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下)

 hsgzlgg 2019-10-21

       陈家祠又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常设展览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在集贤堂、祖堂等厅内也有一些展品。另外,还经常举办一些不定期的展览。

集贤堂西侧大玻璃柜里展出的是虾蟹笼、刻龙纹大神亭和神亭。

镂雕虾蟹笼

       虾蟹笼由整段樟木用缕雕、圆雕工艺手法雕刻而成、在原木上雕出两个不同造型的笼,两笼间有绳子相连,内外共雕有龙虾18只,螃蟹48只,衬以菊花、水、石,宛如水族景观。

刻龙纹大神亭

       大神亭是把神像请进神桥或神亭内安坐、然后抬出庙沿街巡游时的用具。

神亭。

       此神亭为楼阁式建筑,由须弥座和上层的牌楼、楼阁组成。由清代广州地区木雕艺人选用酸枝木、乌木、影木等名贵木材打造。神亭镶有象牙、套蓝蚀花玻璃、汉白玉、翡翠、云石、螺钿玻璃镜等多种材料装饰,奢华在牌楼的云石台阶下刻有“羊城公泰造”字样。整体高大,结构复杂、雕工繁,是不可多得的广州木雕佳品,是见证民间迎神会赛的珍贵实物

       集贤堂东侧大玻璃柜里展出的是潮州金漆木雕神龛、潮州石雕花篮形垂花柱、双面镂空石雕构件。

潮州金漆木雕神龛







潮州石雕花篮形垂花柱
内容是:曾子杀猪



      檐廊梁架。艺人采用镂通雕为主并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石雕花篮。中部“曾子杀猪”故事的镂雕造型逼真,最为纤细的“拉猪绳”位置宽度仅为3-4毫米。


双面镂空石雕构件

       整件石雕呈“弓”型,石雕上方刻有博古纹装饰,寓意吉祥如意;下方正背两面分别刻有蝙蝠、荔枝、葡萄和老鼠等图案,寓意福到门前、子孙满堂。

祖堂的清代木雕大神亭

前东展厅(临时展览)

       广州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最大广式木雕神楼劫后重现陈家祠,其宽4 .5米、进深6米、高6米多,如宫殿般金碧辉煌。

       神楼采用宫殿式布局,结构完整,金碧辉煌,一派富丽堂皇。主要构件采用圆雕、镂通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髹漆贴金而成,还配合彩绘等装饰手法,造工精湛、工艺精美,反映了清末广州地区金木雕工艺的水平,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上面的金漆木雕和彩绘装饰取材自吉祥如意图案、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比如鱼跃龙门等,反映了清末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广州百年风情-万兆泉雕塑作品展

     展厅设在首进西厅, 虽然展品只有四十多件小型人物陶塑,但作者以强烈的艺术情感,新颖洗练的手法,揉合传统民间陶艺,再现浓郁的南国百年风情。这些活灵活现的陶塑作品充满昔日浓浓的乡土气息,总能把作品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准确地传递给观赏者,把我们带回昔日时光,浮想联翩。

       万兆泉1944生,广东东莞人。擅长雕塑,亦擅长古建筑、砖雕、灰塑、陶塑的修复,对岭南文化遗产有研究。近年创作的“广州百年风情”雕塑达150多件,有十八组作品铸铜作园雕,分别入选广州市雕塑公园和作上下九步行街、儿童公园等处作街景雕塑,大受群众赞赏。
























































































































































































































































现实版的鸡公榄












后西厅  广州象牙雕刻艺术展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技法与风格自成一体,尤以象牙球、象牙船和象牙微雕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             198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象牙贸易,广州象牙雕刻因此陷入困境。艺人只能依靠库存牙料进行雕刻,这些有限的象牙经过艺人的苦心雕琢衍生出永恒的艺术生命。


展柜局部

清明上河图。


凤穿牡丹图盖盒

展出中唯一的一件清代的象牙制品。



43层龙凤呈祥牙球

广州象牙雕刻以镂雕技艺闻名于世,最具代表性的是玲珑剔透的多层象牙球。镂雕技法不仅用于象牙球的制作与加工,还被广泛运用于其它象牙雕作品的制作,如牙灯、花瓶、蟹笼、折扇、撒网船等。

