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而父母的有效陪伴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那如何高品质的陪伴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了你。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陪伴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 
有很多家长说我已经陪伴孩子了,可是: 1)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孩子了! 实际上却是在玩手机,缺乏与孩子的互动。尤其是在外面的时候,家长玩手机太入神,导致宝宝乱跑不能及时发现,容易出现危险。 2)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管孩子了! 现在大家都强调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写作业要陪,阅读要陪,在家里玩游戏要陪,初衷是好的。 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懂得陪伴的意义所在,常常以各种错误的方式陪伴孩子,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父母应该如何陪伴,对孩子更有帮助呢?最关键的有以下几点: 说起家长陪伴孩子情绪最不稳定时候,当属陪孩子写作业。写作业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最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于是烦躁、愤怒的情绪不知不觉就传递给了孩子。如果家长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充满了负能量,情绪不稳定,还不如不陪。紧张不安的情绪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情绪不稳定的陪伴,也会影响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家长易怒、暴躁的脾气,变成低情商。 不管是陪孩子做作业还是玩游戏,外出旅行,最重要是以一种平和愉悦的情绪,带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宁与安全感,他会更放松地探索这个世界和做自己。陪伴孩子时,请尽可能地放下焦虑、烦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信任,鼓励和尊重,相信他自己能驾驭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孩子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家长都会和孩子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而很多家长总象审判官一样,对孩子挑剔指责,永远都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失望,让孩子时刻感到来自家长的支持与鼓励。很多家长名义上陪伴实际上监督,一旦孩子表现不合心意立马焦虑着急口不择言,这种陪伴只会坏事。很多家长都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在实际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却不能做到全情投入,时常开小差:玩手机、看剧、对孩子的话置之不理或敷衍回答······这样的父母,只是在“假装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情感上的冷漠、被忽视,不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对孩子有帮助的陪伴,离不开积极的回应和全情投入。高质量的陪伴,哪怕只有一小时也会胜过一天的心不在焉。 尤其是睡前时间,也是家长最爱玩手机的时刻。如果家长自顾自地玩手机,以独立为理由,要求孩子自己一个人做完所有睡前准备工作,孩子会觉得明明家里有人,却感到十分孤独,没人疼爱。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敏感,不亲近家人,反而对外人更加亲近、交心,而这样的孩子也最容易上当受骗,心里受伤也在所难免!  我见过很多父母,陪伴孩子时像一架直升机,时刻围绕在孩子周围,替他解决问题、提前预知麻烦,唠叨的话说个不停。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别跑太快,会摔跤;不是这么摆的,看我摆给你看;渴不渴,给你倒杯水吧······一天下来,父母疲惫不堪,孩子也很烦,没能痛痛快快地玩耍。而是真正看见孩子的需求,除了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不一厢情愿地干涉和控制孩子。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不必要的干涉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容易破坏孩子的注意力,打乱孩子自己的成长节奏。 胡可在陪伴两个孩子时,常常遇到兄弟俩争执、打架的情况,她的处理办法就是把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去解决,淡定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从不过多干涉。两个孩子发生摩擦,然后又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好如初,这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锻炼了他们动脑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安全范围内,家长应该放宽心让孩子自己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地探索、尝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偶尔犯些错、弄脏了衣服、摔了一跤、吃点亏,都不是什么问题,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经验。 有些家长觉得陪伴孩子就意味着放弃了个人空间,自身得不到成长。家长在陪伴孩子时,也可以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享受着与孩子一起学习、进步的状态。孩子看到家长认真工作、专注阅读、不断提升自己的样子,也会被深深影响,不自觉向家长看齐。因为要给孩子“看见”好的榜样,所以家长努力做好自己;而孩子看到家长这个样子,也会努力变得更好,这是一种“双向陪伴”。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先生曾说:“我自己就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父亲藏书众多,在陪伴杨绛时常常读书写字,做自己的研究;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幼时的杨绛学父母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家长在陪伴孩子时,不忘记自己的成长,和孩子一起努力、进步,也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