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老夫子的论语 2019-10-22

周武王有理想,分封诸侯屏卫天下,立七十一国,而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但武王崩,第一个举兵叛乱的就是武王的兄弟,他们联合东方诸国涂炭天下。

等到周公再次平定天下之后,为了进一步理顺这种君臣关系,他又建《周礼》来维护阶级秩序。但理想终究只是理想,终会被无坚不摧的事实所摧毁。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分封制下的周王朝四分五裂)

《周礼》的核心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世袭制,都是用来维护王朝的等级制度。但八百年的周朝,八百年的战乱,“分封制”导致了中土的四分五裂,分裂就意味着战乱,无数生灵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乱中灰飞烟灭。

这,就是事实!所以说,所谓的“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其实就是一个大谎言。

但谎言说了一千遍,它就成了真理,就成了曾经存在的幸福传说,成了每一个春秋人心中的“净土”,成了无数人为之向往的“桃花源”。

诸子百家之中的“儒家”虽然可圈可点,但其中的某一个流派,在“礼乐崩坏”之后,仍然拼命地鼓吹着这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理想社会。

秦帝国建立之后,他们主张再度启动分封,重建“礼乐制度”,让天下重归安定,这一流派就是“分封制”的坚定支持者。单就这一点,就与秦始皇的执政理念形成了巨大的冲突,从而引爆了“焚书坑儒”事件!

第一点:秦始皇为什么要 “焚书”?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焚书场景)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皇帝布置酒会于咸阳宫,在酒席上,丞相李斯、仆射周青臣等法家大臣开始讨论“法家集权”与“大一统”的好处,并且表示愿意支持大秦帝国的这两项国策,把“郡县制”向关东地区全面推行,始皇帝听了之后大为欣慰。

然而,公子扶苏的老师、齐地大儒淳于越却向始皇帝进谏曰:“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的国运长达一千年,就是因为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来屏卫王室的缘故。而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宗室子弟却未得分封,就现在周青臣这些法家大臣,当面阿谀奉承,一看就不是忠臣的模样,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只会加深陛下的错误啊!”

淳于越的一番话,不仅提出了要重新分封,而且还把“郡县制”说成了秦始皇的过错,秦始皇听了之后,大为不悦!

大儒淳于越所提出的“事不师古而长久者,非所闻也!”

他认为,既然我们看不到未来,那我们可以回到过去,从过去的成功案例去借鉴经验,用“克已复礼”的手段,依靠“宗法制”重建分封,回到当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幸福传说,这就是“师古”。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大殿中互相辩论)

李斯当场则反驳,“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时变异也”

他认为,既然我们看不到未来,但过去也已经回不去了,那我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走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大一统法家路线,这就是“师今”。

“师古”与“师今”之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次对话,而是“集权”与“分封”两种理念的一次对决,它决定了帝国的国策走向和国家执政方针。

如果“分封势力”赢了,那天下分封再起,宗室与功臣将要享受到那“开国”的万世荣光;如果“集权势力”输了,那帝国将“国中造国”,从一个方圆万里的帝国又变回了一个地方数千里的王国。

这一次争论,也非常明白地向秦始皇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分封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分封的浪潮还是太大太猛,竟然在朝堂上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

当然,按周朝八百年来的制度来说,君王制定国策,将相征战四方,如今天下统一了,分封就是应该的,因为这是古制,古制就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这一次,秦始皇不惜成为天下人之敌,他带领着法家众臣,牢牢地坚守着“集权”的堤岸。他先命令李斯“谬其说,绌其辞”,然后再让他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在打击分封势力的同时,也将“郡县制”向天下强势推行!

