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承秦制,刘邦为何没有沿用郡县制,反而弄了个独特的郡国制?

 一国之君历史 2022-10-20 发布于广东

秦朝的郡县制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早就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萌芽,在今天看来郡县制很正确,但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内部,关于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是有着激烈的争议的,而且支持分封制的人远远多于支持郡县制的人。

分封制的根源是世袭世䘵制,春秋战国时期是贵族政治,平民百姓与政治无关,能够参与政治的非富即贵,而且贵族的官位与爵位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承给子孙后代的,体现的是阶层固化,社会底层的人永远无法向上流动,除非变法革新和天下大乱。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同样是划时代的产物,变法的最大目的之一就是破除世袭世䘵制,一切都以军功来获取官位与爵位,这打破了太多人的利益,激发了底层百姓通过获取军功实现阶层上升的理想,与商鞅变法相配合的就是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郡县制的根源是中央集权,秦朝之前的华夏,虽然有着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整个天下就是万国林立,所有的诸侯国都是相对独立的,天子的命令出不了自己的直属封地,诸侯的命令出不了自己的封国,士大夫的命令出不了自己的采邑,犹如无数不同的独立实体,为着各自复杂的利益合纵连横。

郡县制打破了这一切,所有实行郡县制的地区,其最高长官由皇帝来任命,所有郡县的长官不是固定的,也不能世袭,这无疑加大了皇帝的权力,这就是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彻底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将整个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郡是一级地方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

郡县制的实施在秦朝是破天荒的,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除了极少数人,秦始皇统一天下8年后,在一次咸阳酒会上,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争论再次被提起,经过廷议之后,由李斯提出建议,经秦始皇拍板之后,秦朝决定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引发了焚书坑儒的政治行为。

郡县制下的组织机构

关于郡县制,秦朝之前没有成功的先例,秦朝的郡县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秦始皇去世一年之后,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短短三年时间,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反秦起义就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朝。

又经过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绝大多数沿袭了秦朝的制度,这是华夏历史上的一贯承袭,也是汉承秦制的由来,但是刘邦并未实行和秦朝一样的郡县制,而是弄了一个独特的郡国制,也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所谓的郡国制,就是指在中央直接控制的地区实行郡县制,在中央无法控制的偏远地区实行分封制,这等于是既没有放弃秦朝激进的郡县制改革,又没有放弃延续华夏历史上千年的分封制,在一个朝代之下,同时满足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

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有没有很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一国两制”吗?那么问题来了,刘邦为什么没有沿用郡县制,反而创造了独特的郡国制呢?

首先你得了解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丞相王绾等人就建议秦始皇说道:各国诸侯刚被消灭,燕、齐、楚地偏远,如果不在那里封王,就没有人来安定那里,请求把皇帝的儿子们分封到那里,希望能得到秦始皇的赞成,王绾的建议其实就是恢复分封制。

廷尉李斯则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后来同姓的宗族关系疏远,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如同仇敌,周天子却不能禁止,现在皇帝统一了天下,划分了郡县,皇帝的子弟和功臣都用国家的赋税来重重奖赏,很容易治理,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分封诸侯是不合适的。

西汉初年的郡国制

秦始皇说道: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话的意思是说:天下苦于无休止的战争,是因为有诸侯王的缘故,依靠宗庙之灵,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分封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岂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

秦始皇赞同李斯的建议,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分封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战争,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吞并战争,周朝初年有上万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末期只剩下了战国七雄,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在战争中消亡,秦始皇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他治理下的秦朝,于是拒绝了分封制,选择了郡县制。

而刘邦实行郡国制则与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理由并不相同,刘邦有三个理由:

刘邦选择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1、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能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后一个朝代都会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解决方案,但奇怪的是,后一个朝代解决前朝的办法往往是矫枉过正,但刘邦是个例外。

秦始皇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是分封制,导致各个诸侯国不断混战,天下大乱,解决方案就是郡县制,但由于郡县制缺少支持,再加上秦朝的改革过于激动,导致了矫枉过正,天下大乱的时候,没有秦朝宗室成员站出来勤王。

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郡县制,因为郡县制,秦朝宗室成员没有权力,无力起兵维护秦朝,所以刘邦就分封自己的子弟到各地,希望当汉朝出现内乱时,有宗室成员起兵勤王,这在吕后去世引发的内乱中表现得很明显,吕产与吕䘵作乱,齐王刘襄起兵勤王,吸引了忠于吕氏的兵力与压力,才能让周勃等人在内部夺权成功。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同时刘邦认为郡县制是有深刻含义的,在政治上,刘邦的眼光并不亚于秦始皇,刘邦保留郡县制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治,在这一点上,刘邦与秦始皇眼光一致,所以他保留了郡县制。

刘邦实行的郡国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同时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既解决了中央集权的问题,又解决了靠反秦起家的诸侯们渴望分封的问题,是维护西汉初年政治稳定的重要原因。

2、支持分封制的人多,支持郡县制的人少。

秦始皇时期,除李斯与秦始皇本人之外,几乎没人支持郡县制,整个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支持分封制的,因为分封制在华夏延缓了上千年,周朝建立就开始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利益团体。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刘邦打天下时,支持分封制的人也更多,彭城之战后刘邦惨败,曾许诺说:谁能帮助自己夺取天下,成功后将把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都分封出去,刘邦都要靠分封制来拉拢人心,刘邦手下有个谋士叫郦食其,在彭城之战后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臣君之后,就能获取天下民心,刘邦同意了,连印章都刻好了,后来被张良说服阻止了,才避免了分封制的错误。

这说明分封制在当时深入人心,或者是百姓都已经习惯了分封制,秦朝只统治了天下十五年,郡县制在东方六国实行也不过十几年而已,而分封制实行上千了,无论怎么比,分封制获取的支持都是远远超过郡县制。

刘邦则采用了一种缓和,相互不得罪的方式,既实行郡县制,又实行分封制,拉拢了支持这两种制度的所有人,保持了政局的稳定。

3、刘邦统一天下的遗留问题

西汉初年郡国制之下的形势图

秦末汉初第一个实行分封制的人其实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在秦朝灭亡后,自己封自己为西楚霸王,然后俨然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分封天下诸侯,一口气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开启了分封制,迎合了相当多的六国人。

楚汉战争爆发后,十八路诸侯一直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摇摆不定,更多诸侯就是充当墙头草,谁强大就投靠谁,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都需要分封一些人来拉拢这些诸侯。

项羽分封天下也有拉拢诸侯的原因,更多的是划定势力范围,楚汉战争时期,十八路诸侯就成为项羽和刘邦争取的政治对象,刘邦为了打败项羽,同样分封了异姓王,比如梁王彭越、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等等。

其中有些诸侯王本来就是项羽分封的,比如燕王臧荼和长沙王吴芮,刘邦只是维持这种局面,如果刘邦强行解决这些异姓王,就会在西汉初年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有损于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这都是历史遗留的问题。

刘邦选择郡国制维护了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外采取和亲的政治手段,避免与匈奴的对冲,对内采取铲除异姓王的政治与军事手段,对异姓诸侯王采取了逐个击破的方法,一口气解决了六个异姓五,只剩下一个长沙王吴芮延续了下去。

解决完异姓王之后,刘邦开始分封同姓诸侯王,本意是当汉朝中央发生内乱时,同姓诸侯王能起兵勤王,事实上在吕后去世后也做到了,但这种做法引发了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这就是分封制埋下的祸患,刘邦显然是矫枉过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