       玲珑剔透的象牙球:象牙球在明代又称“鬼功毬”,是最富特色的广州象牙雕刻品种。其独到之处是用一块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镂空成层层相套的球体,球体精巧剔透,各层镂空雕花,转动灵活。1915年,翁昭和梁雄制作的25层牙球作品参加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褒奖,令广州的牙雕工艺蜚声国际。如今,象牙球可镂雕至五十多层。子母球是传统象牙球的创新。在一个多层的大牙球表层嵌以多个可转动的小牙球,构成由大小牙球组合的既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特殊造型。象牙球制作工序:选料裁料——铣车成球——钻孔眼——镂脱分层——球面浮雕——内层戳花——打磨成品。其中镂脱分层技术性强,难度大,制作者无法看到刀具在球内的游刃,全凭感觉和技艺控刀,堪称鬼斧神工。



11层孔雀大牙船

       象牙船为广州牙雕出类拔萃的又一代表品种。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设计并雕好船身造型,再从船身自下而上逐层进行立体设计,雕刻每层所需构件,然后把雕好的各个构件以多种拼接方法镶嵌成多层的大型牙船。这些牙船如微缩的古代豪华游船,船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门窗开合自如,人物众多,神态各异,配上精致的灯饰,飘动的彩旗,气魄雄伟壮观。


23层异形牙球花篮

       匠心独运的镶嵌拼接:在制作如牙船、牙塔、花篮、首饰盒等大件作品时,艺人需要预先雕好象牙构件,再进行镶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块牙料雕镂不能做大的局限。象牙与其它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的镶嵌也是广州象牙雕刻常用手法。

       异彩纷呈的茜色点染:在象牙制品上茜色曾为清代广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后的象牙娇艳富丽,更具立体感。

撒网船



不辞长作岭南人


蟹笼


寿意呈祥


祝寿灯

12吋飞天唐女


白菜


福禄寿花篮


八仙贺寿

雕云龙纹原支象牙

雕“娱乐升平”象牙摆件

雕花卉糖果盒

新羊城八景

松鹤延年

和合二仙

四美图

观音赐福

以小见大的象牙微雕



红楼梦


印与印盒


展馆特意在几个象牙微雕实物前安置了放大镜,便于游人清楚地用肉眼观赏微雕。

福星高照

10寸小座灯

       工艺师采用细于伞骨的钢质锉条在象牙上轻快娴熟地上下拉动,依次拉出大小不同的角度或弧度,构成各种细巧的镂通花纹。





       为了遵守世界保护野生动物公约,禁用象牙雕刻后,大师们用其他动物骨进行雕刻的骨雕作品。


犀牛角雕——鱼戏图


局部

骆驼骨


后东斋  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

       粤绣,与苏绣、湘绣、蜀绣一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粤绣主要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绣品同出一源。明代粤绣以孔雀羽毛编线为绣,绣品金翠夺目,又用马尾毛缠绒作勒线,充分发挥了粤绣擅长句勒的特长。请代粤绣得到了长足进展,构图繁而不乱,色彩富丽堂皇。针步均匀,针法多变,能巧妙地利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结合针线起落、用力轻重与丝理排列疏密及走向等多方面因素,以达到加强形象表现力的效果。


展厅局部

《祝福》


《大业宏开》

《理想》

《晨曦》

《浔阳遗韵》

《古今》

《盛世太平》

《鸣鹤延年》

《花间倩影》

《硕都湖》

《荷塘翠鸟》

《小羊,小羊,快快长

《红荔鹦鹉》

《小鸡》

《秋日浓情》


《稻城》

《荔红年年》

《客家围屋》

《富贵和谐》

《蝶恋花》


《岭南之春》

《香远益清》


《翠羽华堂》

《年年乐鱼》

《岭南水乡》

德馨堂帐幔

广绣大披巾

绣坊在绣制大披巾图案时划分出精工和粗工部分,粗工由农村女绣工完成,叫下手工;男绣工绣制精工部分,即有画龙点睛之用的上手工。广绣大披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销欧洲。

