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眼∣从燥邪论治干眼的理论与治疗探讨

 竹曳悠然 2019-10-21

随着现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气候干燥、空气污染、空调和视频终端的滥用等造成很多人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严重者视力明显下降,影响工作和生活。

西医对干眼的认识与治疗

01

病因

干眼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眼泪质、量异常或者流体动力学异常,造成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并且伴随一系列眼部症状的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疲劳感、不适感和视力波动。

02

治疗

西医主要靠药物滴眼以及手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滴眼药疗效有限,不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

中医对干眼证的认识和治疗

01

病因

中医描述的干眼是指泪液减少,甚则枯竭,致白睛、黒睛干燥失泽,转动失灵,甚至黒睛混浊,自觉干涩不适的病证。属中医“神水将枯”、“干涩昏花症”、“神水枯瘁”、“燥证”等范畴。

本病多因内外之邪损伤气血津液,使阴津耗损,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因而目失濡养。因此阴津亏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病因包括寒湿、湿热、阳虚等.

02

病机

本病虚证为主,虚实夹杂次之。阴虚内燥虚火浮越气不布津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包括寒湿互结、脾肺湿热内蕴、中焦阳虚水停、脾肾阳虚水泛等。

03

治疗

本病治宜滋阴清热润燥,疏肝解郁,益气升阳。

以上是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干眼证的一般认识。而发表在《经典中医研究》上的一篇“从燥邪论治干眼的理论与治疗探讨”认为燥邪导致的干眼病主要有三大类型:寒燥、热燥、内燥,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01

从燥邪论治干眼的中医理论基础

影响津液的病理因素众多,这其中又以燥邪最为直接和重要。燥邪是指一切具有干燥和收敛特性的外邪。其特点一为燥伤津液,眼表的津液受燥邪所侵,则泪膜不稳,发为本病;二为燥易伤肺,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认为白睛属肺。

燥分内外:

外感燥邪致病,多伤肺气,津液不得布散,目失濡养,发为“干眼”;内燥所致“干眼”或为患者年老体衰、阴虚内燥,或为妇女产后血虚内燥,或干眼日久、久病伤阴,或由其他外邪传变、内生燥邪所致。干眼新发者多究于外燥,久病者多究于内燥。

燥分阴阳:

分别体现为寒燥热燥。寒可致燥,继而致干的原因可能是寒性收引、凝结,使津液运行停滞,无法正常发挥出滋润濡养的生理功能,自然出现“干燥”的外在症状。

古籍中“形寒引冷,皆伤于肺”叙述了表寒伤肺之情形,从而影响肺气对津液的宣发与输布,空调冷气导致干眼即为此种原因;久吹冷气或久食生冷易致肺、脾、肾阳虚,阳虚则寒,此为里寒引发本病。燥还易从火化,一方面,最初外感的邪气即为热燥,耗伤津液;另一方面,寒燥日久也可化热。

外燥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胃部受纳的水谷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生成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这是眼部津液生化之源头。

内燥与脏腑的关系:

肝在窍为目;肝主藏血,目受血能视。血虚或肝肾阴虚,都可致燥邪内生,伤津耗液,引发“干眼”。

02

从诱发干眼的高危因素看燥邪致病

外燥角度:

气候干燥、空气污染、空调与视频终端的滥用是诱发干眼的重要危险因素。秋冬季节雾霾天造成能见度下降,日照时间变少;从而使气温偏低。寒可致燥,燥盛则干,发为“干眼”。患者此时外感的燥邪为寒燥,属于阴邪。

长时间的空调环境会使眼表的湿润泪液蒸发过快,造成眼表干燥。分别产生寒燥、热燥。长时间注视视频终端,眨眼频率大幅减少也会造成视疲劳和眼表泪液的过快蒸发,亦符合燥邪(外燥)致病特点。

内燥角度:

中医则认为由于老年人阴常不足,肝肾阴虚,内生燥邪,伤津耗液,从而更易出现眼目昏涩的症状。“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易肝血亏虚,血虚生燥,从而致病。

03

实验研究依据

现代众多研究纷纷证实了“燥伤津液”、“燥易伤肺”的中医理论,这可以作为证明燥邪与干眼具有相关性的间接证据。但大多研究的是外燥,缺乏对内燥的相关研究。

04

临床证据支持

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滋阴之中药方剂内服治疗干眼,这与作者在论文中所提出的阴虚内燥型干眼相对应。

从寒燥论治:

但从寒燥角度治疗干眼的文献相对较少。寒生燥邪,从“寒”治疗干眼,此“寒”非独指寒邪,而是指寒的特性,即包括实邪寒邪与阳虚两大部分。由于两者联系密切:阳虚则寒,久寒亦可致阳虚,所以治可温阳祛寒联用,以润燥邪。作者临床上曾采用附子理中丸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治疗干眼。

从热燥治疗:

从热燥治疗干眼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中西药物的应用上。例如西医常规药物人工泪液可缓解、改善干眼患者的症状,中医则认为其原理在于人工泪液可滋润眼表津液,缓解外感热燥造成的津液损伤,但无法治疗外感寒凉燥邪或内生阴虚燥邪所致的干眼。

总结

作者从中医基础理论、高危因素、实验依据与临床证据四大方面论述了从燥邪角度诊治干眼的合理性与优势。对于外燥,可分为寒燥、热燥。当前中医眼科领域,对干眼的治法多以滋阴润燥或清火泻热为主,显然理法方药对应外感热燥或阴虚内燥,而非外感寒燥。在临床过程中应对外燥之寒凉燥邪给予足够重视。对于内燥,主要分为阴虚内燥和血虚内燥两种类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