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书法家米芾,深知魏晋楷书的难度

 事奴 2019-10-21

这人很怪,跟石头称兄道弟。他品石的高超技法,和他的性格以及他的字都互相沟通。

这人瞧不起颜柳的楷书,对于颜真卿的行书是没得说,但是他认为颜体的折笔多大骨头节,不好看,这其实也是因为颜体后期的字加入了篆籀的韵味,所以才有此一说。而对于柳公权的楷书,米芾是非常看不起的,因为柳体楷书完全摒弃了魏晋风韵(就连他写的《洛神赋》也是如此),体势有些时候比较乖张,我说的不仅仅是夸张,所以古往今来学柳体而有大成的极少。而学颜体、欧体和赵体成名的则有很多,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实际如果我们看柳公权的行书《蒙诏帖》(十大行书之一)以及《兰亭集诗》,可以看得出他的性格也是比较大气的,但是他的楷书却是真的不好学,明朝的王铎也学他,但是其效果却远不及行草书。

米芾宗法二王,是正宗的二王行草书继承人,所以对于同源同根的孙过庭大加赞赏,这在米芾是很少的事,因为他性格桀骜不驯,又有些恃才傲物,所以能够被他抬举的人不太多。

孙过庭有《书谱》遗世,米芾有《海岳名言》流传。可见大书法家也同时都是书法理论家,只不过像二王以及颜真卿这些顶级大师没有书论流传下来,但是我国的书法理论著作却也是浩如烟海,从卫恒的《四体书势》到清朝的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的书法理论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宝贵作品,只要我们看了就会有很大帮助。

米芾的字“八面出锋”,正的时候少,欹的时候多。他自称“刷字”,所以看得出他写字的速度不应该太慢,因此才能有胆量写出《蜀素帖》,因为它不好写,涩,如果写的慢就没法继续下去了。而米芾的技巧之高超也体现在这幅作品里面,此外连同他的《苕溪诗帖》,这些作品都是他四十岁之前就已经写出来了,可见有些人的确是有天赋的。

关于《三希堂法帖》里面的《中秋帖》,这幅作品在明朝董其昌那儿被认定是王献之的作品,被称为是一笔书的代表,到了清朝被乾隆收入御书房做为晋朝三希之一,却不知这段狗屁不通的文字却是米芾把王献之的《十二月帖》里面的一些字拿出来临摹后写成的,至此闹了一个书法史上非常大的笑话!

做为宋四家的代表之一,米芾深知魏晋楷书的难度,所以很少涉猎,因为他瞧不起唐楷,所以干脆不怎么写楷书。这实际也说明了楷书和行书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但是,米芾只有一个,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用楷书/隶书/篆书打基础,然后去涉猎行草书是一个正途,不能也不应该偏离这个轨道。

宋朝的楷书,只有蔡襄一家独大,因为他是宋朝唯一的尚法的书家,他崇尚颜体,所以尤其大字,颇有颜体风韵,这一点苏轼都比不上,故此苏轼奉蔡襄书法为“本朝第一”,而蔡襄诸体皆能,性情恬淡,所以行书,草书,大楷,小楷,都有特点,而且看起来平易近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样子。南宋的张即之楷书也很好,尤其是大楷,却缺少了蔡襄的字的稳重。

宋朝的楷书之所以没落,主要还是因为战乱,五代十国给中国留下的不仅仅是生灵涂炭,还有对文化的破坏,所以唐宋之间仅有一个杨凝式算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