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 都 概 况

 明云岳 2019-10-21

(供稿:于都县志办)

【物化天宝 人杰地灵】  于都县地处江西南部、赣州东部,贡江中游,位于东经115°11′00〞~115°49′51',北纬25°35′48'~26°20′53'之间。东连瑞金、会昌县,南接安远县,西邻赣县,北靠兴国、宁都县。县境南北长83.25千米,东西宽63.33千米,总面积2892.32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4.9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达到25.6万人,城镇化率达47.34%;全县有林面积21.07万公顷,耕地面积4.13万公顷,宜果缓坡面积达2.8万公顷,是赣南脐橙的主产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1.7%;城区绿化率38.2%。辖9镇14乡353个行政村4981村民小组。

  于都县境内居住人口95%为客家人,在方言、饮食、民间文化等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客家特色,其客家人的传统器乐唢呐“公婆吹”和民间舞蹈甑笟舞、茶篮灯舞、珍珠粉制作技艺、客家擂茶等已成为国家非物质遗产。

【西汉古县 历史悠久】  于都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就有人类居住,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迄今有2212年历史,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自建县至三国吴嘉禾四年(公元235年),于都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今宁都、石城、安远、瑞金、会昌、寻乌等六县,故有“六县之母”之称。且县境东邻今福建省的宁化、长汀、武平县,南靠今广东省的平远、兴宁、龙川县,西接今江西省的定南、信丰、赣县、兴国县,北毗今广昌、南丰、宜黄、乐安、永丰县,故又有“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誉。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地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苏区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县内遗存的历史文物古迹极为丰富,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9处。

 于都县城所在地贡江镇,在历史上有过5次变迁,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初时,治所在东溪的南面(今贡江镇古田)。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县治迁大昌村(今梓山镇固院)。隋大业九年(613年),县治迁回东溪的南面。唐武德五年(622年),县治复迁大昌村。贞观五年(631年),因县治被洪水冲塌,县治始迁灌婴旧垒。今县城,西汉建县时称灌婴垒,古代曾有247年为郡治所在地,明清为厢坊,1929年为城区,分上、下城,苏区时期为城市乡,1939年称城乡镇,1939年改称城厢镇,1947年改称于阳镇,1950年名城关街,1953年7月改为城关镇,1984年11月更名为贡江镇。于都县城距赣州机场70千米,车程一小时可至,火车站距县城3千米,县内有厦蓉高速公路出口三处,最近出口处距县城仅3千米。于都距南昌、厦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500~600千米车程,均可朝发夕至。

【红色故土 长征源头】  于都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过伟大革命实践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长征前夕,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等机关设在于都县城。现遗存的革命旧址、旧居极为丰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1处(1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

从1926年11月于都建立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开始,于都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引下,掀起了工农革命运动高潮,1928年2、3月间,里仁、步前、桥头相继举行了震惊赣南的农民武装暴动。1928年建立了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于都桥头根据地以及赣南第一个地方武装——赣南红军十五纵队。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在于都建立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从而推动于都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被陈毅同志称为“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中央苏区形成后,于都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建设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运动中,在购买公债、支前扩红、参军参战和全力支援红军反“围剿”战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于都铁山垅成立的“中华钨砂公司”是党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为苏区经济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为了支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于都人民在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帮助红军筹粮、筹款、筹集物资、补充兵员等工作。1934年10月初,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于都人民协助主力红军肃情敌探,封锁消息。帮助红军搭浮桥,准备800余条渔船供红军搭浮桥和摆渡之用,组织千余名挑夫随军出征。1934年10月17至20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博古等及中央直属机关、中央红军8.7万余人顺利从于都河北岸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云石山先后迁驻于都宽田的龙泉、石石含、黄龙的井塘、禾丰的华山下继续领导苏区人民坚持斗争。于都人民在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领导下,坚持保卫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1935年3月,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留守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在于都南部仁风地区分九路向外突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于都人民继续保持和发扬了苏区时期的优良传统,艰苦斗争,不怕牺牲,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8月,于都县获得解放。于都人民在中共于都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和主人翁的精神,全面跨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几十年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于都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都参加红军的人数达67709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多,支前参战的人数共有近10万人;参加长征的近万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就有16200多名。建国后健在的长征干部共有277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已成长成了我们党和政府及军队的高级干部,其中少将16名,省军级领导干部55名,地、师级干部200余名。

(供稿:于都县志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