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刀”出鞘 死神却步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9-10-23

    为龙凤胎准妈妈完成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手术后,医护人员一起庆祝成功(右四为朱俊明)。

    朱俊明

    朱俊明去病房看望“奇迹宝宝”。

    本报记者 刘欢

    “此刀出鞘后,锋刃己现,谁也不敢轻攫其锋……”神刀堂堂主白天羽,凭借一套如入幻境的白家刀法,得名号“神刀无敌”。古龙小说中的“神刀”,在北京安贞医院再现。他的手,修长、灵巧,曾被著名心血管外科教授一眼相中,收做徒弟。后来,他凭借一把手术刀,在人体最重要的主动脉上果断下刀,一次次与死神对垒,从死亡线上抢下无数鲜活的生命……他叫朱俊明,坐镇全球三大主动脉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之一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号令着一支“主动脉兄弟连”,在主动脉外科这个“生死场”上,奋力搏击。

    剑走偏锋与“大血管”结缘

    今年9月19日晚上11点,一名中年男子因胸痛被送到北京安贞医院。当时患者面色惨白、血压很低,人已经休克了,超声、CT显示他有大量心包积液……这是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征象!收住院,立刻准备手术!

    当晚,北京安贞医院心外七科主任朱俊明正从湖南飞回北京,在那边,他刚刚救治了一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瘤的危重患者。下了飞机,他直奔医院。

    20日凌晨2点多,这名男子被推进手术室。打开胸腔后,朱俊明发现,患者的主动脉壁已经破了,正呼呼往外冒血。好在凝结的血块堵住了破口,也帮医生争取了抢救时间。这场手术持续了6个多小时。人救回来了,朱俊明松了口气。

    像这样险象环生的主动脉夹层手术,在年手术量1200余例的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很常见。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主动脉外科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朱俊明至今记得,1987年刚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的他,被阜外医院心外科秘书领到一个“白大褂”面前,“这是孙立忠大夫,以后他就是你师傅了!”

    当时,主动脉疾病在国内几乎是空白领域,医疗技术非常落后。由于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疾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每每遇到这类手术,都被医生们形容为“血战”“夜战”“苦战”和“死战”,鲜有人愿意涉足。那会儿的大血管病,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大夫艰难地开展工作。而孙立忠带领的血管组,恰好是其中之一。就这样,朱俊明和主动脉结了缘。

    如果将心脏比作人体的“血泵”,那么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途经的第一段大血管就是主动脉。它承担着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确保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它一旦破裂,患者可在瞬间死亡。在如此关键的部位上做手术,谈何容易。

    “谁都不去做,病人怎么办?”朱俊明欣然接受了这个仅有3名组员的冷门专业,潜心“钻”进其中。

    那个年代,医生提高技术,只能靠一例又一例的病例,一点点去积累、摸索。有的手术一做就是一整天,还可能面临失败。最让朱俊明揪心的,是生命的消逝,是家属悲伤的泪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大血管病。

    当时,做大血管手术,医生最怕的就是出血。哪怕是一个针孔的出血,都可能带来一场“血战”。在孙立忠教授的带领下,他们团队反复探索,研发出血泵法血液回收自体回输技术,使主动脉手术总的库血用量减少了30%以上。医务人员就此从“血战”中脱困,得以从容手术。

    那段日子,朱俊明和同事们几乎天天泡在医院,有时担心术后病人出意外,他们就睡在值班室里……每台手术都像一次战斗,他们拼尽全力,冲锋陷阵。

    直到2000年前后,在拿下常见、多发的主动脉疾病后,朱俊明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另一块“高地”——主动脉夹层。

    在所有疾病中,主动脉夹层堪称最为凶险的一种,也被称作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发病时它会瞬间爆发、立即致人猝死,其致死时间以分钟计算,发病后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

    越是“险滩”越要闯。在技术方面,他们开始尝试“象鼻手术”——向降主动脉真腔内置入人工血管,其近端吻合固定,远端游离在主动脉真腔内,形态近似“象鼻”。2003年,孙立忠教授发明了“支架象鼻手术”,通过在术中置入支架人工血管,利用其自我膨胀特性,封闭血管内膜破口、消灭假腔,使血管得以重建。

    技术成熟的同时,朱俊明他们的团队也日渐壮大,拥有了外科、麻醉、体外循环和ICU等强大的多学科协作“阵容”。这些都为主动脉外科后来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勇闯禁区跟死神拼“手速”

    2009年,朱俊明跟随孙立忠教授调入北京安贞医院。转换阵地后,他们继续攻坚克难。

    主动脉夹层已凶险异常,如果患者同时还是名孕妇呢?