钉金绣文官八品鹌鹑纹补子(清代)。

       采取了迭鳞绣来表现鹌鹑的羽毛。

清光绪 钉金银绣八宝纹荷包

民国 绣松鹤图扇套

       表现松叶的松叶针、表现动物眼睛的旋针等传统针法,运用的一丝不苟。树干、石头、花瓣等用拉锁子针,塑造出丰富色彩和立体之感;白鹤羽毛采取了起鳞霎彩绣法,白羽中掺进一撇黑羽,栩栩如生。

珐琅器

       是金属与珐琅釉结合而成的制品,其工艺从国外传入,却在中国走向成熟。珐琅工艺传入中国主要有二条路径: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1206-1368)传至中国,发展至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达到高峰,世称“景泰蓝”。二是来自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它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经广州传入中国,最早在广州制造及发展,并大盛于康、雍、乾三朝(1662-1795)。

       展览以广州生产的珐琅器居多,既有为宫廷而制作的精品,也有民间作坊产品。制作工艺以画珐琅为主,兼有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八方盖盒(左)

    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红色为地,掐丝图案按需填彩,轮廓线起棱露胎。器盖为石山花卉图:正中隐起一圆心露胎:圆心边饰一圈“卍”字锦纹,盖的八面口沿饰连续花头纹。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图案。底为黑地,对称饰四花头,中有红色“乾隆乙未年造”单方框篆字款。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八方盖盒(右)

    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蓝色为地,掐丝图案按需填彩,轮廓线起棱露胎。器盖为宝鸭穿莲图:正中隐起一圆心露胎:圆心边饰一圈“卍”字锦纹,盖的八面口沿饰连续花头纹。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图案。底为黑地,对称饰四花头,中有红色“乾隆乙未年造”单方框篆字款。


清乾隆 画珐琅缠枝花卉香盒

    铜胎,八瓣宽折沿,宝珠钮半圆形盖,鼓式腹,平底。器表浅粉蓝地,盖、身及宽折沿均锦地彩绘饰缠枝牡丹纹。此器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笔风流畅,严谨工整。配色丰富,纹饰繁密,是广州珐琅的特点之一。

清乾隆 珐琅锦地开光人物纹双螭耳瓶

    撇口,直颈,颈部饰双螭耳。以赫色搭配多种色调绘缠枝花卉锦地纹,腹部前后开光,用西洋画法绘西洋仕女、山水风景,用红、蓝色晕染山水,金钱勾勒花纹轮廓,模拟掐丝效果。整体装饰规整又富有变化,底写双圈楷书“大清乾隆年制”方形印款。


清乾隆  錾胎珐琅·寿字碗



清乾隆 錾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 

清乾隆 画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小盘

清乾隆 掐丝珐琅·勾莲箸瓶 

清乾隆 掐丝珐琅·勾莲香插

清光绪 掐丝珐琅·勾莲八卦朝冠耳三足熏炉

    铜胎,扁圆形,三鼎足,朝冠耳。炉通体浅蓝色主调,腹部正背面饰勾莲花头,四周为缠枝花卉,肩部对称开方孔,插朝冠耳,盖有钮,盖身镂有八卦,面饰缠枝花卉纹,炉内有铜胆,用于燃香。熏炉造型庄重古朴,既是实用器,也是陈设器。

清   掐丝珐琅粉蓝花卉高足盖盅

清 掐丝珐琅·蓝地双龙夺珠盖盅

   铜胎掐丝,器体扁圆形,带宝珠钮盖,器身与盖以子母口接合,鼓腹,圈足。器表以宝蓝饰如意云纹为地,盖顶中心环一圈如意云纹,盖身饰有火珠。器身近口沿处有一周如意云纹,腹饰双龙夺珠,龙为五爪龙。按需填以白、红、绿、黄、浅蓝等色。宝珠钮、口沿和圈足露胎。整器经典沉稳。

