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思明居士 2019-10-21

本文为原创首作,为你深度解析历史事件

《新唐书·兵志》记载:"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

说起大家所熟知的朝代,唐朝一定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盛唐的文化和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你知道吗,唐朝的兴起离不开府兵制度,而今天所讲的唐朝南衙十六卫,就是府兵制下所形成的重要机构。

唐代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和北衙,南衙负责宫城和皇城的守卫,北衙负责宫城和禁区的守卫。唐朝的南衙属于尚书省兵部直接管辖,而由于兵部的官衙位于皇宫南部,因此十六卫又被称为南衙禁军。十六卫制度是府兵制的结晶,始于北周武帝,成熟与隋朝,到了唐代,十六卫制度已趋于完善和兴盛。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一、南衙十六卫是怎样建立的?

说到唐十六卫制度,不得不说一下兴盛于唐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兵农合一的制度。《新唐书》卷五《兵志》记载:"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即府兵者服兵役期间,日常依旧务农,仅仅在务农的间隙参与练兵,兵器和口粮都需要自己准备,由此可见,府兵制度可以为国家节省很大的一笔开支。均田制履行的越彻底,府兵制度也就越稳固,反之,若土地集中或者战乱频繁,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也会自然瓦解。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唐初沿袭开皇旧制度,设置十六府,直到唐高宗是改名为十六卫,此时唐朝的南衙十六卫是府兵与禁军的统一。唐朝各地设立折冲府。南衙十六卫中有十二卫属于府兵系统,就是这十二卫"以卫统府",是统领府兵的领导机构。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统领仅仅是起到"遥领"的作用,既没有调兵权,也没有指挥权。

二、南衙十六卫的职责和组成是什么?

南衙十六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原为左右武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的前十二卫是天下府兵之首,属于领导机构,负责管理天下的折冲府。而后四卫中,左右监门卫主要管理禁军,左右千牛卫则担当近卫队、仪仗队的作用。虽说十六卫都属于南衙禁军,但实际上十六卫中包含了两种不同的系统。上述前十二卫属于府兵系统,后四卫则属于近卫军系统。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例如《唐六典》中对金吾卫描述:"……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凡翊府及同轨等五十府皆属焉。凡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清游队建白泽旗、朱雀旗以先驱,又以玄武队建玄武旗以后殿,余依卤簿之法以从。"可见,金吾卫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京城的治安管理方面,司防务,除此之外还有领府兵的职责,特殊时期还可以领兵作战。因此,安史之乱中金吾卫将领陈玄礼在马嵬驿兵变,杀杨国忠及杨氏姐妹,并逼唐玄宗缢死了杨贵妃。

而属于后四卫的千牛卫,则定义为"掌执御刀宿卫侍从",却不能领府兵。历史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的官职便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唐十六卫士兵大多来自于离长安较近的折冲府。此外,唐朝早期实行兵府制时,地方折冲府的士兵都会按照制度到京城轮值,名义上皆属于十六卫中的左右卫。

三、南衙十六卫的地位怎样?

南衙十六卫是唐朝中央军的主力。十六卫的大将军头衔并非固定,很多是挂职的虚衔。如当时已经担任尚书右仆射的长孙无忌,也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的职衔,却不可能真的去练兵。历史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李元芳的官职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检校"即为皇帝特批,也是一种虚衔。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对于各个折冲府仅仅是遥领和管辖,并没有调兵的权利。而监门卫与千牛卫作为距离皇帝最近的职位,大多都是权贵子弟担任,地位略高于府兵制的十二卫。

南衙十六卫与北衙禁军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十六卫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帮助大唐建立基业,也对唐朝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世民曾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可谓给李世民带来了气吞天下的底气。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四、南衙十六卫的兴盛与衰败

唐朝初年,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十分稳定,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因此统领府兵的十六卫士兵的地位很高,一些重要的职位只有世家子弟才有资格担任。此外,普通士兵还可以获得官位和田地,减免赋税,风光一时无两。尤其作为皇帝御前的千牛卫,更成为了权贵子弟争抢的职位。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成为了繁荣昌盛的大国,战争和战乱日渐减少,均田制渐渐遭到了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因此,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逐渐根基不稳,出现了大批士兵逃亡的现象。《新唐书》记载:"府兵之法浸坏。"此时府兵制就已有式微的趋势。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宋范祖禹《唐鉴》记载:"玄宗开元时,各地府兵逃亡略尽。"可以看出,此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日渐衰败,已到了"折冲诸府无兵可交"的地步。而建立在府兵制基础上的南衙十六卫也随之失去战斗力,北衙禁军也趁此机会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南衙十六卫的职权。至此,南衙十六卫也沦为了闲司,逐渐退出了政治和历史舞台,变成了帝王仪仗。而其大将军、将军等职位,也成为了武官升迁的官职,没有了实际职权。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南衙十六卫的兴衰实际上反映的是唐朝制度的更替和变化。唐朝初年,国家有大片的土地,把土地分给百姓,百姓通过府兵制参军,减免赋税,国家也因此节省了一大部分的军用支出,而由于府兵制的特殊性,没有战事的时候士兵都回家务农,也就没有军权旁落的后顾之忧。府兵由府兵制系统中的十二卫统领,帮助帝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到了唐中后期,农民手里的土地逐渐被兼并和夺取,国家土地大量流失,百姓也不愿意再做府兵,府兵制也逐渐瓦解,十二卫逐渐变成闲职,属近卫军系统的其他四卫也一起被打压。北衙禁军趁此时机发展,逐渐取代了南衙十六卫的职权。南衙十六卫的没落,与其说是因为均田制的破坏,不如说是在盛唐和平时代贫富差距、权利差距等各方面社会因素所导致的。

建立在府兵制上的传奇,带你走进唐朝南衙十六卫

南衙十六卫帮助唐朝稳固朝纲、巩固政权,对唐朝初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初期的政权与制度。虽然南衙十六卫随着历史的变革逐渐没落,但在当时的社会上不失为一项君、兵、民互相平衡,共同治天下,并将三者利益最大化的正确的决策制度。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你了解过南衙十六卫吗?觉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欢迎讨论评说。

参考文献:

《新唐书·兵志》记载的是唐朝的军队设置、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是新唐书首创的,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