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来自上个月的山阴路,拍了这条路上的“积善里”。突发奇想:古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上海弄堂的名字,大多寓意吉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来源于《易经》,上下文是这样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也就是说,很多不忠不孝的人伦惨剧,绝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爆发出来有其必然性。所以旧时代,人们很注重“积善”,多多累积善因,自然能收获善果,这是“积善”和“余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这个想法,我存了一份心,想看看上海究竟还有多少以“余庆”命名的弄堂?不管是“里”也好,“坊”也好,看到就留个影。大致还有这样几处:
正对多伦路的大门
好在标明“余庆坊”
这条弄堂住过名人汪寿华和胡蝶
弄口原有一家“樱樱书屋” 今已不存
弄口已封 等待动迁了
此弄建于1942年 建筑质量较好
房屋已经在征收
虽然题字没有了,但这里原名余庆里
此弄建于1910年 建成时还是清朝
“安且吉兮” “安且吉兮”这句话,来自于先秦时代的一首诗:“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这首诗的开头和《诗经·秦风·无衣》一样,也是“岂曰无衣”,但内容并不相同,此诗也不是来自《诗经》。谁说我没有衣服?我有七件那么多,但都不如你做的,舒适而吉祥。谁说我没有衣服?我有六件那么多,但都不如你做的,舒适又温暖。温州路是在北京东路和新闸路之间的一条小路,安静,但也破旧。在这里看到这样美好的诗句镌刻在门楣上,让人感动莫名。多么美好。
我查找了《老上海百业指南》一书,在1947-1949年期间,上海以“余庆”为名的弄堂有43条,其中余庆“坊”13条,余庆“里”30条。经过七十年的变迁,我查下来还剩以上说到的几处。当然我的查找纯属业余,可能还有沧海遗珠,期待读者朋友们补充。
另外,在徐汇区的衡山路和淮海中路之间,有一条“余庆路”。余庆路原名爱棠路(Route Edan),二十年代初由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修筑。《左传》里有“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的句子,说的是地方官爱民如子。但爱棠路的名字和《左传》没有关系,而是来自于曾经的法国驻沪领事爱棠(Benoit Edan,贝诺瓦·爱棠)。1943年以贵州省余庆县的名字命名,沿用至今。余庆路是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过一阵落叶满地,又是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所在。 |
|
来自: 昵称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