清 珐琅彩绘花蝶纹果盒

    铜胎,呈八瓣花形。盒内藏9个相拼的小碟,碟中绘寿字,连环蝙蝠围边。盒外绘瓜蝶图案,喻意瓜瓞连绵,福寿双全。此件为广州所产珐琅器中的精品。


清 掐丝珐琅·黑地双龙夺珠圆洗

清 掐丝珐琅·白地龙吐珠大盘

清 画珐琅·绘花卉酒壶

清 掐丝珐琅·勾莲海棠式手炉

民国 画珐琅·黄地花卉三足碗

现代 画珐琅·绘双凤花口碟

现代 画珐琅·花卉锦地茶盅 (左)画珐琅·花卉腰形盒 黄鉴恒作 (右)

现代 画珐琅黄地绘花蝶纹叶形盖盒


画珐琅绘云龙花蝶五格糖果盒

画珐琅·绘人物方形委角方形小碟


画珐琅·绘山水人物花卉圆盒




现代 画珐琅·绘双凤花口碟

现代 画珐琅·花卉锦地茶盅 (左)画珐琅·花卉腰形盒 黄鉴恒作 (右)


画珐琅·花卉博古架

画珐琅·绘人物花卉委角水仙盆



画珐琅·黄地绘缠枝花高足盘

画珐琅·蓝底花卉茶杯

画珐琅·绘人物圆形小粉盒


银烧蓝酒杯碟

白地龙吐珠大盘

石湾陶塑

      石湾艺术陶塑,人称“石湾公仔”,包括神仙人物、鸟兽动物,具有“古雅朴拙、精简苍豪、星神兼备、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清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清末民初进入了全盛期。发展至今,蔚为大观,传承不绝。

      石湾窑以善仿钧窑而着称。仿钧釉色以蓝色、玫瑰紫、翠毛釉等为佳,但仿中有创。钧窑的窑变釉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窑变釉却有底釉与面釉之分。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变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目为云斑霞片不足以方厥体态。┅┅又有时于灰釉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亦足玩也。"

       石湾窑不仅善仿钧,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窑,宋代官、哥、汝、钧诸名窑产品,从材质运用、技法处理、艺术造型等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石湾集宋代各大名窑之大成,仿钧而青出于蓝,独创石湾自已的艺术风格。

       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石湾陶塑,是石湾窑的典型品类,且以其“胎釉深厚朴实,造型生动传神,技法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风靡天下。在石湾陶塑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和众多的艺术大师,成为世人敬仰和歌颂的对象。

