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与病机

 三和行者 2019-10-22

脉学是中医学四诊之一,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辨证诊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资料的来源,靠四诊收集,这是判断和分析疾病的基础。脉诊是客观体征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可根据脉的变化来判断病因病机。所以,脉诊和其他治法一样,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

脉诊在四诊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一是辨别病因;二是鉴定类型;三是辨明病机;四是判断预后。

诚然,脉数,心动过速;脉迟,心动过缓,脉结代,可能是期前收缩;心率快,但脉搏相对慢,可能是心房纤颤;动脉炎,可能是脉沉伏或无脉症。周学海说:“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若夫病证未形,血气先乱,则脉在病先,诊脉可以预知将来之必患某病也。”何梦瑶在《医硫》中说:“凡脉症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细辨之。”显然,这就是脉学与病机的统一,病机是病因、病位、病势、症证的综合概括,是疾病的转化或变化的集中的、具体的、本质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气血活动和疾病进退趋势的整个过程,它是由特定条件形成的。脉诊与病机,一般分为:

①主要的和次要的;

②有阶段性和不同层次;

③有隐蔽性和潜在性的问题;

④有病邪发展趋势和邪正进退关系等。《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凡内出不足之证,忌见阳脉,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忌见阴脉,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最不易治。”又说:“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若新病而沉微细弱,久病而浮洪数实者,皆为逆也。凡脉证贵乎相合,设若证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证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者即危亡之兆。”

脉学是中医诊断学的宝贵经验,它以脉的体态高低,举按定浮中沉取;以节律的和缓、协调,定频率的快慢和形态的异同;以脉的松紧弛缓,定脉象的变化;以脉的不同部位,定分配脏腑不同和初诊久按不同。诚然,要承认脉学属于经验医学范围,切脉时往往受着医生技术水平和主观印象的双重影响,因而在反映客观事实上会出现差异,这就要求临床工作者反复实践,深切体会。

1978年冬,曾见一位中风患者,因年事已高,不送医院,请余诊治。症见昏迷,口舌歪斜,流涎,喉间痰鸣,二便失禁,不时抽搐,病已垂危,但脉弦滑,不急疾鼓指,诊为风痰上窜,扰乱神明,只要风熄痰涤,心神则安,投涤痰汤,加双钩藤、地龙、水牛角等,2剂后苏醒,并以平肝熄同调治而愈。近年来临床上见中风患者日渐增多,余以脉弦滑劲急为辨,先闭后脱,脉呈实大急疾鼓指,已成脱象即显缓滑,临床当留意警惕。

对寸关尺三部异常脉象的认识

中医临床工作做的时间越长,对寸关尺部位异常脉象越关注和重视。它与临床密切相关,同时直接指导处方用药。尤对临床表现复杂、病理机制先后次序矛盾的情况,脉学更具有客观性。中医学是从动态角度把握生命规律特点的,难以为人所理解,由于生命参数非常复杂,所产生的变量更难以把握。西医学采用还原法进行静态研究,中医学略其形质,专注功能动态描述。辨证论治和动态观,在中医症候的诊断过程中最能体现。

对寸关尺三部需要掌握的,一是在脏腑分配上:寸主心肺、胸隔,关主肝胆脾胃,尺主肾及小腹。二是在具体操作上:注意单诊总按与初持久按不同,无论是形态或节律都要予以区分。

脉学强调50动(约5~10分钟),我看应该不能少于3分钟。三是一般而论:寸部脉浮,就可以用解表药,寸部脉弱,为心血虚少,或心气不足;关脉弦,肝脾失调,关脉沉,湿困脾阳,胸阳不振;尺脉沉,就要关注肾阳或阴寒之证,或湿热下注等证。风湿痛的病人,患侧脉相对较旺。咯血病人,脉寸部洪滑,说明咳血仍未止,治疗时应充分留意。月经淋漓不尽的患者,尺部脉沉,不是湿热下注,就是冲任不固。妊娠的妇人,尺部脉都较为有力。脉学有其特点,但脏腑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四诊合参,才够全面。

余年轻时在省某院进修,随师门诊,看到一位胸背痛的病人,各种检查无异常,老师3次诊治无效。那天上午老师有事未上班,患者每次来诊,我都在场,患者请我给他诊治,我察觉到患者关部脉沉,苔腻,用小陷胸汤加郁金、枳壳、苍术、陈皮5剂,清化湿热,宣发胸阳,行气散结解郁。症获全部缓解,再剂而愈。

