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四】《尚书大传》曰:“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于天公。臣多弑主,孽多杀宗,五品不训,责于人公;城郭不缮,沟池不修,水泉不隆,水为民害,责于地公。”王者三公,各有所主;诸侯卿大夫,各有分职。大水不责卿大夫而击鼓攻社,何知?不然,鲁国失礼,孔子作经,表以为戒也。公羊高不能实,董仲舒不能定,故攻社之义,至今复行之。使高尚生,仲舒未死,将难之曰:“久雨湛水溢,谁致之者?使人君也,宜改政易行以复塞之。如人臣也,宜罪其人以过解天。如非君臣,阴阳之气偶时运也,击鼓攻社,而何救止? 【字词】1、五品:文中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拙解】《尚书大传》中说:“祭祀天地时不重礼仪,又不祭祀山川神灵,则风不调雨不顺,不应时降霜雪,却责怪天公不美。臣不应弑君主而弑君主,庶子不应杀嫡子而杀嫡子,平时不修五常,却责怪人公不为;城墙不修缮,沟池不清理,水泉不旺,导致水灾害民,却责怪地公不助。”君王设三公,各有所主管之事;诸侯卿大夫,各有份内之职。大水成灾不责卿大夫而击鼓攻击土地神,何以知要如此?不这样做,鲁国被认为失礼,所以孔子修《春秋》为经,明确指出要引以为戒。公羊高不能实解,董仲舒不能定论,所以攻击土地神的做法,至今仍在实行。假使公羊高尚在,董仲舒未死,我会质疑他们说:久雨导致大水漫溢,是谁引起的?假使是君王之失,应当改其政易其行以消除水灾。如果是臣子之过,应当治其罪并将其过告知上天。如果不是因为君王臣子之过失,而是其时阴阳之气的运行偶然造成的,那么击鼓攻击土地神,怎能救灾止水? 【小议】敬天畏神,世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心诚则灵,此言甚是高明。事无所成者皆可称之心不诚。《春秋》为孔圣所修,实不敢妄评。公羊高、董仲舒皆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传人。公羊高在其大作《公羊传》中重点强调的是强化中央集权专制,《公羊传》是为帝王统治服务传世之经;董仲舒则是为汉景帝讲授《公羊春秋》的博士,更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亦是为帝王统治服务的“鸿儒”。如此看来,依儒家学说,以天之名御天下臣民,非常合帝王之意,儒学能传承数千载,也就不足为奇了。儒学所倡“仁、义、礼、智、信”之道,确为人间正道。常生水灾不思治水却“攻社”,公羊高、董仲舒之类大儒不驳反倡,实在令人费解,或许正应了一句话:书生误国。并无贬天下书生之意,只疑那些不做治水实事却尽出愚民误国之策的所谓“大儒”。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