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展丨吴永全团队创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术,成功率95.5%

 AVB05 2019-10-21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作为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普及。静脉穿刺是植入起搏器的最重要步骤之一,静脉穿刺成功相当于完成了植入术的一半。对初学者而言,穿刺静脉往往比导线本身的放置更为困难。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锁骨下静脉、腋静脉或头静脉等入路,各种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其中,腋静脉入路可以说是上帝留给人类的最佳穿刺部位。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团队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一篇原创文章,介绍了他们创新的一种腋静脉穿刺技术。这种新技术操作简单、有效,并且很安全,值得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该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张俊蒙教授。


一. 为什么要探索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延续,较粗大,在锁骨外,位于胸廓外,是穿刺的较佳选择(图1)。近年来腋静脉穿刺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腋静脉穿刺进行了诸多探索。在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是目前主要方法。但目前的方法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如X线暴露、对比剂过敏或出现对比剂肾损伤等。

图1. 腋静脉解剖。

  如何能找到通过体表标志而进行的腋静脉穿刺方法,是国内外学者探索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但总体而言,目前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较为繁琐,学习曲线长,推广较难。现将国内外腋静脉穿刺术的特点总结如下。
  · 需X线指导,或肘正中造影;
  · 以锁骨与第一肋骨交叉处为重要标志;
  · 囊袋做或不做均可;
  · 以体表标志进行穿刺,但操作繁琐。
  有鉴于此,吴永全教授团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反复摸索,成功探索出了一种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整个穿刺过程无X线及其他影像学技术指导,仅通过体表标志进行腋静脉穿刺,即“盲法”腋静脉穿刺术。

二. 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及其优点

所谓的“盲法”即穿刺过程无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仅用体表标志的方法进行穿刺。
(一)操作要点
1. 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双侧胸部,铺巾;
2. 确定肌间沟走行,沿肌间沟取一直线为“A线”;
3. 食指置于胸骨上窝,用拇指沿锁骨向外滑动,达锁骨第一转折处,取其内缘为“a点”;
4. 经“a点”画一条与“A线”平行的直线为“B线”,步骤2~4见图2;

图2.“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的重要体表标志。A线:三角胸大肌间沟线;a点:沿锁骨向外第一转折处内缘;B线:过a点与A线平行;b点:沿B线向下距a点长为ab的一点,a、b距离为3.89±0.40 cm。

5. 沿“B线”向下取一点为“b点”,b点即为穿刺进针点(ab距离长4 cm左右)(图3);
图3. 穿刺针进针点及进针方向。b点为穿刺点,且穿刺针方向与A线和B线平行。

  6. 局麻后,注射器和穿刺针与“A线”和“B线”平行,先以α角度负压进针,直至顶住锁骨遇阻(图4A);

  7. 回撤穿刺针约1 cm,加大角度,以“β角”负压轻轻进针,有暗红色血液抽出提示穿刺成功(图4B)。

图4. 穿刺针与水平面角度示意图。4A:角度α进针,即第1个角度;4B:角度β进针,即第2个角度。

(二)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的优点
· 体表标志简单、易触及,仅靠“两线”和“两点”定位,“两线”即肌间沟线(A线)和与其平行的B线,“两点”指沿锁骨向外第一转折处内缘的a点和在B线上的b点;
  ·  两个重要体表标志(A线和a点)随患者体型差异而变动,动态稳定,易于掌握;
  ·  两个进针角度(α和β),角度α方向顶锁骨后,作为进针标志,然后再加大角度至β,操作过程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
  ·  样本量较大,研究中110例患者采用该方法,结果更可靠。
三. 研究证实新方法简单、安全且有效
吴永全教授团队于2018年1月至11月在110例接受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评价了这种新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这110例患者中,男性58例,占52.7%,平均年龄70.26岁。
  其中,105例成功用“盲法”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达95.5%(图5)。该穿刺法的重要参数,a、b两点间距离平均为3.89 cm,第一个进针角度α平均为25.84°,第二个进针角度β平均为66.18°。

  图5. 介入操作流程与穿刺结果。


  对这105例患者采用X线前后位透视观察,其中99例(90%)穿刺针尖在锁骨下缘外侧(图6);6 例(5.5%)在锁骨下。所有110 例患者均未发生血肿、气胸或血胸等穿刺相关并发症。
图6. 一例用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成功的X线影像。后前位可见穿刺针在锁骨下缘外侧。
同时满足以下三点,认为“盲法”腋静脉穿刺成功。
  · 穿刺过程无X线或其他影像指导,仅用上述体表标志方法进行穿刺;
  · 成功将导丝送入血管后,采用X线前后位透视,明确导丝远端送入右心房;
  · 取第一次成功进入静脉并送入导引钢丝为评判记录。
  经以上研究验证,吴永全教授团队提出的这种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和安全的方法,简单易学、容易掌握,适宜推广。如果更多医生掌握这项新技术,可以使更多患者受益。
附: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和头静脉穿刺的优缺点
1. 腋静脉穿刺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经济、成功率高,易于压迫止血。由于锁骨下间隙相对狭小,腋静脉入路的地位逐渐升高,有望普及。
  缺点:尽管发生几率低,但也有可能发生血胸、气胸、皮囊下血肿、周围神经损伤、误穿入腋动脉(尤其是腋静脉一段、二段)等情况。
2. 锁骨下静脉穿刺
  优点:静脉管径粗大,位置浅表,管壁不易回缩;方法简单,操作快,成功率高,可植入多根电极、重复使用。
  缺点:有发生血胸、气胸、误入动脉、挤压综合征的风险,总发生率约在1%~3%,但一旦发生后常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穿刺部位过于靠近胸骨,导致起搏电极操作困难。
3. 头静脉穿刺
  优点:解剖位置固定,体表标志明确,位置深而固定,不易脱位,可避免血胸、气胸、导线折断及误穿入锁骨下动脉等并发症。
  缺点:静脉变异大,发育细小,走行扭曲或狭窄,穿刺损伤大,出血多,难度大,现较少采用。

参考文献 

张俊蒙,王泽峰,李海宴,吴永全。新的“盲法”腋静脉穿刺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9月第47卷第9期。

专家介绍
  吴永全,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三A病房主任。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委,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律与心电分会常委。
  从事内科和心血管内科20余年,擅长心脏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在心律失常(包括猝死和晕厥)、心脏介入方面有丰富经验和深入研究,包括各种快速、缓慢心律失常的治疗(希浦系统起搏、ICD、CRT及CRT-D治疗),针对高危猝死患者和心衰患者的治疗,及针对冠心病的治疗,深受患者和同行的好评。十余年来,指导全国30余家医院开展心脏介入治疗,独立和指导他人完成各类导管消融术近万例,心脏起搏、ICD与CRT/D植入1000余例,冠心病与其他介入1500余例,尤其在房颤、房扑、房速、室速及疑难性室上速导管消融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具有扎实的临床功底和精准的技术。
  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20余篇,国内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主译学术专著10余部,《医学研究杂志》、《中国医刊》等多个杂志的编委。1995年和1997年两次获“光华医学奖”,200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十百千”人才奖,2011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别人才“215”项目奖。承担并完成国家“十一五”攻关,卫生部、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课题,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王雪萍┆美编 高红果┆制版 张小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