清晚期 彩釉双鱼瓶

高30厘米,口径12.5X6.5厘米

瓶身为双鱼合成,造型奇趣,寓意年年有余。通过人工点彩,瓶上的釉彩呈现红、蓝、绿、黄、紫、褐等色,具有油画般的色彩效果。

清早期 钧蓝釉梅瓶

长眉罗汉

葫芦仙

素胎鹌鹑  区乾作







民国《李逵》 “南海湾溪刘传”款 刘传作 商承捐赠

民国《白釉打木鱼罗汉》 “湾溪刘传”款 刘传作

民国《珍珠熊》 “霍津造款” 霍津作 杨铨捐赠

《鹅》

民国《欧阳修》  “宋欧阳修 梁醉石制于湾海”款 梁福作 商承祚捐赠

民国《仿舒窑羲之爱鹅》“醉石轩”款 梁福作

《棋逢对手》

民国《卞庄打虎》 “潘玉书制”款 潘玉书制 杨铨捐赠  

《读书老人》

《昭君出塞》

民国《贵妃》(左)、《西施》 “潘玉书制”款 潘玉书制 商承祚捐赠  

民国 《太白醉酒》  “粤东陈渭岩制”款 陈渭岩作

民国 景德镇窑烧彩釉《宝玉》  “粤东陈渭岩制”款 陈渭岩作

清末-民国《葱白釉孔子》 “粤东陈渭岩制” “养云居士”款 陈渭岩作

清末-民国《珍珠熊》 “云渔氏”款 区大作

民国 《素胎狮》 “四邑廖松造”、“冈州廖松造”款。商志(香覃)捐赠

民国《卧罗汉》“潘玉书制”款 刘传作

民国《太白醉酒》“潘玉书制”款 刘传作

民国《夜观星斗》“潘玉书制”款 刘传作

现代《相敬如宾》黄悼然作

现代《敬老院》

      下面是一组反映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作品多出自广东两大陶瓷基地,佛山石湾和潮州枫溪。高艺术水准之余,那时代自豪感很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对那时代的怀恋,是有真情实感的。

《劳动模范》


《女焊工》

《爸爸是英雄》


《渔汛丰收》


《炉前奋战》


《摩雅傣医生》


《踏遍青山》


《女民兵》


《女民兵》(前)《演兵场上》(后)

《海防女民兵》

潮汕贝雕

       潮汕地区的贝雕工艺以贝壳为雕刻材料,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技艺,充分利用贝壳的形状、色泽、纹理,制成摆件、挂画、屏风等装饰艺术品。其制作过程先是设计图样,然后选材,接着对所需的部件进行切割、打磨、雕刻、抛光、上色等,最后组装成艺术造型。

贝雕加彩博古花瓶挂屏


水仙花

山景

中进东厅-岭南民间百艺展

《潮州木雕》

       始于唐代,明、清期间达到鼎盛。潮州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福建龙眼木雕齐名,位居中国四大名雕之列。潮州金漆木雕主要用樟木做胚材。樟木含有樟脑的天然芳香,能防腐防蠹;木质柔韧,容易镂雕又不易变形。木雕镂刻完成之后,要髹以生漆。漆有透明的,或者调为红、绿、棕、黑等各种颜色。如果趁漆未干透,贴上金箔,那就是最有潮汕特征的“金漆木雕”。其题材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等。

潮州金漆木雕制作工序为:1.设计打稿 2.雕凿粗胚、3.精雕细刻、磨光 4.上漆贴金

通雕蟹笼

龙凤人物菱形馔盒。

       1912年制作,高110厘米,宽153厘米,馔盒共四层,底层由六只狮子托起,背上有6只蝙蝠口衔花篮,寓意“福到眼前”,第二层由6根龙柱支撑,各层均雕刻着亭台楼阁和人物故事,四周围栏上雕有众多松鼠葡萄,祈望多子多福。整器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形象生动,尽显金漆木雕玲珑剔透、金碧华贵的魅力。

馔盒上雕刻着亭台楼阁和人物故事。

《渔业丰收》

百鸟朝凤


局部:凤凰

木雕构件

近距离欣赏。































砖雕

      是民间艺人运用凿、木锤、锯、钻等工具,以刻、凿、磨等手法,把青砖加工成各种人物、花卉、鸟兽等吉祥图案,作为建筑物上某一部位的一种装饰。这种民间工艺形式在明清时期就已盛行,被广泛地用于祠堂、会馆、庙宇、民居的墙头、墀头、照壁、檐下、门楣、窗额等处。广东砖雕纤巧细致,艺人们按需布设图案纹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为建筑添色不少,成为岭南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

石湾陶塑脊饰



灰塑

      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民间称之为“灰批”,一般装饰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

灰塑制作工艺过程

《蝙蝠》

枫溪瓷

       是广东省潮州市的传统手工技艺。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 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枫溪瓷制作手法多样。技法上有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光彩照人,神韵独具。



坭兴陶

       产于广西钦州,与江苏宜兴紫砂、云南建水陶和四川荣昌陶并称四大名陶。材质呈润细腻利于雕刻且烧制时产生独特窑变效果,浮饮古铜、紫红、铁青、金黄等多种色泽,及天斑虎纹等纹路,成品要经多次磨光未用便色泽温润发亮。但由于泥料收缩率大颗粒小烧制时棱角易开裂故多为圆型大作品小,现代有些加入紫砂才能制成方器、大型器。


