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单位--邢国墓地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邢国墓地位于邢台市桥西中兴路南侧,东距邢台旧城五公里,在南小汪西周遗址的西南向。在葛庄的周围有大量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如贾村、南大郭、尹郭村、先贤村、百虎村等。五十年发掘的东董村战国墓群就在这个村庄的东南。1993为配合河北轮胎厂扩建工程时,发现这个区域是内涵丰富的先商遗址及分布密集的周代墓群。

先商遗址虽然文化层较薄,但发现数量可观的灰坑,窑穴以及半地穴式房基。灰坑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特殊,规模较大,有的灰坑直径近10米,这些灰坑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圆角方形。大型灰坑的底部平整,这类灰坑的使用性质,很可能与居住、生产有关。房基内有灶坑和居住面。文化遗迹之间互有打破叠压关系,为先商文化分期提供了实物材料。在遗址中文化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以泥质灰陶最多,夹砂灰陶次之,磨光黑陶占有一定的比例,还有少量的红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戳印纹、三角划纹等,还有一些素面陶器。陶器有鬲、罐、盆、鼎、尊、豆、盘、盂、杯及卵形瓮、敛口瓮等。陶盆发现最为普遍,有大有小,分深腹、浅腹,器表多磨光,腹饰弦带纹。陶罐有高领罐、弦纹磨光小口罐,饰细绳纹鸡冠耳深腹罐。在发现的生产工具中,有石铲、石镰、石斧、石拍子、石纺轮等,以石铲发现最多。石铲在六十年发掘商代遗址时就有大量出现,反映出邢台的商文化有继承性和延续发展脉络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出土的卜骨以羊肩胛骨为材料,骨面不经修制施灼,不凿不钻更具有原始性。邹衡先生在葛庄遗址现场论证会上说:这个遗址对于先商文化研究很重要,进一步证实了商人起源于河北的论证。

周代墓葬群已钻探出近400余座,现已发掘了230余座。车马坑28座。西周大型墓5座,中型墓31座。两周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型墓多为甲字型,墓向多为南北向,有墓道,呈斜坡式;亦有中字型大墓。大型墓均分布在墓地中部,周围分布有车马坑和小型墓葬。中小型墓规格多在4×3米、2×1米,深3—5米。葬式多为仰身直肢,亦有侧身曲肢葬。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由于早年盗扰严重,器物组合不是十分清楚,以鬲、簋、罐最为常见。此外发现幸存下来的铜器、玉器、石器等;铜器有青铜鼎、簋、戈、剑及青铜工具。玉器有戈、圭和玉质的动物模型等。在M72号墓中,出土了玉戈、青铜剑等,M73号墓中发现幸存在二层台上的青铜鼎,有铭铜簋、铜戈、及蚌饰件。这些发现给我们研究西周邢国冶铜铸造、琢玉工艺及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10号大墓为土坑竖穴带有斜坡墓道,进口处有石头遗迹,该墓全长54.8米,墓道长47米,宽4.6米,墓室长7.8米,宽5.6米,深达15米。在墓道与墓室连接处置有一车并出土车饰件。墓葬虽多次被盗,仍出土了较多的文物,铜器有编钟、豆、剑、斫、矛;石器有圭、磬、壁,以及玉、玛瑙饰件和大量包金铜贝、骨贝、蚌贝等。发掘者根据墓葬的规模、车马饰件的套数及棺椁规制以及大量包金随葬品和带铭文的铜戈来研究,有学者认为该墓为赵襄子墓,亦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时的邢侯墓。

目前,邢国墓地已发现两处,一为葛庄邢国公室墓区,二为南小汪遗址区内发掘清理的百余座西周墓葬,虽为中小型墓,贵族墓葬亦有零星发现,如M28、M23等。对墓区和遗址的考古工作刚刚展开,资料整理尚待进行,仅就目前所掌握材料对邢台商周考古及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解决了邢国地望这一由史至今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为进一步论述商人起源“祖乙迁于邢”“昭明居砥石”等问题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