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月下飘香 2019-10-22

“虹桥”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上海全市,特别是西南区域随处可见以之命名的地名、机构与城市设施,甚至是林林总总的店铺商家、住宅区。与上海整个城市密切相关的,就有虹桥路、虹桥国际机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商务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更大的还有定义不甚明了的“大虹桥”“西虹桥”。

很多市民不禁要好奇地刨根问底,“虹桥”这个名字现在被用得如此宽泛,要追根溯源,它是从何而来呢?

01

名称溯源

历史上,上海境域有多处“虹桥”地名,但多已湮灭。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原上海县城内(老城厢)横跨肇嘉浜,并连接三牌楼和艾家弄的一座“虹桥”,现今大致在复兴东路三牌楼路望云路交叉口的位置。另外,虹口地区横跨虹口港的三座桥梁也依据它们距离黄浦江的位置分别被冠名“外虹桥”“中虹桥”“里虹桥”。这三座桥梁历经翻建现今仍存,分别位于东大名路、东长治路和汉阳路之上,但已较少还有人使用这些旧名。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74年11月3日《申报》一则告示,文末地址为“城内虹桥艾家弄”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84年上海县城厢租界全图中标注的虹桥艾家弄位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标注的虹口三座虹桥位置

而今广泛使用的“虹桥”,

究其源头,基本上都是闵行区的虹桥镇。

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在蒲汇塘北、东上澳塘西建有安国讲寺,寺基百余亩,寺宇十余进,香火鼎盛,与龙华寺、宁国寺遥遥相望,为江南名刹。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蒲汇塘两岸、顾家弄(今虹梅路)两侧渐成集市,以跨蒲汇塘之桥梁“虹桥”命名。

现存历史文献中,“虹桥”首见于《万历上海县志·图》(1586年—1588年纂修),标跨蒲汇塘,该志卷五乡镇诸桥目中,又记“虹桥在二十八保”。《康熙上海县志一·镇市》(1683年纂修)载:“虹桥市在二十九保,在县西二十四里”。《上海县续志》(1913年—1918年纂修)载有虹桥,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顾孝清、顾镜清等筹资重建。桥之得名,当地传说是“桥跨蒲汇塘,夏日雨雾,立桥头常见彩虹贯空,气象万千,以虹名桥。”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879年12月22日《申报》中一则市井新闻中提及“徐家汇之西虹桥镇”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上海县续志》(1913年—1918年纂修)卷一淞南水道图中标注的“虹桥市”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老地图中标注的虹桥镇及周边区域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团练建局,设虹桥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局为学区,有虹桥区。其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工部局越界辟筑虹桥路,以虹桥镇命名。程家桥以西路段曾用名佘山路(因最初规划通往佘山而得名),后分段改筑成现状。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新泾、江桥、诸翟三镇合并为蒲淞镇。民国元年(1912年)改蒲淞市。民国16年(1927年)后,先后隶属上海市蒲淞区、蒲淞镇、龙华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4年拍摄的虹桥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7年11月9日,进犯虹桥路沿线的日寇

图片来源:virtualshanghai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四年(1915年),上海县全境图中标注的虹桥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龙华区第六保保甲图

1949年5月25日,虹桥地区解放。1950年6月设立虹桥乡人民政府。自解放后先后隶属上海市龙华区、新泾区、西郊区、上海县、闵行区至今,“虹桥”为乡镇级行政区划名不变。

02

区划变迁

1950年6月,虹桥乡人民政府成立,辖11个行政村,含虹桥集镇和48个宅基。1956年6月,建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联社,共有11个分社共58个生产队,含虹桥集镇和79个宅基。

1959年8月,建虹桥人民公社,辖17个生产大队112个生产队,含虹桥、程家桥、小闸3个集镇和136个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虹桥乡行政区划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9年,虹桥人民公社行政区划图