刻松下高士图南瓜盅

香稿塑

      顾名思义就是将香稿末加上水、胶搅成泥状用来捏塑。





泥塑


嵌瓷

      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艺术。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盛于清代。此工艺是先用铁丝扎好物象骨架,如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再以纸筋灰塑好雏形,然后将彩色的瓷碗依据设计要求进行剪裁,在雏形上镶嵌成平贴、浮雕或圆雕,作品除室内摆设外,多装饰于庙宇、祠堂及大宅等的屋脊、门楼和照壁上。因其色彩鲜艳、风格独特、雅俗共赏,历来为潮汕人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喜爱。


嵌瓷制作工艺

正在制作嵌瓷

广彩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广东漆器

       生产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阳江、广州、佛山和潮汕地区,其中又以阳江漆器最为有名,它古朴高雅、技艺精湛、防潮耐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早就为中外人士所喜爱。漆画是我国传统漆器工艺的一种,它以漆和金、银、玉石、螺钿、蛋壳等辅助材料,运用雕、镂、嵌、填、晕、彩绘、金漆等多种髹饰技法制作而成。广东潮汕地区的金漆画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在髹好底漆的器物上用金粉或银粉描绘,典雅大方、庄重朴实。







纯金漆画


榄核雕

       榄雕所采用的乌榄盛产于广东省普宁市、增城市、番禺区、中山市等地,普宁梅林镇、增城新塘镇的榄核,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榄雕材料,适于雕刻榄核船。其总体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其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新品种有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花塔、古鼎、国际象棋等。按形式分,广州榄雕则有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

从左至右;八仙过海、游赤壁图小艇、蟹笼、娃娃玉米。 

放大镜显示下的榄核雕花舫。

新会葵扇

葵扇古称"梭扇"。约始于晋代。新会的特产以葵扇最出名,因而新会城有"葵城"的美称。新会产的蒲葵叶大而不开裂,心蒂园正,骨格细匀,色泽光洁,体质轻盈,加上工人在扇面绘图描画,使葵扇显得特别高雅实用。新会葵扇早已畅销国内外,光绪十八年(1892年)销售到俄、英、美、法、古巴、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24个国家和地区。清末民初,新会葵扇的销售量每年达1.2亿柄。










剪纸

《潮人家园》

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 金奖

《潮汕情》

《报喜讯》

《月下品茗》

《繁荣昌盛》

《步步高升》


《十二生肖》

《国泰民安》

铜錾刻


《西湖渔筏》

《凤凰塔》

端砚

端溪《石趣砚》




坑仔岩雕鹰桃砚

广州外销扇

       清代是我国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在当年广州商贾云集的十三行,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当时几乎所有行业的工匠都不同程度地加入到制扇业的行列,因此,广州外销扇是一种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象牙镂雕、玳瑁描银、檀香透雕、黑漆描金、乌木骨绢、银累丝镀、骨柄鹤羽……几乎所有的用来制作手工艺品的材质都能用来制作扇子。







清雍正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康熙雍正年间的彩绘象牙折扇是欧洲人珍贵的礼物,传世极少,非常珍贵。“日本伊万里”和“中国伊万里”瓷器在欧洲流行后,康熙雍正年间的外销象牙折扇上也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的纹饰。这把象牙折扇正是一例。其扇面彩绘处有三个开光,开光的底部为白色,类似于“伊万里”瓷的白瓷质地,开光用多种颜色绘以渔民打渔为主题的“渔家乐”图和牡丹。边骨和扇谷加彩绘,扇骨之间用丝绳连接,这些都是康熙雍正年间象牙折扇的鲜明特色。

清乾隆-嘉庆 银鎏金累丝烧珐琅山水花卉纹折扇

    该折扇扇面和边骨都有累丝烧珐琅花卉纹。扇面中部有“双心形”开光,开光内是一片湖面景色。只见湖面以累丝和掐丝珐琅工艺装饰有睡莲、水生植物和小船,湖边有一所小房子和起伏的小山丘,构图虽然简单,制作的难度却不小。

