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小说《钢的城》研讨会发言摘要(上)

 冬天惠铃 2019-10-23

以下内容整理自与会嘉宾现场发言录音。

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新收获

邱华栋(作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罗日新的《钢的城》从题材上来讲可以说是当代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新收获。是一部能立得住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作品。

  这部作品从写作手法来讲,特别扎实,首先是作家的生活底子非常扎实,小说开始就是一对恋人要结婚,结婚还盼着15号发工资,结果钱没下来,这五桌婚礼办不办?结果不仅要办,还增加了三桌。小说的第一句就有着毛茸茸的生活质感,特别强烈。一看就是生活里泡出来的,尤其是在钢厂出来的。这个文本里随处可见的具体的、细切的毛茸茸的生活。

  小说塑造了一些特别让我们难忘的形象,这些形象都特别立得住。比如说易国兴,这个人物形象特别生动。小说从90年代初写起,写到21世纪初。小说一开始,这个厂子不行了,一个小厂子的老总易国兴来到这个大厂当老总,然后一系列的改革推动起来。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来写,跟八十年代那些小说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不,我们看到易国兴这个人物命运的起伏非常独特和精彩。到小说的后部分情况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作家真不了解钢铁行业这么多年来的市场变化和业态变化有多么的巨大。这个小说就是一部生活教科书,钢铁从业人员的百科全书式的命运书写。易国兴自己也开始落伍了,前面改革改得特别好,雷厉风行。但作家的笔触并没有停在这里,而是继续向前深入。易国兴的在临钢的改革成功之后,就琢磨着要拆掉西总门,西总门是一个象征,是一个文物,它代表的是临钢的百年历史,相当于我们的首钢大门,谁去拆,都很困难。市长找他说这不是你们企业的事,它是时代的象征,是一个时间的象征。他不拆了,在里面盖了一个二门,盖二门这个事也很有意思。在小说里面,易国兴这样的领导也不适应现在的发展,最后把他调到市里面当一个科长。他没有想到级别那么低,极不适应,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和刁难,当然不能接受。小说的结尾,他到了一个民营的江阴炼钢厂当副厂长,厂长是他过去的下属,是他的老同事,这个完全来自于特别具体的生活,跟我们过去的一些工业题材里面的有意的设计不太一样。作家对生活提炼把握得极好。一部长篇处女作能写到这个份上不容易。

湖北省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优秀成果

耿瑞华(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长期以来,《十月》杂志对湖北文学创作给予了高度关注,为湖北作家成长和文学事业进步,给予了极其宝贵的支持与帮助。罗日新工业题材长篇小说在《十月》发表,并主办这场高规格研讨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罗日新,生于黄石长于黄石,是黄石市原大冶钢厂的子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钢厂工作,后辞职下海,经过艰苦创业,事业取得成功,是当地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董事长。罗日新平日工作繁忙,但他不忘初心,始终怀揣着文学的梦想,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十月》杂志今天在这里牵头主办如此高规格的研究会,不仅是对他这部作品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这种不忘初心、矢志创作的执着精神的褒扬和激励。

  《钢的城》时间跨度比较长,从清末到当下,但故事的重点还是聚焦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国有企业改革。罗日新笔下的临江钢铁公司,显然有着他出生和工作过的大冶钢厂的影子。罗日新对国有钢铁企业非常熟悉,并亲历过那场改革,改革中各色人物的心态特征、行为方式和命运结局,他都拿捏得极其精准,易国兴、祝大昌、田鸣健等等这些小说人物,虽然成长背景和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他们的所作所为,生动再现了二十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那场声势浩大的国有经济活动,难能可贵的是,作品把几代工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及整个中国特钢工业改革发展进程联系了起来,让我们既看到了一个个可感的人物,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现实主义力作。

  湖北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近年来,湖北省作家协会坚持“基层基础”和“精英精品”并重,大力扶持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罗日新《钢的城》的创作发表,就是湖北文学创作夯实基层、打造精品的结果。湖北省作协将继续团结引领省内广大作家深入学习,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长江元素、荆楚特色的现实主义精品佳作,为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工业题材小说的新诠释

