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医史】仲景爷爷的成圣之路

 烟云红雨hhj980 2019-10-22
没有谁出生便是圣人,仲景爷爷亦然。在群星闪耀的《三国志》里,我们甚至找不到他的身影。那时的仲景,便是一位有着理想和抱负,愿以平生去济苍生的“无名之辈”,他以无比愤慨的心,留下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当时仲景爷爷一定没曾想,这本书后来会对中医界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如今每个中医学子都对其中的条文爱恨交加。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医学典籍里,沿着历史尝试寻找仲景爷爷出凡入圣的轨迹。

由于正史无载,地方志里的些许笔墨,为仲景爷爷的身世留下无数谜题:当没当过长沙太守?是河南南阳、湖北襄阳还是湖北枣阳人等等都成为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所以暂时放下浩如烟海的史书,拿起汗牛充栋的医书,我们欣喜地看到—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仲景”,已是西晋名医皇甫谧于其《针灸甲乙经》序中论及,并记载一则传奇故事,随后王叔和的《脉经》序,再次讲述这一故事,同时,《脉经》也对当时已经散佚的《伤寒论》做了第一次整理。张仲景的著作,也第一次出现在《隋书》中。

宋朝以降,张仲景的医学成就越来越得到重视。北宋于医学分科中特设“伤寒科”。校正医书局的整理,使得张仲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得以重见天日,同时,小字版的公开发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界里广为流传。

但是,在此之前,虽然仲景爷爷的著作受到大力推崇,但并未有任何名号。

金朝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提到“惟张仲景方一部……实乃大圣所作”。仲景爷爷第一次有了与“圣”相关的名号——““大圣”。而随后仲第二个名号出现在金朝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书中“仲景者,亚圣也”。王好古也在书中皆称之为“亚圣”。于是,在金元这个医学繁荣发展,分门别户的时代,仲景爷爷被看作最接近医圣的人。

明代以来,医家著作行文间将仲景爷爷奉为医圣的倾向越加明显,但并没有十足的底气。对仲景爷爷的称谓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依旧继承前朝“亚圣”之说。如李濂在其《医史》论及仲景被“论者推为医中亚圣” ;(二)与其他名医并称医圣者,如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说: “仲景东垣共称医圣”;(三)称张仲景为医圣者,如公元 1589年,明代医家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中径直称仲景为“医圣”。

而到了清代,仲景爷爷医圣的称号最终被确定下来,换句话说,清朝医籍里“医圣”与“张仲景”是同一概念。如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中称张仲景为“医圣”。《古今医史》也说: “后人赖之( 仲景) 为医圣。”而魏荔彤《伤寒论本义》: “故后世称为医圣。”至此,张仲景完成出凡入圣的历程,医圣之名尘埃落定。

——村上春树

在千年来医家的笔下,扁鹊伊尹华佗王叔和孙思邈等名医曾经名列医圣之位,也有医家将张仲景与李东垣朱丹溪并列,甚至有医家公然批评张仲景。经过了千年的考量,大浪淘沙,最终,仲景爷爷成为众医家心中的圣人。正如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所言“夫仲景先生,乃千古集大成之圣人,犹儒家之孔子”。

 


千年的历史就这样在我们的指尖下匆匆划过,仲景爷爷成圣的道路也明晰起来,让我们再次回首医圣仲景爷爷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谈到的,“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代,中医人应当谨记医圣教诲,岐黄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特别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孙灵芝老师倾情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