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喻嘉言在《寓意草》中曾有胃中“空虚若谷,风自内生”之论,后人盖称之为“空谷生风”。叶天士认为“阳明络虚”可致中风,其《临症指南医案·中风》云,“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清末名医王旭高在《治肝卅法·肝风证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肝三十法。王氏指出:“肝风上逆,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即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王氏之论,与仲景侯氏黑散颇为相近,可以说为仲景之“土虚风动”一证,提出“培土宁风”之治法。盖培土宁风者,于外风则健脾益气,实其藩篱,风自不能入也;于内风则抑木扶土,滋水涵木,风自无从生焉!其中蕴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及时刻顾护脾胃之理。临证当须谨记,宁风莫忘培土,培土可以宁风。中风不能单责之于肝。若气血素虚,复中风邪,入于脏腑,致使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而致中风,在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为宗旨,不能拘于某一脏腑。诚如侯氏黑散之“土虚风动”值得深究。侯氏黑散方中菊花清头明目,用量占全方十分之四;矾石燥湿祛痰涤痰,因其末色黑,故名黑散。菊花祛风平肝而不伤正为君药,菊花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居上品,谓其“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配伍白术、人参、茯苓、桂枝、干姜温脾阳益脾气,驱内伏之寒,培土宁风,即培补脾土使肝风不妄行;当归、川芎和血,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防风、桂枝、细辛升举阳气入腠理搜络中之风;牡蛎配菊花平熄肝风,牡蛎潜阳寓降于升,实有蓄鱼置介之妙也;黄芩清化肝胆之郁热;桔梗、矾石化痰湿,桔梗祛痰排而为舟楫之药,矾石善化风痰;温酒引诸药达于周身经络,更有温中阳助药力解牡蛎重镇之能,用散剂者,散邪之意也,另外由散剂可知,并非为大风重症所设,若是重症可易散为汤。


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病例 1

张某,女,17岁。石家庄市一中学生。2008年7月13日初诊。

患者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诉13岁月经来潮,经期尚准,但经行第1天必腹痛且胀,痛甚于胀。经期腰酸,并且大腿根痛。经行大便不畅,矢气亦不畅。从上初中始,平时即怕冷,不能吃凉东西,经期小腹尤喜暖怕冷。饿时心中难受,要赶紧吃,而且特别容易饿,但吃一点就饱,饭量很小。全身乏力,上4楼即觉气短而似喘。夜梦多。末次月经6月23日,共经行6天。脉虚软,沉取有弦意。舌淡红,苔薄白腻。

予王旭高培土泄木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白芍各10克,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下同)加当归、川芎、焦三仙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7月20日。
饿时难受感减轻了,能多吃些饭了。夜梦亦少,全身怕冷及上楼气短之感均减。近日大便1~2天1次,仍不畅快。上方加香附、薤白各10克。7剂。

三诊:7月27日。
7月23日经至,今已净,疼痛已大减。以前经行小腹发憋胀,矢气不畅,现均消失。饿时难受之感基本消失,饮食已正常。但活动久仍觉疲累,不愿活动。上方再加党参、白芍各6克。7剂。

四诊:8月3日。
动后疲累感明显减轻,已无明显不适。原方再服14剂,下次来月经后再诊。

五诊:8月23日。
诉昨天已来月经,腹痛及胀未发,饮食、二便、体力均已恢复正常。

后随防,知病未再发。


笔者长期思考并寻找王氏培土泄木方主症,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终于发现其主症是:饿时心中(即胃)空虚难受,欲速食,但又不能多食,少食即饱,过一会儿又觉饿,饭量很小,饮食喜热恶凉。见此主症,不论任何疾病,均可予此方治疗。

本例乃痛经病,亦依此而治愈,再一次证明抓主症的重要性。中医疗效之可以重复者,全在于此。盖本证脾胃虚弱为本,故饥则必欲速食,但木横克土,脾胃之气升降受阻,则受纳无力,运化迟钝,又不能饱食。正因如此食少,营养化源不足,故稍后又觉饿而难忍。其饮食喜暖而恶冷,以其中虚且寒也。脾胃虚寒并兼肝木克土而气血运行不畅,则痛经发矣。其经行腰酸则多在腰阳关处,与大腿根痛均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之象,故并现大便与矢气不畅。中气不足故体力衰弱而上楼用力则气短。脉虚软,乃脾胃气虚,沉取有弦意则属肝气疏泄失常之象。且肝为女子之先天,脾胃又为经血生化之来源,因此调经尤应重视调理木土关系,使之恢复相辅相成之正常状态。王氏此方恰具此功,故用后即效。

病例 2

王某,女,42岁。住石家庄市东五里村。1993年9月13日初诊。

患者由去年秋季即常发上腹部发胀。诉胃脘部位饥饿时疼痛,但食后却觉胀满不舒,故不敢吃饱。特别怕食冷物。拍击其胃脘部有水声,此处有时并觉悸动不安。脉细软偏数,沉取有弦意,舌尖右侧有紫点,苔薄白滑腻。

予王旭高培土泄木方原方加当归、桂枝、神曲、麦芽各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9月16日。
脘胀已大减,但诉饭后半小时仍有胀感,上午10点即有饿感且胃痛,下午4~5点又略有疼痛。重按其中脘部及脐上有疼痛。上方加川芎10克。7剂。

三诊:9月23日。
脘胀、胃痛诸症均除。已能食饱,胃脘部振水音及悸动感消失。原方继服10剂。

后来诉,诸症均未复发。


此例亦具王氏培土泄木方主症,但因食后胀满明显,并胃脘部有振水音及心下悸,故首诊合苓桂术甘汤法,二诊重按其中脘及脐上有疼痛,故加川芎,合上方当归以活血化瘀。可见,本证较王氏培土泄木方证又增水饮及瘀血,故加味治之。

病例 3

肖某,男,54岁。黑龙江省伊春市人。1991年12月19日初诊。

去年5月31日因坏死性胆囊炎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胆囊。手术前即每夜间2~3点必大便溏泻1~2次,至今已3~4年不愈,便前腹痛,便后稍减。白天则大便溏泻3~4次,便前微痛,便后痛可止。此症手术后依然不减。常伴吐酸烧心,夜睡多梦。平时常发偏左头痛。脉左沉弦,右虚缓,舌暗红,苔薄白腻。

予王旭高培土泄木方原方加黄连3克,乌贼骨30克,砂仁6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2月26日。
患者夜间已不大便,只是早饭前后各大便1次,偏软,不溏、不散。腹痛未发。已不烧心吐酸。未发头痛。上方加炮姜10克。7剂。

三诊:1月2日。
大便已完全正常,成形,日便1次。嘱其原方继服15剂。

后询之,知病未复发。


本例患者夜间2~3点必发腹痛而便溏,且平时即有烧心、吐酸,均属肝木乘虚克制脾土之象,以凌晨乃肝木升发之时也。此类疾病切不可误认为肾阳虚而用四神丸。予王氏培土泄木方加黄连,成戊己丸法,符合苦、辛、酸泄肝治则,更加乌贼骨制酸、砂仁温中散寒(后又加炮姜亦属此功能),则诸症均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