陈福民(评论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钢的城》这部小说是当代文学当中一部工业题材的诠释之作,至少在钢铁工业领域里带有某种诠释性质。作者有非常深厚的生活基础,我们看完感觉非常细腻和真实。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处理了非常多的、非常复杂的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塑造了一系列工人阶级的群像,从祝大昌,到傅佳钢、鲁光明,底层工人赖子、吴回芝等一系列的人物,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性格特征,作者都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非常有耐心,按照他所理解的生活样子,去处理人在历史转折当中的悲喜剧,几乎所有人物都面临命运的起承转合的翻转,从悲剧到喜剧到悲喜剧,每个人的命运都不是按照单一性去定义的。比如易国兴。一个意气风发的老总,有改革精神,后来他遭遇了挫折,但他在挫折当中似乎也没有完全消沉。祝大昌是作者全力描写的,从分厂基层领导升到总公司副总,成为销售精英,又因为意见相左,被易国兴撤职。所有人物命运都有起承转合,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同步的。

  罗日新在小说艺术层面也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开篇写郑宏和吴回芝结婚,他们请了两个人,一个是祝大昌,一个是傅佳钢。我刚看这个小说的时候,以为感到传统的阅读习惯,认为郑宏和吴回芝是主要人物,但后来发现不是的,作者动了脑筋,通过他们的婚礼带出人物关系,有点像《红楼梦》第一回,告诉你这个人物是谁,将来他在厂子里担任什么职务,但他只介绍了职务关系,语言和人物性格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这是艺术功力的问题。但开篇的设计显然是有想法的。小说里面也有很多精彩段落,语言非常细腻,非常现实主义地稳步推进。一些闲笔也非常精彩,比如祝大昌去接丈母娘的时候,第一趟轮渡是六点,看错了,等下一班轮渡九点,准备喝酒前一段描写,凭栏远眺,沐浴着江风,思绪万千的时候,写得非常精彩。但总体上说闲笔还是比较少,闲笔少,小说的韵味就显得不足。建议作者在以后的小说写作当中注意这种闲笔的使用。一段闲笔可以让你从平庸的、琐碎的事务当中跳出来,让你为之一动,小说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总的来说,像罗日新这样有耐心、有毅力花这么长时间写《钢的城》,向我们呈现中国改革开放工业进程当中很多复杂的事情,是非常宝贵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作品当中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还有人物的命运,我个人非常敬佩。

一部有情怀的小说

朱秀海(作家、编剧、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

  这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小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想一下真正生活被打碎的是什么人?农民从开始就得到土地,土地分到家里他就开始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这些一线的国企工人。在那个年代工人阶级过得挺好,尤其像武钢、临钢这样的超大型国企。改革开放一下子把工人原来的生活打碎了。这个小说就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这个过程。我第一次看到描写这段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讲,作者的心是温暖的,这里我表达敬佩。前一阵子连续有两个影视公司请我写工业题材的小说,我不敢写,我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批人都是我的朋友,我也很同情,他们中的很多人到现在仍然生活得很艰难。所以罗日新能把这一块写出来,实际上是要告诉全国的读者,在改革开放中他们是做出了很大牺牲的,这很重要。当然,我一边看着一边替罗日新担心,我说你怎么结束?让作家评论另一个作家写的东西会有很多问题,就像厨子说另一个厨子做菜好不好一样。罗日新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写,等我快看完了还在九十年代,还没有过完,我说这个东西怎么结束?到后来看到结束得很好,临钢毁灭了,但改革开放完成了。这个太好了。我也有一些不满意,包括祝大昌后来的成功,我觉得应该有很大篇幅来描写祝大昌进入民营这一块儿的成功,这就是历史。

  我一直强调这是一部有情怀的小说。我为什么不太看近年来的一些当代小说?因为一打开大家都在说“我”,都在说一地鸡毛,没有人为工人阶级说出一句话,今天终于有人说句话。这个情怀就是劳工神圣的意识和认识。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部小说写了人的高贵,我们四十年的小说,特别是越到后来,我们越看不到高贵,这个小说即使在最悲惨的社会境遇里,人的内心还是高贵的,这也是我愿意读这部小说的原因。