1966年经区划调整,辖16个生产大队121个生产队,含3个集镇和127个宅基。1984年9月、1986年2月,经两次区划调整,近一半地域划入长宁区和徐汇区,划出地域除村民户籍外,农副业生产、乡村企业和村行政管理仍由虹桥乡行使行政管理权。虹桥乡辖14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含虹桥集镇和69个宅基。

1992年9月,域内虹四、西郊、虹三、长春、虹南、星联6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成建制划入长宁、徐汇区。1994年3月,虹四、西郊村复归虹桥镇。虹桥镇辖10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至2010年10月,村民小组建制全部撤销。至2011年5月,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销。

虹桥地区行政区划,1951—2012年历13次变动,平均每5年一次。1951年“划乡建政”,虹桥乡面积5平方公里。1959年虹桥人民公社成立初,面积23.2平方公里。1966~1984年,稳定在23.1平方公里。1984年,划出土地面积最多,计9.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7%,剩13.7平方公里。1984—1986年,划虹桥、虹南、星联、小闸村(大队)大片地域归徐汇区,建设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划虹四、虹五、虹六、红春、西郊村北部大片地域归长宁区,后成为古北新区的一部分。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84年,虹桥乡行政区划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虹桥镇行政区划图

虹桥地区区划变动之频繁、涉及土地面积之多、发生影响之深远,在上海市郊乡镇实为少见,体现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地区迅速城市化的特征。

03

集镇历史

虹桥地区有3个集镇,分布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约相距2公里。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农村和城市间的桥梁,集散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城镇居民的居住地。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35年上海英文地图中标注的“虹桥(HUNG JAO)”“新桥(SING JAO)”“程家桥(ZUNG KA JAO)”等地名。还有左上角的虹桥高尔夫球场也就是现今上海动物园位置。这幅地图中很多地名的英语标注都是沿用沪语发音

三个集镇均临河,因河成镇,名称缘于桥、闸。虹桥、小闸集镇和程家桥集镇分别滨于蒲汇塘和新泾港。两河均为上海重要水道。蒲汇塘为明清时期上海县城走松江府的主要水道。虹桥、小闸为其沿河之第三、第四个集镇(前为泗泾、七宝)。新泾港在明代是上海一条重要的南北向河道,“吴松(淞)江湮塞,太湖之水迂回宛转,多由上海新泾流注于海。”

“虹桥”其名,首见明万历《上海县志》,桥跨蒲汇。清乾隆《上海县志》称为“虹桥市”,清同治《上海县志》又称为“虹桥镇”。由桥而市,再到镇,历300年。小闸集镇,名首见于清嘉庆《上海县志》,称为“小闸桥”。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蒲汇塘此段筑堰堵港形成码头而成市。程家桥集镇分新老程家桥。塘子泾(今塘泗泾)于此丁字形汇于新泾港。名首见于《星周纪事》一书记事中的清咸丰五年(1855年),记称桥跨塘子泾。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首虹桥路、罗别根路(今哈密路)建成,市集北移,30年代在两路丁字路口成新的集镇。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虹桥集镇航拍影像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50年代,虹桥集镇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虹桥集镇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虹桥集镇及蒲汇塘

三镇均繁荣于20世纪30~40年代,而后虹桥独兴,其余两镇衰落。民国25年(1936年),虹桥有店铺68户,程家桥有2户。民国26年(1937年),小闸集镇有蔬菜地货、石灰砖瓦、柴草等行。民国31年(1942年)日伪“清乡”,统制城乡物资,三镇有河道舟楫之利,因米业而兴盛。

到1950年前后,虹桥有店铺96户,程家桥37户,小闸22户。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三镇的商业通过社会主义对私改造、人民公社化,后均统于虹桥供销合作社和虹桥粮食管理所。虹桥因为乡、公社、镇党政机关所在地,商业行业仍完整,成为全地区的商业中心。基本一业有一店,规模较大,即有百货店、布店、五金店、饭店、点心店、药店、日杂品店、茶馆等店。全镇(公社、乡)重要商品,如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所有农药、农肥、建材,都统于虹桥集镇出售。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程家桥集镇航拍影像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50年代,程家桥集镇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程家桥集镇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虹桥集镇商铺分布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程家桥集镇商铺分布示意图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0年,小闸集镇商铺分布示意图

