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泰姬陵是阿格拉古都傲娇于世的象征,是印度文明贡献给世界的珍宝,那么大概你只看到了印度装裱在画框里的一面。事实上,一个真实的印度历史是苍夷满目、未经修饰的风霜史。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奈保尔笔下——“印度的历史是建筑在荒凉沙滩上的一连串城堡编年史”,Lavigne在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中,不仅要给你看到华美无暇的泰姬陵,还要给你展现一代枭王被囚禁至死的悲惨晚年,还有一个昏君挥霍浪费的废都遗址……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世间的繁华衰落向来如此,不分国界与时代。 印度的历史是建筑在荒凉沙滩上的一连串城堡编年史, 海浪冲上来,沙堡消无踪迹, 可印度却留下了满国的废墟 在奈保尔的幽暗国度中走到阿格拉,大病后睡醒看见枕边的泛黄书面上印着“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恰如其分。一路上拿着印度三部曲,幸好是中文版,一个加拿大的教授告诉我印度人不喜欢奈保尔,因为他的评价过于激烈和偏颇。印度的历史是建筑在荒凉沙滩上的一连串城堡编年史,海浪冲上来,沙堡消无踪迹,可印度却留下了满国的废墟,这尖锐刻薄的讽刺,直到我走到阿格拉,它华服魅影的背后,是至今仍然恢宏的座座废墟。在上一集的文章中,我们纵览了泰姬陵这座以爱为名的绝美建筑。一代君王沙贾汗耗时十年之久,集中了当时伊斯兰各国精通天文、占星、宗教、艺术,拥有最精湛技艺的工匠们来打造这座爱妻的宫殿。这座宫殿之所以美丽,因为它代表了当时印度莫卧儿王朝及伊斯兰文化的鼎盛风华时期。因此,读懂泰姬陵、了解阿格拉,也就是读懂了1000多年前南亚大陆上最昌盛的宗教文化美学,让我们从延绵柔软的服饰说起。 在公元1000年左右,随着伊斯兰教的入侵,对印度服装,特别是印度北部的着装风格带来了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并没有取代印度传统的纱丽和托蒂,但是那时的男人和女人们都开始穿一种松垮的长裤和及膝长的束腰外衣。这是一种很具有伊斯兰风格的着装样式,据说最先起源于莫卧儿人的祖先蒙古部落,他们生活在马背上,所以无论男女都需要穿舒适的松垮长裤,长袍和帽子都是伊斯兰教的传统,广泛流传于波斯、土耳其、阿富汗各国。我在一些欧洲旅行者作于18世纪的写生画中,看到了古代印度人被“伊斯兰化”后的服饰,虽在传统印度服装的基础上发展融合,但其特征还是能一眼辨别出来:一个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富商,带着他的十个儿子,个个长袍拖地,头缠彩巾,腰间系着一根宽布带,中间的父亲和几个长辈身上的佩饰及精细花纹明显多了许多,父亲手持长刀,外面还披了一件夹克式的外套,头巾上还插了一根耸起的羽毛。由此可以说,这个时期印度北部的男性居民在服饰方面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还有两幅莫卧儿皇室成员的写生,抬轿子的仆人也在拖蒂外套了一件束腰外褂,相比印度传统劳力者,赤身裸体只穿一条langota要华美遮掩了许多。主仆之间明显的差别就表现在衣装的精美花纹上。和中国一样,东方古国的鼎盛时期都表现在对细节上下功夫。莫卧儿时期的繁缛服饰虽已难寻踪迹,但伊斯兰风格服装至今还在北印度、孟加拉邦等地区盛行,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由于伊斯兰帝国占领的大多是热带地区,因此人们常通过穿长袍来防避太阳,那时还没有防晒霜之类的产品,防止晒伤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可能用衣服包裹全身皮肤。同时,人们相信上帝让他们这样穿着,尤其对于女人,人们认为在衣服的遮挡下妇女将会更加安全,因为男人不能随意看见他们外露的身体。男人的长袍叫做quaba,quaba通常是长及脚踝的袍子,并且没有缝制任何扣子。只用一条束腰带将前后两块布系上,印度教徒通常会在左边系结,穆斯林教徒会在右边系结。 如今在北印度十分流行的“巴贾马”和“古尔达”就是从quaba这种外衣样式发展起来的,在当时一些富裕人家的男子还习惯在quaba外披一件类似纱丽的斗篷在外面,用来遮挡太阳或雨水,在夜晚沙漠中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或用作御寒的毯子或桌布、或挑包、或在不想人认出你是谁的时候用来遮住脸颊,甚至有时也能作为背孩子的背兜。男人们常常还穿戴另外一种相对小些的布匹缠住头部遮挡太阳,有点像后来的包头巾。缠戴头巾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时每一种方式都表明了你是谁,或你是属于哪一个种族部落的人,关于包头巾将会在后面拉加斯坦邦进行详细介绍。“古尔达”(Kurta)是一种宽松的印度衬衫,伊斯兰教徒喜欢穿白色居多,一般长及膝盖,下身再配上一条“巴贾马”(Pajama),这是一种腰身十分宽松的具有帕加马风情的长裤,对外国游客十分具有吸引力,在阿格拉地区很多小的布料服饰店,可以提供各种色彩饰纹的布料量体裁衣,大概需要3天时间就做好了,在印度炎热的天气下穿十分的遮阳透风。当波斯人和莫卧儿人进入印度后,一些外来服装如萨尔瓦、衬衫、短上衣、男长裤、帽子等也随之传入印度,但这些服装仅限于王公贵族和城市居民穿,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围巾,包头巾等。