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系统自身的整体观

 郭医 2019-10-21
       前言:本系列文章摘自原中华气功进修学院院长林中鹏教授主编的,用于学院教授气功学员的系列教材《中华气功学基础教程》。教材编纂过程中曾得到100多位专家的支持和参与,历时十余年,三次增删,三易其版,被业内人士称为“很有学术价值和目前还没有人可比的气功基础教程”。希望通过本系列文章的学习,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气功与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

     对于人的整体性,古医家论述颇详,这里不拟从中医学角度予以全面阐述,而是从古典生命观的角度,予以简要介绍。

心(神)身整体观

1

       古人把人的精神与人的肉体看作一个整体,并以之考察人的生命活动。古人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淮南子·道原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精)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人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人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周身,把形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对这一整体,古人尤其强调“神”的主导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管子》中也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淮南于·道原训》中则做了进一步说明:“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

       不仅如此,心的活动还关系着人体生命的常变安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作为意识、精神之官的“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气功中特别强调神的作用,如《灵枢·本脏篇》中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庄子》中指出:“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大学》中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管子·内业》中说:“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后世气功亦皆着眼于精气神这一整体的调摄。

人身(形)整体观

2

       人身(形)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各部——外而四肢百骸,内而五脏六腑,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以脏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其中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与身形各部都有机地联系着。其中:

(一)脏与脏之间是相生,相克关系

       依照五行学说,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之间依五行属性相生相克。

相生: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相克:木     土       水       火      金       木

      由于五脏间的相生,所以五脏的生气生生不已。同时五脏间又能互相克制,所以又不会生而无制,从而保持五脏间的平衡。这就是中医说的“生克制化”。

(二)脏与腑是阴阳表里连属关系

      脏为阴、为里;腑为阳、为表。每一脏配合一腑: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膀胱、心包合三焦。

(三)五脏与人体各部的有机联系

      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把人体各部隶属五脏,并且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大自然庑杂现象也分归于五脏,其表述形式,是用阴阳五行的归纳方法。所述内容似乎有些牵强,但经中医、气功的实践证明它是与实际相符的。现将其繁杂的体系简化为“五脏旁通表”列于下:

天人整体五脏旁通表

       为什么人体各部能与五脏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呢?古人认为,这是人体中的经络(包括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等)连通的结果。而人这一有机整体的生命活动的进行,则是靠周流于全身各部的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需要指出的是,心身整体与人身整体观,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中医家着眼于脏腑为核心的整体,把精气神视为至宝;养生家注重于精气神,而脏腑身形亦未尝弃置。只不过两家的着眼点有所侧重罢了。

局部反映整体

3

       组成人体的各部份可以反映整体生命运动的状况,这是人身整体性的又一表现。由于维护久体生命活动的气贯通周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全身的信息可以在某一局部表现出来。如脏腑状况可以从舌的颜色(包括舌苔)反映出来,也可以从眼的五轮八廓(五轮是: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内外皆为脉轮属心;白睛为气轮属肺;黑晴为风轮属肝;瞳仁为水轮属肾。八廓:略)反映出来,至于寸口脉(腕部桡动脉)的“三部九候”分隶于五脏六腑,中医以之诊病,已为人们所熟知。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1.颜面反映人身整体。《灵枢·五色篇》中说:“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眥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髌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这些论述是否正确昵?上海龙华医院依此部位进行针刺麻醉,从1976—1977年共作手术1251例,成功率达96%,这就充分证明了古人的论述是正确的。具体部位如上图。

      2.尺肤反映人身整体。《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如下图。

    3.经络经穴对全身的反映。人身十二经脉反映脏腑之情况早已述于内经,这里不赘述。需知每条经脉不仅关系着所属脏腑之常变,而且还包含着全身五脏之信息。每一条脉经的经穴中,都有井穴、荥穴、俞穴(阳经还有原穴与俞穴,性质同)、经穴、合穴之分别——统称五俞穴。五俞穴分属于五脏。在六条阴经中,井穴属肝木,荥穴属心火,俞穴属脾土,经穴属肺金,合穴属肾水。在六条阳经中,井穴属肺金,荥穴属肾水,俞穴属肝木,经穴属心火,合穴属脾土。五俞是经络治疗、调治内脏的要穴,也可以查知脏腑间的彼此关系。另外,即使在每一穴中,也有皮(肺)、肉(脾)、脉(心)、筋(肝)、骨(肾)的不同。

      总之,人的每一部分都含有全身的信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耳针、鼻针、足针、头针......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林中鹏  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