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传六十多年的布依族经典民歌,至今仍是“网红”,优美的旋律你熟悉吗?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10-20

20世纪50年代,我有过一段“追星”小史——在南明堂附近,经常能够见到一位着少数民族盛装的女歌手罗秀英。她是惠水苗族,在北京的某歌舞团唱歌。听了电台播放她唱的歌曲《好花红》,我们几个中学生都为那婉转悠扬的曲调所陶醉,并常常尾随在她的身后悄悄模唱。

歌唱家罗秀英 网络图片

我中学毕业前夕,与一支来自惠水的文艺代表队在贵阳市文艺会演的舞台上同台竞艺。他们演出的是一个小歌剧《惠水桔子红》,配唱的曲调就是优美动听的《好花红》。惠水的演员见我们在后台哼起了她们的歌,兴奋得抓了一大捧做道具的金钱桔往我们手里塞。

图片来源:贵州旅游在线

《好花红》是一首曲调悠扬、抒情风格浓郁的布依族民歌,已在黔南、黔中布依族地区流传数百年。在贵州的贵定、龙里、平塘等地,都有内容相同、唱腔各异的《好花红》流传;在《中国民歌集成·贵州卷》中,就收入了6首《好花红》。《好花红》已经成为布依族的一种独特文化。

同声高唱《好花红》

《好花红》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歌曲经专家艺术加工、媒体传播而得以流行的一个范例。这对于我们探讨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全国,走出国门,都可资借鉴。

合唱《好花红》 杨成利 摄

其一,民间音乐素材本身的魅力。以山清水秀来形容惠水,似乎太一般了;惠水县域处处有景,名副其实。美丽的山水注定了它与民间艺术的久远渊源。早在两百多年前,《好花红》的优美曲调就在惠水布依族乡间流传了。刺梨是贵州特有的野果,它的花儿粉团团的,雨雪风霜,依然娇艳。布依人咏唱刺梨花的浓郁的抒情风格在民间音乐中独树一帜,它与中外历代作曲家笔下或欢快、或激昂、或忧郁、或安宁的抒情风格相比,显得更加质朴、大气,更有一种来自民间亲切、自然的韵味。这婉转悠扬的曲调,是布依族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独特的音乐创意。

布依族语言有三个土语区,惠水介于第一和第二土语区之间,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贵州中部。这里各民族交流相对频繁,因而这首民歌是用汉语演唱的,而且歌词非常讲究,在反复回旋中显得寓意深长。

合唱《好花红》 杨成利 摄

其二,专家深入生活采风的成果。一个无文字记载的民间口传作品如果没有专家的介入,它即便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也难以被本文化圈之外的民众所认识。而《好花红》的流传,则有一连串的幸运——早在1953年,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的黄江帆、曹玉凤等到惠水县毛家苑采风,听到了王昌吉等几个青年唱的《好花红》。作曲家们经过记谱、整理,向社会推出了此曲。1956年是一个文艺百花齐放的年份。那年惠水县举办了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毛家苑的布依姑娘秦跃珍、王琴惠两位歌手便演唱了《好花红》。前来观摩的省里专家,又以此为素材进行二度创作,使得《好花红》曲调变得更加悠扬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

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群众合唱《好花红》 龙元彬 摄

其三,传播的力度。这是艺术生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音乐作品最有力的传播工具是电台。1956年,省广播电台将《好花红》的录音播放全国,罗秀英等歌唱家在海内外的演唱,使它走上了更大的舞台。进入21世纪,惠水县每年举办《好花红》艺术节,2001年,县政府在岩辉大桥之东竖起了“好花红故乡”的石碑,在桥西建起了“好花红歌亭”,这里成为布依族和各族民众节日对歌、赛歌的场所。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然而用现代艺术传播的眼光来审视,《好花红》传播的水准还有待提高,力度还有待增强。它山之石可以借鉴——巴黎著名的通俗艺术荟萃之地蒙马特高地、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那些用吉他演唱的小群体,对各种音乐、各种演唱、各种风格的作品都有高水准的展示。在流行乐演唱的间隙,还有人高唱马赛曲。这种通俗活泼的、不拘一格的形式,有极大的吸引力、传播力,而且经得住音乐家耳朵的检验。围绕《好花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阎维文-好花红

阎维文-好花红

00:00 / 03:27

一起听听阎维文演唱的《好花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