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焕发《诗刊》的活力

 xianfengdui111 2019-10-23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拥有深厚的诗歌积淀和诗教传统。在当代,文学发展除了历史传承、诗人才智外,还离不开传播平台的建设。从口口相传到题跋留句,从纸质书刊到网络世界,中国诗歌的传播经历了数次变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数字传播等方式的出现,纸质媒体的发展受到了挑战,但也有不少特色鲜明的报刊,比如《诗刊》,依然受到读者的关注,成为推动文学、诗歌发展的重要平台。

深厚的积淀

决定了《诗刊》的不可替代

《诗刊》创办于1957年,是中国当代创刊时间最早的诗歌刊物之一。《诗刊》的创办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大力支持,他不但同意在创刊号发表自己的18首诗词,还亲自为《诗刊》题写刊名,给编辑部写信谈到自己对诗歌的看法,这些都成为影响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早期的《诗刊》还得到周恩来、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很多优秀的诗人更是《诗刊》的常客。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长期积累,《诗刊》已被称为诗歌的“国刊”。《诗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见证了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风风雨雨;《诗刊》开展了诸多诗学研究和诗歌活动,促进了当代诗学发展,传播普及了诗歌文化;《诗刊》还保存了大量作品和文献资料,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宝库”。可以说,《诗刊》是当代社会和诗歌界人士共同培育的一棵文化“大树”,始终受到诗歌界的爱护和扶持。

《诗刊》以诗的方式记录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使其在中国诗歌界扮演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角色:它推出优秀诗歌作品,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食粮;它组织、参与诗歌争鸣,推动诗歌观念的发展和新变;它是回顾历史的人们追寻当代诗歌发展脉络的资料库,也是研究当代诗歌观念演变的思想库,更是正在成长的诗人走向诗坛和读者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在网络和诗歌思潮多元发展的时代,很多诗人依然把在《诗刊》发表作品作为诗歌界认可的重要标志。在海外学术界、诗歌界,《诗刊》也是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及其得失的重要参考。

多元发展

激发了《诗刊》的内在活力

积淀当代诗歌文化,推进诗歌艺术创新,是《诗刊》坚持的主流诗歌观念。新时期以来,在推进诗歌多元化发展方面,《诗刊》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

一是对多种诗歌观念的包容。从推出朦胧诗作品和观念开始,《诗刊》发表了大量观念不同又各具特色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的,也有现代主义的,既有浪漫主义的,也有其他思潮的,基本标准是:这些作品必须是诗的。“归来者”、“朦胧诗”、“新来者”等诗歌群落的重要作品大多是在《诗刊》发表的,在当代诗歌发展中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后出现的一些新的诗歌思潮,如“第三代”诗歌、口语化写作、生活化写作等,也受到了《诗刊》的关注和讨论。

二是对多种诗歌样式的包容。分行的抒情诗是当代诗歌的主流样式,也是《诗刊》关注最多的诗歌样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诗歌样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传统体诗词、散文诗、叙事诗等。《诗刊》没有排斥这些主流之外的诗体,在合适的时候推出专栏予以关注。这种策略不但推进了多种诗体的发展,团结了更多的诗人和评论家,还为读者提供了适合自己口味的诗歌作品。

三是对不同国家、地区诗歌的关注。《诗刊》从创刊开始就发表外国诗人的作品,早期主要关注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从新时期开始,各种思潮、流派的新作都成为关注的对象。《诗刊》还关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文诗人的作品,推出了许多名家的新作。这种关注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是这种政策在诗歌界的具体实施,不但加强了诗歌艺术的交流,也使大陆读者领略到不同观念、风格的作品,对推动新诗艺术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是参与和开展广泛的诗学争鸣。从创刊开始,《诗刊》就设有“理论评论专栏”,研究诗歌基本特征和规律,推介诗人和作品,研讨不同的诗歌观念。从朦胧诗的讨论开始,《诗刊》将不同的诗歌观点发表出来,使各种诗歌观念在争鸣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诗学观念的新变和进步。

不断创新

给《诗刊》带来不竭的动力

在诗歌观念和传播方式不断发展的时代,《诗刊》也以创新的思维推动刊物发展。延续自身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是《诗刊》获得社会关注的原因之一。

开设新栏目、关注新现象是《诗刊》发展的重要策略。《诗刊》开设过许多颇有影响的栏目,理论方面有“假如你想成为诗人”、“在《诗刊》听讲座”等,创作方面有“每月诗星”、“视点”、“长调”等。顺应诗人和读者吁求,创办下半月刊,主要发表具有探索性的年轻诗人作品,开展诗学争鸣,普及诗歌创作,活跃研究氛围,受到读者好评。“子曰”增刊关注传统体诗词,在传承和探索旧体诗词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

以刊物为平台,组织诗歌活动,有些已成为无可替代的品牌。“青春诗会”遴选青年诗人集中参与采风、交流、改稿活动,出版作品专号,既为青年诗人提供深入现实的机会,也为他们的观念碰撞和艺术交流提供了平台;“青春回眸”诗会则邀请年龄较大且创作突出的诗人参与,团结了更多的实力诗人;诗歌普及活动“春天送你一首诗”,每年参加朗诵会的听众多达数万人,对诗歌知识的普及、诗歌文化的传播、诗意氛围的建构产生了广泛影响。

如今,《诗刊》还建立刊物网站、微博,设立微信公共账号,随时发布《诗刊》和诗歌界信息,推荐优秀诗歌作品,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刊物和读者间的交流。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虽然纸质刊物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诗刊》仍然焕发出朝气和活力,为诗歌发展、诗歌文化的积淀和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刊》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负责人、西南大学教授)

(责编:实习生、赵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