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脑洞趣味历史 2019-09-16

刘邦和秦始皇,仅仅相差三岁,两人的人生轨迹却彷如两个时代。

1、后世对秦朝制度的态度

翻开历史的篇章,不难发现,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有太多类似的地方。诸侯们既然觉得秦朝制度不好,为何刘邦建立汉朝后,还要继承秦朝的制度体系呢?

贾谊在《过秦论》中用这样一句话来评论秦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讲的是陈胜起义便将秦朝整个帝国给拖垮了,甚至连秦王子婴也死于项羽手中,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至于为何这样,全因秦朝施行的制度不得人心,是暴政罢了。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秦始皇剧照】

司马迁更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下了一个定义: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司马迁所批判的,是秦始皇不尊奉商周时期,那种分封功臣、推崇仁治的思想,在他看来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核心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暴虐为天下始”。

说实话,司马迁的这顶帽子太重了,重到有点不合理!

2、刘邦为何要继承秦朝的制度

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刘邦于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出生在沛县,两人之间仅仅相差了三岁。

刘邦一生共经历了61年,其中有49年,都是在秦朝时期度过的。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刘邦剧照】

作为基层出身的刘邦,他是亲历过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有多大效果。

咱们以统一文字举例,在七国并存的时代里,如果有谁想要出国,那可能就需要学会很多们外语了。这不仅极不方便,还限制了普通人读书求学的门槛。

因为,当时文化最盛行的要属齐鲁一带,教育资源远不说,普通人也没那个钱出国留学。百姓们若想读书,就必须在当地读书,可当时的书籍非常珍贵,基本都是用竹简手抄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当一个读书人兴高采烈跑去学堂读书,可他却发现竹简上刻着的都是些看不懂的东西: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马字的二十种写法】

学生:这是啥???

想想光一个马字就有20种写法,如果秦始皇建立统一皇朝后,还放任这一现象,那可能一个班级就需要七个语文老师了。

可就算这样做了,一个人跟着七个老师学会了一个字的28种写法,又有什么用呢?对自己找工作,对治理国家有帮助吗

答案很简单,是没有

因而,对于刘邦而言,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而秦始皇的制度本身对于统治国家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是他操之过急,导致民怨激增罢了!

3、刘邦平衡各方的政治智慧

刘邦这个秦始皇的小迷弟,在他年轻时,《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记载: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刘邦剧照】

刘邦的这句“当如此也”,相当有意思,一方面是项羽说过自己要取而代之,刘邦的这句话便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性格里的谦虚,而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刘邦是欣赏秦始皇的。

建立汉朝时,刘邦在选择国家发展的方向时,面临着秦始皇一样的抉择:国家该走分封制,还是走郡县制

分封制是在周朝经历过时间检验的制度,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依托血缘分封可以享受亲情带来的屏障,但几代过后亲情淡化,那可能就要走周朝灭亡的老路了。

而如果推行郡县制,那六国的百姓又会考虑:你刘邦是不是要走秦国的路?我们这些为你建功立业的怎么办

刘邦面对的问题是真的难,因为他选择这两种中任何一种,都会得罪另一方。

而且,此时他手下六国的贵族、大功臣可都等着他分封自己,刘邦这时候拍桌子说:对不起,我不封了,我要推行郡县制。

诸侯们觉得秦朝制度不好,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何继承秦朝的制度?

【阿房宫】

那妥妥,又是一连串的战争,刚刚统一的国家马上就要陷入战火中。

所以,刘邦做出了一次妥协,他任用郡县制加强国家对地方的统治,又实行分封制让功臣和自己的后代都能满意。

不过,刘邦还是留下了一个后手,那就是白马之盟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约定。

刘邦用后代作为自己的后盾,来和功臣相互制约,而另一方面郡县制在加强王权对地方统治的同时,也有监视封国的目的在其中。

也难怪毛主席在评价刘邦时,高度赞赏,认为他: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2】《汉书·高帝纪》

【3】《资治通鉴·汉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