2) Kamiz(薄纱内衣):穿在choli里面的薄内衣,使用棉、丝绣上白色或彩色的花边。4) Choga(外套)外面的夹克外套,使用织有绣花的锦缎或精美图案的布料。由于土耳其,阿富汗和莫卧儿的入侵,印度民间妇女的穿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这个时代开始,人们开始穿非常艳丽的纱丽。阿富汗和莫卧儿带来了妇女穿着的宽松长裤。伊斯兰帝国的女人们都穿松垮且很长的束腰外衣,就像今天长及膝的T-Shirt衫,通常用棉或麻织成,有时也会使用丝绸材质。女人们还会在束腰外衣下穿一条松垮的裤子,在她们的束腰外衣上还要佩戴一条长纱巾,纱巾是一块由棉、麻或丝织成的大布匹,很方便的缠绕在身上。当妇女外出,或想表示出谦逊时,她们会将纱巾遮住脸颊不让人看见。实际上在伊斯兰社会中纱巾非常的有用,不仅作为表示谦逊或遮挡阳光,还有更多其他的作用:比如作为随身携带的手绢,或者可以成为背孩子的背兜,野餐时的桌布,或用作应急的绷带,甚至是小帐篷,或轻薄的毯子等等。 有钱的印度女人往往还会戴上许多银饰和金质珠宝,尤其以耳环和鼻环的装饰为多,鼻环也是外来货,并非印度的特产,据说是后来由穆斯林传入印度的。 一个不可一世文武双全的统治者,收复了整个北印度,统一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就如当年的成吉思汗,他什么都有了,人生却仍有遗憾,那就是大帝国后继无人,膝下无子的生活越到晚年越是着急。这时一个智者出现,预言他即将得子,果然第二年他幸得一子,他为了感谢智者,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前去智者所居之处——距离阿格拉都城西南40公里的西克里。登上山坡,俯瞰整个阿格拉城不禁心中舒坦,毕生的愿望圆满了,他说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啊!身边的大臣忙恭维说此地是风水宝地,陛下考虑将皇宫迁到这里。正在兴头上的陛下出于对智者的赐子感恩,立即下令将皇宫迁至这里,汇集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建造了这座印度古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宫殿,为了纪念征服古吉拉特地区,被称为胜利之城。然而这座城后来由于严重缺水、酷热难耐,仅仅过了14年,就被迫再次迁都,这座聚集着梦想与权力的胜利之城变为了废都,一个皇帝的黄梁一梦给予了历史又一断章。眼前的西格里矗立在山坡之上,高大的布兰德门是典型的莫卧儿建筑,融合了印度建筑艺术和伊斯兰艺术,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整个印度的文化一样,都处在印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接纳融合的过程中。从这个大门走进去就是四方的一个回廊,最有特色的是这些回廊柱子的形状明显的表现出邻国多种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面是藏传佛教层塔,中间是印度教的风格,柱子的最上层是波斯风格装饰,反映出阿克巴大帝兼容并包的统治理念,再往后走是祭祀那位给阿克巴大帝带来子嗣的预言家谢赫.沙利姆.奇斯蒂庙,众多印度青年男女专门到此地来求子,据说很灵验。后方有一个区域摆满了伊斯兰风格的墓葬群,通过墓大小装饰的区别,可以看出有些是男子的,有些是女士的,还有小孩的,甚至还有一个特别小的,据说是一只通灵的鹦鹉。后方大面积的废墟遗迹,有工房、贵宾接见室、朝臣馆、浴场、文书馆、马厩……当年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有个地下通道被上了一把大锁,后面一直追着我们要讲解的几个导游不断在旁边插嘴解说,这些野导游,无非就是一些当地人,通过给外国游客讲解赚点小费,在印度这样的人到处都有,他们会一直烦你,关于印度复杂的历史和典故,还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功课比较好,想临时听讲解那是很艰难的,一方面这些导游的资历及消息可信度都值得怀疑,另一方面,许多艰涩的词汇甚至都不是英文,很难明白精确的意思。在这个上了锁的通道前,这个导游和我们说这是阿克巴大帝为了战争时传递消息的秘密通道,里面大的可以走马,长的一直通往巴基斯坦……我们惊讶的长大了嘴!这是何等长的通道,少说也有将近1000公里!值得怀疑。与泰姬陵遥遥相对的阿格拉堡,由于是全部由当地出产的红砂石建造,所以也被称作“红堡”,这是阿克巴大帝用了11年时间下令修建的。它的外形犹如一座半月形的要塞驻守在边疆。里面有500多座融合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建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到了泰姬陵修建的王朝,沙贾汗晚年由于儿子奥朗哲布发动宫廷政变,篡夺皇位,将沙贾汗软禁在阿格拉堡内面朝泰姬陵的房间,在生命的最后8年里,唯一能安慰沙贾汗的就只有凭窗凝望泰姬陵美丽的倩影,而他的另一半黑色泰姬陵之梦也就随着他的王朝一起永远留在了传说中。临终时,他令仆人将一面镜子悬挂在床对面的墙壁上,这样他就可以看见泰姬陵的轮廓,死后的沙贾汗的头还保持着侧向镜子的姿势。我站在沙贾汗晚年凝望的那个阳台,几百年过去了,亚穆纳河与泰姬陵似乎依旧还在诉说着衷情,那写在云际的诗篇,是时光面颊上的泪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