清嘉庆   黑漆描金葡萄纹折扇

    黑漆描金是以木片为骨,涂上多层黑漆,再于黑漆表面涂上红色漆胶,半干后扫上金粉,金粉干后,用棉花抹去剩余金粉,面露出描金图纹。该折扇主体纹饰是用赤金和青金两种色漆描出葡萄藤蔓纹,扇面可见三个开光,中间为“双心形”,里面还预留了一个双心形黑色块,当为绘画纹章所用。

清道光早期 黑漆描金山水纹折扇

    该折扇边骨绘葡萄藤蔓纹及开光山水纹。扇面中央有一预留绘纹章用的横向椭圆形小开光。在每片扇叶的顶端绘有鼠、鹿、狮、羊、蛙、猪、猴、狗等动物,形态生动逼真,画工细腻。

清道光早期 黑漆描金山水纹折扇

    该折扇扇面中央作椭圆形开光,两旁作海棠形开光。开光内出现绘山水风景纹,外饰锦地卷草纹。扇叶顶端绘葡萄枝叶纹,扇谷绘锦地六角形纹,边骨亦绘卷草纹和葡萄纹。背面纹饰大致相同。

清道光 檀香镂雕人物折扇

    该折扇仿嘉庆年间双面工象牙镂雕人物折扇,通体镂丝雕水榭人物图,人物细小,边骨深刻庭园人物纹,刻工精湛,配有专属扇盒。

清道光 象牙雕人物纹羽毛折扇

清道光中期 玳瑁镂雕人物故事纹扇

    该折扇扇面镂刻多个人物、花草和亭台楼阁,并采用辟丝手法,扇面中央有一横放椭圆形开光,边骨深雕人物纹。

清道光中期 玳瑁镂雕人物纹折扇

    该折扇与乾嘉年间象牙折扇制作工艺一致,整个扇面做镂空辟丝处理,再镂雕多个人物和花草树木、水榭楼阁。扇面中央横放椭圆形开光。中有“Julia”字样,显示此扇是送给一个叫做“Julia”的女子的。

清道光中期 绢面八角形纨扇

    该八角形纨扇为绢面,木扇柄为黑漆,扇面一面以浮凸手法绣“满大人”及其家人共六人。人脸为象牙片,衣服贴丝绢,庭园和边饰为彩绘,以黑漆描金框封边,另一面绘庭园人物图案,合共三十人活动于期间,身着便服,多人手上执折扇或团扇。

清道光中期 红漆描金纸面折扇

清道光中期  象牙纸面彩绘人物庭园图折扇

    该折扇扇面彩绘人物庭园图,人物稍大,人面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上,扇面边饰杂宝、金钱、盘祥、蝙蝠等图案。扇谷用透雕加彩象牙片制成,绘人物纹,边骨作加彩浮雕庭园人物纹,显得五彩缤纷,艳丽非常。


清道光中期    象牙纸面彩绘人物庭园图折扇

       该折扇扇骨由象牙制成,透雕人物纹。扇面是双面彩绘庭园人物纹,以“满大人”图案为题材,人物面孔以象牙造成,衣服也用丝绢贴上。其中一面人物细小,数量较多,双面合计达六十人。“满大人”源于葡萄牙语的动词mandar,意为统治和管理,对中国官员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进一步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生活的好奇,满大人图案应运而生。就广州外销成扇所见,满大人图案在道光年间大量出现在纸面成扇上。


清道光中期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该折扇有黑漆描金扇骨,主题纹饰为庭园人物纹,边骨亦是黑漆描金绘人物纹。扇面一面彩绘人物,人物用象牙面,丝绸衣。另一面绘珠江三角洲乡村常见的景象,包括河流、小桥、船只,村口的文昌宝塔、房子、榕树等。这种大型开光黑漆(或红漆)描金折扇,流行于道光中期。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该折扇两条边骨分别绘有八枚金钱纹,包括有“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光中通宝”“香港一文”等金钱纹。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书卷形人物故事图折扇