    今年医师节当天凌晨4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急诊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这是一位双胞胎宝宝的准妈妈,腹中孩子已37周。入院时,她还能感受到宝宝们有力的胎动。可这一次,等待她的,并非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心脏超声诊断显示:妊娠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当时孕妇已经出现严重心衰,家属显得茫然无措。

    作为医生,朱俊明很清楚:患者的主动脉内膜破了一个口子,血液从破口冲进了血管壁内,把整个主动脉壁生生撕裂剥离。本来厚实的血管壁变得像纸张一样薄而脆弱,主动脉一旦破裂,血液瞬间就会像决堤之水,妈妈和宝宝们10秒钟内就会死亡。

    “必须尽快手术!”仅凭心脏超声和听诊结果,朱俊明就果断做出决定。于是,一场多部门协同的大型复杂手术迅速启动。依照方案,由产科医生先进行剖宫产,心外科再进行主动脉夹层手术。

    上午8点,孕妇被推入手术室。麻醉、开腹、切开子宫……仅用2分钟,两个宝宝便顺利出生。“龙凤胎!新生儿评分全部满分!”很快,孩子们被送到儿科病房。

    手术室里的紧张气氛并未因新生命的降临而缓解半分。看着手术台前严阵以待的朱俊明,所有人都知道,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从超声提示看,患者主动脉撕裂范围很广,巨大的主动脉根部瘤已有8厘米大,随时可能破裂。这时,每一步操作都非常关键,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朱俊明亲自上台切皮、开胸,他手持电锯,稳稳地锯开患者的胸骨……胸腔打开后,肉眼可见主动脉上被撕裂的血管壁已薄如蝉翼,血液在来回流动。

    经过一连串娴熟操作,朱俊明迅速将患者的动脉血管与体外循环设备成功连通。紧接着,切除已撕裂的主动脉血管和主动脉瓣,用人工瓣膜和血管替换主动脉根部,再将供应心脏血运的左右冠状动脉移植至人工血管上,供应头部的三根血管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重建……

    置换人工血管是细致活儿,要像绣花般一针一线地精准缝合。由于患者的血管壁很薄,这时,只要有一个针孔出血,一分钟内患者就会失血500毫升,到时一样下不了手术台。

    朱俊明小心翼翼地进针、出针,每一针的针距、刺入深度都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不同部位还会不时更换不同型号的针、线……为确保严丝合缝,这场手术,他缝了300多针。终于,在5个多小时后,朱俊明成功为两个宝宝保住了妈妈。

    在过去20年间,北京安贞医院已成功救治40余名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孕妇。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上,朱俊明带领的主动脉团队,已拥有迄今全球最大的一组单中心数据。

    “闯过这个手术禁区,将来心血管外科医生在面对妊娠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时,难题就可迎刃而解,手术操作也会更加规范。”朱俊明对未来充满期待。

    努力探索“奇迹宝宝”通路

    今年6月的一天,北京安贞医院的医生收到了一个视频:画面中,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笑得稚气、动人。视频留言这样写道:妞妞2岁了,健康、活泼,感谢你们给了她生命。

    妞妞就是两年前那个著名的“奇迹宝宝”。她的妈妈在怀孕16周时被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惟一的办法就是尽快手术。可手术对妈妈是救命,对妞妞却是致命的。