程家桥商业,因处虹桥路和西郊公园(今上海动物园),保持繁荣,还有照相馆、布店、五金店、药店、菜场等一般非政府机关所在地集镇没有的店家。小闸镇则完全为乡村小集镇,只有卖油盐酱醋等最基本的日用商品的店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三个集镇在全民办商、征地大动迁热潮下,无不走到尽头。虹桥、程家桥集镇,分别经过20次和4次的动迁,集镇风貌荡然无存。小闸集镇自1993年动迁,到2012年仍未结束,剩蒲汇塘西的几家商铺。2018年前后,小闸镇基本完成拆动迁工作,只留小闸镇街路名。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8年拍摄的小闸镇残存建筑及门牌

04

宅基记忆

宅基是大部分中国农村地区最早的乡土社会,虹桥地区也不例外。宅基是社会的基础,虹桥村民的真正家园,是绝大部分村民的出生地、成长地,以至终老地。

文献记载,虹桥地区最早的宅基,首见于明万历《上海县志》(编于1588年),载有虹桥和新桥两地,以及安国教寺。清咸同年间(1853年—1864年),虹桥地区本地人王萃元所著《星周纪事》,除记有上述两地一寺外,还有程家桥、李家浜、薄(濮)家湾、王家巷、俞家宅、蔡家木桥、石家巷、井亭庙、董家宅、李家巷、梅园、沈家堰、田图等地。

以村民口口相传宅基的由来,最早的宅基有形成于北宋咸平年间(996年~1000年)的张家宅宅基,元代的周沈巷和薛家浪宅基。此后明代有14宅,明末清初有11宅,清代有19宅,民国5宅,共52个宅基。其余不详。

虹桥地区的宅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是极为稳定的。尽管虹桥地区地处上海近郊,与上海市区边界犬牙交错,从理论上讲近百多年来会较多受城市的冲击,应常处于变动之中。其实并非如此。宅基在形态上固若金汤,即便是村民的话语,也与相邻的市区,泾渭分明。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6年,在王家弄宅基俞家祠堂办西郊区虹桥乡虹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一妇产院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58年,上海人民沪剧团丁是娥一行在虹桥石家巷宅基演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62年,虹桥陈家宅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井亭村宅基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1980年—2012年宅基动迁消失时期,宅基的数量仍维持在127个,与民国37年(1948年)、1951年土地改革时相比,仅少一个,就连名称都是一致。千百年来,村民一直是宅基的原住民,宅基是村民的先人营建而成。宅基名称的首字,与宅基村民第一大姓姓氏相一致。

1951年,有60个宅基的名称首字与宅基村民姓氏第一大姓是一致的,占虹桥地区宅基数量的48%。它们分别是曹、董、张、诸、滕、顾、沈、姜、马、杨、徐、黄、张、汪、高、朱、李、邵、陈、丁、朱、曹、韩、杨、高、陈、薛、李、余、余、余、艾、周、周、童、陈、陈、曹、周、褚、孙、王、陆、马、徐、王、潘、钱、朱、陶、唐、沈、毛、曹、许、许、史、徐、史、乔。

1980年—2012年宅基动迁,其中49个宅仍维持原样,其余11个宅基村民姓氏也只是第一大姓与第二大姓易了位。在另外宅基名与村民第一姓氏不一致的55个宅基,各宅基村民均固定有一二个大姓,其村民数量排序历五六十年不变。

这反映虹桥宅基村民的稳定,人员流动缓慢。村民大姓与宅基名称的一致,也大致可以找到宅基形成的源头,第一大姓村民的先人最早在这里安营扎寨,成为原住民,现在同姓村民,就是他们的后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70年代,星光大队新桥生产队稻田水牛耕作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新桥大队余家宅村民小组养鸭场