       该折扇扇面的画面扩大,小型开光消失,主题纹饰成书卷形,分成三组。分别绘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题的“满大人”图案。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加彩人物折扇

       该折扇扇面的主题纹饰分为三组,呈书卷形。内绘三组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题的“满大人”图案,外绕蝙蝠、石榴、花卉等吉祥纹饰。扇叶顶部及边骨均绘风景人物纹,扇谷绘葡萄纹。纹样局部加红、紫两色作人物衣服及花卉装饰,更显得鲜艳夺目。背面纹饰大致相同。

清道光晚期 檀香木纱面绣花折扇

清道光晚期 象牙绫面绣龙凤花鸟纹折扇

    该折扇以丝绫为扇面,一面绣云龙纹,另一面绣雀鸟与菊花,色彩艳丽,象牙扇骨透雕人物纹,并以垂直牙纹补地,边骨为象牙透雕庭园人物花卉纹。


清道光晚期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

清道光晚期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

清道光晚期 象牙绫面绣花折扇

    该折扇扇面为丝质绫面组织,两面分别绣有蔷薇、梅花、菊花、蝴蝶、雀鸟等图案。这种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在整体上属于道光晚期的样式。象牙扇骨采用素身象牙制成,牙质莹润,象牙边骨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顶端雕有蝙蝠角花,其余部分雕有人物、楼阁、花草树木等图案。此扇是广绣工艺与象牙工艺的结晶,配专属黑漆描金扇盒。



清道光晚期 象牙纸面折扇

清道光晚期 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

    这把纸折扇面用中国传统绘画手法绘制一株青竹,象牙扇骨镂雕处中间雕有两对翩翩起舞的西洋男女,两侧各雕有一位裸体的西洋女性。扇套采用广绣,双面绣代表“甲传庐”的两只螃蟹和水草,另一面绣“董昌器”“董昌洗”等象形文字,和经简化的青铜器图案,以及红线“花草”图章。这把扇子和扇套将两种不同文化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西交融。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该折扇扇面做不对称型,一面为彩绘庭园人物纹,人物面部为象牙片,衣服用丝绢贴成;另一面彩绘瑞鸟、蝴蝶、玫瑰和蔷薇。不对称型折扇及较为简化的描金人物纹,均属道光晚期式样。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该折扇扇面做不对称型,一面绘“携琴访友”图,另一面彩绘瑞鸟、蝴蝶和玫瑰、牵牛、菊花等花卉。扇骨与边骨作描金,有赤金及青金二色。


清道光晚期 黑漆描金纸面折扇

清晚期 木质彩绘折扇


清晚期 纸面折扇

    该折扇的纸质扇面彩绘西洋情侣图案。男的在弹奏,女的在聆听,情景浪漫而温馨。扇骨与边骨由竹制成。扇骨上镶一圆形蓝色螺钿。外彩绘秋蝉和花卉纹,边骨处镶蓝色螺钿。

清晚期 红漆描金纸面折扇

南派葫艺:郑志开葫芦雕刻作品展

       郑志开是“南派葫艺”创立者,擅长葫芦雕刻、品鉴和研究,在全国葫艺界可谓蜚声遐迩,现已授徒十人。此次展出的作品有通雕、浮雕、阴刻、彩刻、书法微刻、小品墨刻等30件(套),从技法丰富的浮雕,到书画双绝的彩微刻,从获奖的巅峰之作,到闲趣盎然的小品,全面呈现“南派葫艺”的艺术特色。

《孔子问礼》

       以彩刻技法描绘春秋时期孔子前往东周问礼于老子的图景,二位圣贤在黄河边思索人世与自然。背面配以微刻《道德经》及《论语》全文,计约二万一千字,与主题呼应。

《山居隐逸》

       展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文豪诗人钟情于讴歌的山居生活的悠然与惬意。作品正面采用十分细腻的浮雕手法描绘隐居山林的图景,背部沿着葫芦本身的造型微刻了“唐宋山居诗”近三百首,组合成层峦叠嶂的山群,与前面雕刻的山林图景相呼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