为时代保留记忆是作家的责任

刘庆邦(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钢的城》是写工业题材的,我写过很多煤矿工人的小说,所以读这个小说很有同感,勾起我很多回忆,特别是在那个历史阶段,九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煤矿作为钢铁的上游产业更困难,钢铁跟石油、电力,这个困难都是绑在一块的。看了这个书,一下勾起我很多回忆。
  罗日新通过非常纪实的小说,把这段历史给我们呈现出来了,我觉得是很宝贵的,时间会造就这个小说,历史会造就这个小说,过段时间看就不一样了,它就艺术化了,它就历史化了。若干年以后再看起来,我们中国还有这么一段历史,一种非常困苦的、非常生动的、非常细节化的生活,小说呈现出来了。
  我们作家有这么一个责任,就是为我们的时代来保留记忆,或者说为我们的民族保留记忆。民族失去记忆会重蹈灾难的覆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状况,罗日新写的小说也体现了你作为作家的一个担当,一个责任感。
  第二,这个小说总的基调和格调跟小说的题目是呼应的,有一种刚性。我们目前的创作,你说是柔性也好,你说是悲悯也好,显得比较弱,缺乏刚性。你这个小说有非常刚性的基调,跟这个题材有关系,不管是情节、细节,包括语言,都有阳刚之气,这也是文坛需要呼唤的一种钢的基调。

《钢的城》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成果

白烨(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罗日新的《钢的城》,是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尤真是在改革开放题材写作方面,体现了新的突破,显示了新的进取。从故事层面上看,作品是写临江钢铁公司新任总经理易国兴在老牌国企面临种种困境下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刚愎自用的工作作风又使企业又陷困境。但在这些故事的內里,又由易国兴与祝大昌、冯为泰等公司领导的观念冲突,渐渐突出了改革与劳工的关系,以及改革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使作品在深入洞察改革成败的同时,凸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揭示了改革开放的终极目的与真正意义所在。

  在现实题材的书写中,瞄准改革开放的现实图景,在直面改革开放的现实中,勇于总结经验教训和体现反思精神,这是《钢的城》这部作品特别值得关注的价值之所在。

有了“钢的人”,才会建造出“钢的城”

贺绍俊(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钢的城》写的是临江钢铁公司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企业改革的故事,作者以真实而又质朴的叙述还原了那一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国有企业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罗日新不仅熟悉工厂,而且熟悉工人,他所塑造的工人形象,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工人,个个栩栩如生。一名优秀的作家必然是一名历史的清醒审视者和评判者,罗日新担当得起这样的称誉。《钢的城》可以说是对二十多年前的国企改革所进行的一次严肃的历史反思。易国兴大刀阔斧的改革看似很见成效,但日久天长其问题暴露无遗,最终导致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被收购。在那场国企改革大潮中为什么有的企业成功了,有的企业失败了,发生在临江钢铁公司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缩影,祝大昌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其中的关键:“马克思的学说,就是维护劳工的利益。”我们要感谢罗日新,他的历史反思对今天来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因为时至今日那些普通的工人、尤其是下岗工人仍然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境遇之中。《钢的城》里活跃着一群“钢的人”,因为有了“钢的人”,才会建造出“钢的城”。这是一部具有钢的质地以及钢的金属音色的好作品。

当代大工业的一次有感染力的新书写

梁鸿鹰(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

  这部作品的重要贡献是塑造了一个极富人格感染力的改革带头人易国兴。他临危上任总经理,力图让面临种种困难的临江钢铁公司风光再现,作品生动再现了转型过程中,他面对诸种困难,面对各色人的充分表演,心里时时受到的剧烈撞击,受到依然从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中汲取动力和热情的普通工人的鼓舞,受到来自反对势力的打压。作者细致而富于说服力地展示了他在领导一个大企业的过程中,自己经历着的所有情感和心理波澜的复杂性。工人们应该能够“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同样在相当程度上也被世界改造得“变了样”,一个人的理想,一个人的追求被现实撞得粉碎,这往往正是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样貌,作家想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易国兴并没有被打败,事实证明,他作为剧烈变革的社会的中坚力量,始终愿意经历多样的人生,去勇敢面对复杂的人性的考验。我们随着易国兴五年八个月零十天的经历,感悟了改革的艰难,人生的跌宕不易,但我们依然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有追求的人的任何努力注定不会白费,从小说里得到这样的鼓舞,我们感觉作品是很有说服人的力量的。从作品生活气息之浓郁,细节之充分,人物之鲜活,特别是对江汉风土人情和工人性格的展示看,这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工业题材小说佳作。