“焚书坑儒”就是在这一种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次“统一思想”的运动,也同样是 “清洗政敌”的一种手段。历史证明,“焚书坑儒”之后,秦始皇大获全胜。

第二点:“焚书令”的全部内容。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李斯向始皇帝上书)

“咸阳酒会”之后,李斯向皇帝上书,提出了“焚书”意见。见于《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

1.凡《诗经》、《书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除了博士官保存的以外,都交郡守烧掉。

2.胆敢互相讨论《诗经》或《书经》的人应予处决,并曝尸于众。

3.“以古非今”者与其亲属一起处死。

4.凡官员对违反这些规定的人知情或见情不报者,与违反者同罪。

5.凡颁布命令后三十天之内未焚书的人,应黥面和强制劳役。

6.所不去者,医药卜树之书。

7. 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第三点:“焚书令”的第一个目的——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分封制催生了百家争鸣)


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称霸、吞并,导致了春秋无一场义战,天下也无一日之和平,“礼乐制度”彻底崩坏。

各大贤这才纷纷入世,他们著书立说,意图寻找出一条救世之道,这就是“百家”诞生的起源。从另一角度来说,正是周王朝四分五裂的土壤环境,才摧生出了“百家争鸣”之盛况。

秦始皇灭六国,暂时性的地完成了疆域统一,但是关东人心怀故国,六国旧贵族不忘复国。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他们也有反对大一统理念的,因为天下一统,“百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疆土统一”之初,六国旧贵族垂死挣扎,但结果是六国宗庙香火断绝,秦国成为了唯一的胜者。同理,秦始皇尊法家则法家独存,法家就是唯一的胜者,也就代表了百家道统的即将断绝。六国作垂死挣扎,难道百家就不垂死挣扎?

当然要挣扎,这也是历代常见的“道统之争”了。所以,淳于越就成了其中的一个代表,他们与秦国内部倾向于“分封”的臣子相互呼应,也为“分封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只要重建分封,那么“百家”便可存活。所以,淳于越才会把“郡县制”说成秦始皇的过错。

“焚书令”的第1、6、7条可以看出,秦始皇先是将承载着“八百年分封文化”的古书籍全部烧掉,直接对分封的思想文化进行切除,让分封思想文化直接断层。再打击私学、“以吏为师”,建立起秦帝国自己的“教育体系”。

当然,也不是什么书都烧,对于利于国家发展、利于国民的书不烧,比如“医学、识药、卜算、种植”方面的书籍就不烧。

第四点:“焚书令”的第二个目的——清洗政敌。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秦始皇亲政之后,嫪毐被杀,去“毐国”,吕不韦被赐死,去“洛阳封国”,这其实也是秦国坚持“郡县制”的必然结果;六国焚灭,承载着“分封文化”的六国旧贵族在这一场场灭国之战中同样也灰飞烟灭;秦始皇自已的部下、丞相王绾追求分封,也被秦始皇所罢免,从此不再见于史书之上。

一桩桩一件件,所指向的都是贵族、豪门、官员,而“焚书令”的内容也是针对这些人而去的。讨论《诗经》、《书经》以及百家著作者直接处决。

“以古非今”者,也就是崇尚分封而否定集权的人,与其家属一并处死,当然,能讨论“分封”的肯定都是权贵,这老百姓就没必要谈论了;官员看到以上状况的违法行为却知情不报的,同罪;见到颁布的通告以后,三十天内没有焚书也要处罚。

一条比一条严厉,可以看出,“焚书”其实也是一起“清洗政敌”事件,目标就是秦国臣子中追求分封的个人或者势力。

秦始皇利用这起政治事件为借口,杀戮和清洗政敌,不仅明确表态不再推行“分封制”,而且还加大了集权的力度,想要重建分封的那些人都成了秦始皇所要打击的对象。

个人认为,“焚书坑儒”事件中,被清洗的必须有这三类人:一是秦国内部追求分封、阴谋分裂的臣子,二是鼓吹分封的儒家子弟,三是为“分封制”提供理论依据的其它诸子百家。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看完“焚书”的全部内容就知道了

(始皇帝六巡天下)

统一大业完成了,“统一盛宴”开始了,在这一场惊天的胜利中,有的官员已经迷失了自已。他们幻想着秦始皇会像周公一样,分封天下,幻想着后代子孙又会出现一名国主。

然而,秦始皇却一遍又一遍地坚持“集权制”,他不惜发动“焚书坑儒”来打击分封势力,推进中央集权,又不惜“六巡天下”,通过展示个人威望与中枢权威,来使得大一统理念更深入民心。

可惜的是,秦始皇死了之后,继位的胡亥没有他那种纵横捭阖的手段与能力,再加上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纠缠在一起,秦帝国二世而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