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喜欢写古体诗,有的写古风(歌行),有的写格律诗。格律诗似乎有复兴之势。但随着基础格律的普及,一些吹毛求疵的声音出现了,霎时间一些原不为人知的名词接踵而来。“撞韵、挤韵、连韵、倒韵、三阴平韵、四平头”等格律诗禁忌搞的人不知所云,原本就对格律诗害怕的人更不敢动笔了。 其实没有必要搬出这些禁忌吓人的。唐朝宋朝没有这些禁忌不也写诗了吗?而且至今没有人超出唐宋李白苏轼。 这些禁忌其实都是清朝文人想出来的东西。清朝文字狱盛行,文人创作一不小心就丢了脑袋,大家不敢创作了,就钻训诂,搞研究,一研究就研究出来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来,其实清朝是最没有诗人的朝代(晚清还有几个)。我们来具体看看吧。 一,“挤韵”,什么叫挤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二,“撞韵”,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举个例子说,“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中“江南岸”,就是挤韵、撞韵的典型。全诗押an韵,江南岸,的“南”韵母也是an,就是挤韵。“岸”也是an韵母,仄声不押韵,就是撞韵。 按照这个说法,很多名篇名句都犯了这个错误,还有好诗吗? 例如韩愈的《七绝·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句末“处”和韵脚同韵母u,撞韵了。 再如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挤韵了。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暖”撞韵了。 三,倒韵,把一个常规的双声词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如江河变为河江,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斧痕明显。什么是常规的双声词?就按举例的“河江”而言宋张耒就有“凿山疏源兮导河江,万水下足兮来洋洋。”的诗句,清人魏源也有“挟以风雨, 浩浩如河江”之说。近人毛泽东更有“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句。“慷慨”,“攀登”是常规的双声词,“登攀”慨而慷”是不是颠倒顺序以求押韵呢? 四,“三阴平韵”,三阴平就是一首七绝的三个韵字如果都是阴平字,也会对诗的韵感造成伤害。请看这首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间”“山”“关”三个韵脚都是阴平(汉语拼音一声),这也不行吗? 五,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首黄庭坚的《戏答王定国题门》 “非复三五少年日,把酒偿春颊生红。 白鸥入群颇相委,不谓惊起来宾鸿。” 押韵的两个字“红”“鸿”是同音字,不也流传了千年吗? 六,四平头。四平头不是押韵方面了,是讲词汇的。就是讲律诗两联四句的开头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他们举例说陆游的《雪中二首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中四句平头。也就是说“迹深”“烟绝”“地冻”“林深”,四个词组是同样类型,是犯忌讳的。 贾岛《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中间两联“怪禽”“落日”“初月”“边烽”也是同类词组,也不好。 照此推理,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是四平头了。 这些诗都是千年公认的好诗,到了清朝这些迂夫子眼里都有毛病了。是诗人的毛病还是评论家的毛病呢?借用老杜的一首诗说吧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所以我劝今天那些装作懂得很多的评论家,还是不要把这些禁忌拿出来阻碍格律诗的发展吧,只要大家平仄,对仗,押韵(我主张用中华新韵)方面都符合基本格律就行了,本来写格律诗就是带着锁链跳舞,你非要捆着手脚跳,怎么可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