不用村民姓氏作名的宅基,也可追溯其名的源头。这样的宅基有23个,可分为这样几类:一、由行业、物产命名,有鸭场浪、窑浪、窑浜浪、船浜浪、柿子湾和罗汉松6个宅基。二、与传说有关的,有龙船头、龙船梢2个宅基。三、与宅基所处地理位置和建筑物有关的,有新江口、新浜浪、上澳塘、新泾口、塘湾、南宅、八字桥、厍里、小闸里、新桥、井亭头、蔡家木桥、姜家桥、朱家木桥和徐长桥15个宅基。这23个宅基村民的姓氏,也是有迹可寻、排列有序的。宅里村民大多也是同姓同宗,一个祖宗所传。

虹桥地区百余个宅基,村民各有祖系,有的相邻的几个宅基村民,同为一宗,千百年来,一脉所传,有血缘的天然联系,经长时期的规束,形成了独特的宅风。村民长幼有序,阿太、阿奶、阿婆、姆妈、婶婶、嫂嫂、孃孃、阿姐、妹妹,公公、大大、伯伯、爷叔、阿哥、兄弟,互为称呼,无连名带姓直呼者。婚丧喜事,“三日头排场”,不尽是铺张张扬,而是“千日难得一次”,东家以此尽力报答乡邻亲眷平日里的眷顾。宅里向人不请自到,帮助东家借办酒水用的桌凳碗筷,宰鸡杀鸭。一家欢,合宅欢。

虹桥地区宅基,以村民户数作为规模标准,不管是1951年还是1980年—2012年宅基消失时,规模较大,且宅基间相差很大。1951年,最大的宅基有村民185户(长春村地区周沈巷宅基),5户及以下的有虹四村地区潘家塔、新浜浪宅基,西郊村地区龙船梢宅基,新桥村地区陈家厍、濮家湾宅基,虹南村地区王家宅、陆家塘宅基,星联村地区朱家桥、东唐家厍宅基。最小的只有1户,即虹二村地区小杨家宅宅基。1980年—2012年宅基消失时,最大的宅基有541户(长春村周沈巷宅基),最小的有4户(星联村朱家桥宅基)。

虹桥地区宅基曾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人杰地灵。宅基是村民的家园,经过千百年来的经营,风光秀丽,生活方便。宅基为大树笼围,都有二三只河浜,春放鱼苗,冬车浜捉鱼。浜边有水桥、岸柳、杂花野草,有的河中还种有荷花。

据村民回忆及相关记载,虹五村许家宅宅基有15条(只)河浜,宅基为河所围,自称圆子里的馅头。住房大多为三开间、五开间,或一进二进的绞圈房。住房后或有竹园,前有场地,或为枝杨圈所围。虹桥村王家浜宅基有6户村民家有枝杨圈,总长500米,环绕农宅,还有10多个竹园。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72年夏,虹三大队赤脚医生为生产队托儿所幼儿检查身体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70年代,虹四沈陈巷托儿所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虹二幼儿园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张家宅小学

近百年来,沿虹桥路两旁,外籍侨民和城市富商在乡人的宅基边田野中建西洋或中国风格的别墅,星星点点镶嵌在宅基间的平野,形成江南传统民居和欧陆风情别墅相辉映的上海西郊特有的中西合璧的风貌。20世纪60年代前,对虹三村南陈家行宅基曾有这样的描述:

“东面是别墅群美华邨,西面、北面为东上澳塘环绕,南面是大片农田,跨东上澳塘的小石桥是宅基对外唯一通道。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种田亩,种菜莳蔬。农舍散落在一片绿荫之中。东上澳塘河水清澈见底,可见游鱼。春天小路边长有野花,招蜂引蝶。夏天,农舍前后种有冬瓜、南瓜、丝瓜。老人坐树下摇蒲扇乘凉,孩童围着大树追逐,鸡鸭满地乱跑。傍晚,可见炊烟……”。