    因为手术必须停循环半小时左右,在人体所能承受的这半小时时间内,将阻断妈妈胸部以下的所有脏器血供,完成人工血管置换。这意味着,妞妞安身立命的子宫血供也会被阻断。雪上加霜的是,为降低身体代谢,保护大脑细胞,妈妈的体温还会被降到25℃以下……此前,在我国医学史上,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停循环手术后,胎儿无一例存活。

    负责这台手术的,正是朱俊明的主动脉团队。这一次,为着一个几乎为零的希望,朱俊明团队和麻醉科、体外循环科、妇产科一起,拼尽了全力。

    缩短停循环时间,能少一秒是一秒;把常规的25℃低体温提高,能高一度是一度……这“少一秒”“高一度”的背后,是对手术技术和团队协作的严峻考验,也是胎儿存活的希望!

    手术中,当患者主动脉弓远端和左颈总动脉吻合完成时,停循环时间仅用了12分钟!

    “开始升温!”随着患者下半身的血液恢复,体温慢慢回升,超声科医生欣喜地看到了胎儿心脏的搏动:“嗵、嗵、嗵……”

    2017年6月8日,妞妞来到了这个世界,2680克,新生儿评分10分。她成为我国第一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停循环手术后存活娩出的孩子,一个真正的“奇迹宝宝”。

    对这个顽强的小生命,朱俊明充满了敬意。“她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对待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言放弃。将来,我们可以在技术上摸索出一条通路,让这样的孩子活下来,不再是偶然。”

    朱俊明没有食言。今年,他申请了一个北京市重点课题,研究方向是主动脉夹层停循环手术技术创新,尝试在手术中做全身不停止循环或尽量缩短停循环的时间,并尽可能不过度降温。

    “这项研究如果能够成功,未来会有更多没成熟的小生命在手术中存活下来。”朱俊明说。

    大医情怀“神刀”无私传授

    “昨天有两例患者,都已经到了我们医院急诊科,可还没来得及进行术前检查,主动脉就破了……”朱俊明痛心地说,“主动脉疾病发病很急,这些年,有不少患者在转运途中就停止了呼吸。如果当地有这项技术,悲剧就可能避免。”

    现在,国内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水平还很不平衡,很多地方不能开展这类手术,有的医院即便能做主动脉疾病手术,也仅限于常见病、多发病。

    为改变现状,朱俊明常带领自己的“主动脉兄弟连”,到全国各地培养主动脉专业医生,手把手教给他们技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朱俊明清楚:掌握这门技术的医生越多,受益的患者就越多。

    今年54岁的朱俊明,尚处在外科医生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但已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我终究有一天会退休的,但主动脉手术的技术,必须要传承下去!”

    这些年,每做完一例手术,朱俊明都要做一次详细的总结,分析成功经验,查找有待改进的不足。他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泛黄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里,穿插着各种主动脉的图形和英文字符……像这样的本子,朱俊明攒了十多本。

    这些本子,他会时常翻阅,也会在每周的例会上跟团队里的医生们一起分享,“复盘”手术,查缺补漏。

    现在,朱俊明带领的“主动脉兄弟连”有40名医生,尽管平均年龄只有37岁,但他们的高难度心血管手术成功率高达98%。在朱俊明的带领下,这支团队曾有过24小时内连续7台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均成功的非凡战绩。

    工作中,朱俊明对大家要求非常严格,从消毒、铺单子、切皮,到患者换药的间隔时间……每一步操作都容不得一丝马虎。私下里,他又很平易近人,经常操着一口“湘普”跟大家嘻嘻哈哈开玩笑。科室里谁家的父母住院、谁家又添了小宝宝,他全都清楚,再忙也会想办法抽空去探望。

    平日里,朱俊明办公室的大门几乎关不上,时常有患者提着片子找上门。他的手机也是“嗡嗡”响不停,全国各地的心外科同行常常向他求助,有时是在手术前,有时是在手术台上……有道是“同行不问不放心,患者不见不死心。”

    有人戏称朱俊明是中国主动脉疾病治疗的“总住院医”。对此,他乐呵呵地说:“我倒觉得自己是个‘民医’,能被病人需要,被同行需要,是件幸福的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