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变动总是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的变动的规律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许多理论依据。接下来就对这些理论作一些介绍。
1、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早在17世纪,配第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通过进一步考察后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后来,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
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理论: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3、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
他还根据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传统社会,包括牛顿之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技,生产力水平低下。二是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此时,近代科技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三是“起飞”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四是向成熟挺进阶段。这时已经把一系列现代科技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投资率达到10%-20%。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五是高额大众消费阶段。此时的工业已经高度发达,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部门。后来,他又于1971年出版了《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在上述五个阶段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他认为在这个阶段主导部门已经不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包括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4、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D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 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期产业(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中期产业(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制造业部门)、后期产业(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5、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低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
6、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一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完善的内贸与外贸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产业结构。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对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雁行形态理论”。 这一理论要求将本国产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他认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如下四个阶段来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
第二阶段: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阶段: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装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