然而,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那些维系了千年的稳定性就显得过于脆弱。宅基稳定,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强制性的社会管理,以及乡土的伦理观念的结果,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或失去基础,尤其是强制性的社会管理出现松动,这种稳定会迅速势弱。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72年,冯家宅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韩家塘民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90年代,高家塘民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01年,沈家宅绞圈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07年,朱家木桥宅基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诸陈家宅宅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上海城市的发展和上海市郊迅速城市化,千百年形成的宅基,几乎在二三十年间瞬间全部消失。速度之快,空前绝后。消失之彻底,不留些许痕迹,农家住宅、河塘等所有宅基元素全部不复存在。宅基的消失,是虹桥地区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变。

05

后记

虹桥地区曾是上海传统蔬菜种植区,20世纪50年代起又成为上海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发展以蔬菜生产为主的种植业和猪、禽蛋生产为主的养殖业。70年代,又发展乡村工业,80年代发展仓储业,90年代发展“楼宇经济”。同时,20世纪50年代起,虹桥地区成为上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上海市区人口导入区。50年代建有上海三大工业基地之一的漕河泾仪表工业区,和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新村田林新村和八九十年代兴建的大批住宅区。多方面的发展,促使虹桥地区和上海的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80年代虹桥大队虹桥生产队蔬菜生产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世纪90年代,虹桥集镇农贸市场

虹桥镇在上海市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镇,与之类似的还有曾经的法华、徐家汇、静安寺地区,它们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都是地接市区,城乡接合,进而发展为闹市。从以上简述中不难看出,虹桥镇是中国大城市近郊农村本身固有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标本,也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日新月异变迁的模板。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1992年前后的中山西路宜山路北望,图左区域就是闵行、长宁和徐汇三区交界处。这片区域历史上曾经都隶属虹桥镇(乡)管辖,图中还可见一些属于虹二、虹三以及小闸的宅基民房

图片摄影:陆杰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2012年拍摄的虹桥遗址

上海,就是从乡村发展起来的。从宋上海建镇,到元上海立县,再到1843年上海开埠, 1927年上海市成立,一路走来至今日之国际大都市,其根基无不是农村和农田。但是,今天我们几乎很难看到现在上海市区形成前的基本形态的史料。事实上,今天繁华的上海老市区,在八九十年前也就如二三十年前的虹桥地区,种菜养猪,池塘阡陌,村舍老树。今天我们又面临当年同样的境况,且这种巨变比上海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而记录下这些或宏观或细节的变化,也是为后世读志爱乡、知史爱国留下一笔财富。END

内容来源

特别鸣谢闵行区虹桥镇志办提供《虹桥镇村宅志》图文资料

虹桥镇面积11.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靠近上海市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迅速。2000年至2011年,10个行政村建制全部撤销,至2015年,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至此虹桥镇已经完成了一个中国特大城市近郊农村深度城市化的转变过程。随着2017年虹桥镇最后两个宅基动迁,原虹桥地区100多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宅基全部消失,虹桥本地人最早的家园面貌一去不复返。

《虹桥镇村宅志》的出版,正是挖掘和记述了这些正在消失的宅基和宅基里的人、事、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上海地区首次尝试把全镇所有行政村、村民小组和宅基、集镇编入地方志。

上海有个地方名叫虹桥

《虹桥镇村宅志》用上、下两编300万字(版面字数)、800多幅照片(图)、1200多张表格,详细记述16个行政村(生产大队)、138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和3个集镇、128个宅基(自然村)的时代变迁,包括建制沿革、土地、人口、自然地理、经济生产、民生、产权改革、掌故逸闻、人物、习俗、动迁情况等,史料翔实,特色鲜明。

“申知沪志”小组诚意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