一部生动而有思想性的行业文学作品

顾建平(评论家,《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

  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属于行业文学,行业文学有两方面要关注的地方,一是它本身的行业性,它对这个行业特征的呈现。二是它的文学性。这部《钢的城》写到工业行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工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准确到位,我作为一个工厂之外的人,对九十年代中后期工厂的状况,可以通过这部作品有所了解。这部作品的行业特性,行业的专业性,毫无疑问不用多讲。

  《钢的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个阶段的生动注脚。虽然易国兴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改革本身不是悲剧,小说后来也写到钢厂的私有化,民营企业的兴起,公司的改革。我们的一些大型国企虽然分崩离析,但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起来了,这也是改革的成果。对于改革来说,我们本来是炼丹的,结果炼出黄金,也是成果。我认为《钢的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好的注脚。

  这部作品有社会影响,有社会关怀,最后特别写到劳工神圣。作者还写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最初的社会理想,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民,他特别写到这一句。我觉得短期内这种社会理想未必能实现,但是有没有这个理想是有差别的。

  这部作品除了文学价值、认识价值以外还有思想价值,这部作品同时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很见功力,是一部很优秀、很见功力的工业文学作品。

《钢的城》和小说的悖论

王十月(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副总编辑)

  《钢的城》这个小说中充满悖论,我看了很惊讶。罗日新自己现在不是工人阶级,但他写的小说是站在劳工的角度,写出劳工神圣,这是一个悖论。实际上,劳工是神圣的,但劳工是无力的,这是这部小说的悖论。作家在说劳工神圣,但是这些劳工没有任何自主,对生活没有自主的权力,都是被时代大潮淘汰的一批人,这批人要到社会上去。

  我特别喜欢的这部小说中写的一些小角色,像赖子、活宝等。这些小角色着墨不多,但罗日新把他们写得活灵活现。反倒是最主要的人物祝大昌我不是太喜欢,这个人物太完美,身上没有毛病,一个没有毛病的人在生活中我都不喜欢,因为生活中你交一个朋友,他一身都是正气一点毛病没有,这个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不可爱,人总是要有一点点嗜好、有一点点毛病,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个小说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写了易国兴这样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太重要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这几十年下来,小说中的改革者,无论蒋子龙写的乔厂长,力推改革国家战略的正面形象。柯云路写李向南,虽然最后被告,他去北京伸冤,也是正面形象。后来写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写下岗。所有的改革者都被从正面肯定,因为历史在进行中,改革在进行中未完成的时候,作家写的时候都是讴歌。像祝大昌这个人物在过去的小说中就是一个反派,但到了今天我们回头去看那段历史,一代人确实付出了他们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换来了改革的成果,我们去反思改革的时候,怎么去评判当时那些人物?易国兴是主导改革者,最后的结果不太好,祝大昌是比较保守,恰恰在今天我们觉得他是正确的。可喜的是,罗日说这是《钢的城》第一部,他还会接着写这些人物的命运,今天的大冶特钢被收购了,工厂造的产品用到航空母舰、高铁上,临钢实际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罗日新记录了这段历史,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如何用小说处理当代工业题材

刘琼(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我对工业题材特别感兴趣,包括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也是写下岗工人,也是写到八十年代,我特别想知道他怎么处理这个题材。

  我这个年龄的人,虽然自己可能没有经历过,但也听说过国企改革,看到过很多这样的间接经验,身边很多人都有在国企改革当中珍贵的经历,这里面有很多是镇痛的案例。这篇小说客观呈现了中国钢铁企业改革的重要案例。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很少有作家去触及它、去写它,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刚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大庆,为什么要纪念70年?就是这确实是艰难的、漫长的,伟大的70年,里面有筚路褴褛,有披荆斩棘。我们国企改革中大批产业工人做出了牺牲,他们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还为改革作出了牺牲。这才是有历史感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独有的经验故事,我们走过来了,而且成功了。工人们在宣布下岗的时候还在唱《工人阶级有力量》,这就是生活。我特别相信这里面的生活,看完后我觉得好熟悉、好生动。他们的确是有原型的创作,这样的创作原型,今天的作家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认识、接触和了解。所以我把它叫做坚硬的题材、坚硬的写作,坚硬的生活需要坚硬的写作,非常难写,非常不好写,它不是那种讨巧的写作。但罗日新写出来了。他写出了历史感,也写出反思性,包括对人物命运的处理,都有历史的反思在里面。这个小说最大的成果就是易国兴这个人物的刻画。罗日新也写了两个人成长的不同道路,但最有价值的还是易国兴。我们国企改革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摆脱大锅饭,第二步转制。第一步改革中的改革者,以铁腕人物的形象来到临钢,这个人面子上是冰冷的,一点不讲情面,他是炮兵出身,有理想,没有私人小金库,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写得好的恰恰就是他写出这个人物身上的特点,就是他人格的缺陷,包括手段上面。第一步改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手段的不合法性。这不是文学虚构,而是生活再现的东西。