对后重视临床,体察脉学,影响很大。

1977年11月曾治一妇,54岁,温病后期,病情危急,请余诊治。症见面色晦暗,呼吸急促,目昏凝视,低声少神,微热汗出,肢冷疲乏,口干欲饮,不呕,胸腹不适,大便未通,溺少,舌红降无苔,脉沉细微绝,但二尺重按有力,诊为营血两番,气阴大亏之险症,但胃气未散,肾气犹存。当即诊断,药后便通脉出,汗止喘平有生机,应急下存阴,但阴液大亏,易致虚脱,采用增液承气合清营之剂,药后果然达到效果。下其热结,救其阴液,并直接清营凉血,使转危安,逐以护阴调理而愈。

一个值得深思的病案

许某,女,38岁,2002年4月3日初诊。患者因颜面浮肿,全身不适,去某院门诊检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而住入某县医院。

经治疗近3周,除浮肿好转外,尿检与入院时结果相差无几,故自动出院,请余诊治。综观症候,以湿热病机为主,采用清化湿热、育阴利尿法,服近14剂中药。患者愈见食少消瘦,行动乏力,尿检与出院时相差无几,脉细弱,舌质淡红,中心少黄苔。余与其家属讲,服药病情未见好转,患者形态疲怠消瘦,形赢色败,大肉已脱,预后不佳。当时有位医生提示,是否有肺结核,当即追问住院期间做胸片检查否,患者未做,故立即做胸片检查,结果:双侧浸润型肺结核,随即进行正规抗痨治疗。2个月后,在路上碰到患者,尿检已正常,体力已恢复,追踪年余,肺结核、肾炎已痊愈。

此案值得沉思的是:1.住院病人一般要做5大常规检查,但住院医生以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依据已具备,故而忽略。有良好的医疗制度,但未践行,是造成误诊的首要原因。2.符合疾病的临床表现与体征,中医诊为湿热蕴结,兼气阴二虚,但立法用药正确,症情就是不见好转,并妄自断言,预后不佳。其实患者既无慢性肾衰病理表现的迹象,又无中医邪正虚实病机的逆转,在临床思维时,缺乏中医辨症与西医辨病的互补性,也是造成失误的又一因素。

影响临床辨证思维因素的探讨

一、抓主症和症状鉴别

中医学特别注重脏腑功能和关系,俗称为“意像”,其优势在于用意像整合的方法,把事物看成是整体,去分析问题,去处理问题。抓主症和症状鉴别,是要求在这一阶段通过审证求因的辨证过程,综合分析得出是什么“证候”。证侯是机体功能变化的外在临床表现,这些整体性的功能变化和临床表现,要通过中医技术和方法加以判断和得出初步结果,这就是这一时候或这个阶段的病理机转。

目前,西医对病理解剖学结构异常的疾病有了较多的认识,对功能变化为主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功能失调性疾病尚认识不足,因而要发挥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古语云:“在六经中求根本,不在病名上寻枝节”,病症结合,全科与专科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千万不要套用,要以阶段结合为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医学是一门探索科学,不可能不失误,关键是要把失误降低到最低点。临床思维偏差,是导致误诊的祸首。中医学,更多的是科学运用,立足点应放在提高临床疗效上,没有临床疗效,就无需谈中医的理论和发展。

二、四时气候与体质学说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更何况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密。无论时病与杂病,都与四时密不可分。

如春季呼吸道疾病较多,夏季胃肠道病多,秋冬季心脑血管病较多。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需要注意四时的变化,对提高辨证论治有更好的帮助,在选择用药方面,更具指导性。

个人体质因素,有时是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有的人是阴虚体质,有的人是阳虚体质,还有气虚体质、木火体质、寒湿体质,等等。在辨证过程中,依据人的形态、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脉舌的特点和既往病史,一般判定不难,难就难在与现证的结合,在辨论准确,但收效不好时,就要注重体质的因素。对掌握邪正进退、虚实夹杂、病情深浅的程度,尤是重要,面对善后调护也具有指导作用。时下很多疾病的表现很隐蔽,如糖尿病、结核、肿瘤、心梗、脑梗等,但“有诸内,必行诸外”,只要认真观察,还是能够捕捉到疾病的信息,不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可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三、情志的变化

当今社会是以经济为核心,因为有利益的驱动,就有压力、有竞争,社会的节奏普遍加快,它涉及社会各种群体,尤对中青年压力更大。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是对医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理念概括,也起到鞭策和指导医学行为的作用。

结语:

特鲁多的行医生涯座右铭:“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意味深长,道理深刻。临床上积极合理的治疗,有时达不到有效的目的,这时情志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肝主藏血,主疏泄,调情志,人的精神情志与消化吸收、气血、津液运行、体液代谢等都与肝脏功能息息相关。临床上杂病,肝病十居六七。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做到一要实践,二要思考,三要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三者缺一不可。对一个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来说,注意做好如上几点,对提高中医诊治水平,不无裨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