工厂文学叙述视角和文学责任感的变化

张莉(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是看着工厂文学长大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到了九十年代突然有一个《大厂》,分享艰难。到了路内写《慈悲》,《慈悲》也是写一个工厂,他写底层有毒车间的工厂。一路下来你会看到不同的时间段,作家书写工厂有一个变化,《乔厂长上任记》是作为一个改革者,到了《大厂》的时候,你看到书写者和厂长在一起,如何分享我们国家的艰难。到了《慈悲》的时候,我不和你分享艰难,我只说我的艰难,站在最底层的书写,这是作家的一个变化。

  今天看到《钢的城》我非常感慨,我的判断,罗日新不是底层工人,因为他看到了很多权力关系,甚至某种程度上他是和《大厂》那些作品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如何和我们的国家分享艰难,他是站在领导者的更高的角度去书写,这是它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罗日新站在工厂的内部,他太了解这样的关系,他写得很好。但是在写的过程中,触动我的地方是,他写出了作为工人那种久违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其实是有忧虑的,是有忧心,而这个忧虑并不是基层职工工人的忧虑,而是作为一个经营者,作为一个看到很多权力的人的忧虑感,在这里最宝贵的东西是他写出了作为工厂阶层的责任感。

  所以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利益,如何理解效益,在《乔厂长上任记》的时候金钱就是生命,金钱就是利益,到了《钢的城》,作品不断地在反思,那个私利是不是真的属于我们的私利?这是这个作品让我觉得有光泽的地方。当然,这个光泽恰恰是我们今天当代文学里面缺少的东西,我们大部分的作品里面只是写一种生存,没有更高的意识,而这个责任感在这个作品里面是放光的。

书写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示了现实的复杂性

刘大先(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首先这个作品本身特别流畅,整体而言情感基调有一种奋进之气。所有里面人物经历的曲折、挫败,很快就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像这样的题材,严肃文学基本有两种大的情感模式:一种是感伤式的,处理成创伤经验、伤痕经验,比如双雪涛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是继承左翼文学传统,把创伤转化成愤怒,觉得我们之前的那些理想被背叛了,被原先的体制抛弃了。但是这个小说既不是愤怒的,也不是感伤的,它不是分享艰难,它其实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不卑不亢的、昂扬的方式来确立人物的主体性。这一点比较难得。

  第二,他充分展示了大厂体制改革当中的复杂性。比如祝大昌和易国兴之间的冲突,其实两者都不是负面形象,而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一种是工具理性式的,像易国兴这样的,用全然的工具理性式的方式。另一种祝大昌是情谊无价式的,诚实、守信、善良、宽厚,情谊无价跟工具理性相结合可能是改革比较好的路子。写得最突出的是工友之间的情谊,小说中也屡次提到这种细节:我们虽然目前面临困境,但是有一帮患难与共的兄弟可以联手起来创业,找到新的生机。

  第三,写作的风格是通俗化的,情节跌宕起伏,娱乐性较强。我们看到设置了许多江湖人物,这可能是作者的一个想象,也可能有实际根据。但我们讲现实主义是什么?现实主义不是平铺现实、照搬现实,是在合理性想象基础上增加它的娱乐性,我觉得也是一个小说必备的素质。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小说所谓IP转化的潜力比较大,适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注:本文图片素材经由pexels.com授权使用)


2019-5《十月·长篇小说》目录及选读

《十月》杂志

微信号 : shiyue1978

网址:shiyuezazhi.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