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 永福路52号
布哈德花园住宅
上海永乐电影(集团)公司 建于1932年
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30
↑永福路52号,原布哈德花园住宅。现为上海永乐电影电影(集团)公司.
上海徐汇区的永福路(南起湖南路,北至五原路,中间与复兴西路交汇),原名古神父路。正如她的名字,神圣宁静,却不失人文气息。白天仍保持着那份恰然幽静,一到晚上,则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人士的聚集地。永福路是上海最具人文气息的街道之一,与周围的繁华不同,在百年法国梧桐的包围下,散发着一种静谧的气息。时代变迁下,仍然保留着那份低调的奢华感。
永福路52号49年后曾为上影厂的文学创作部。1991年被列为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单位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投资100万元对其重新装修,基本保持原貌。现为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所在地。
↑
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130
永福路52号由哈沙德洋行设计。一座淡黄色、古朴精致的两层小洋房坐落这里。哈沙德洋行设计。
哈沙德洋行是一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由美国人哈沙德(ElliottHazzard)和菲利普斯(E.S.J.Phillips)在上海合伙创立而成。该事务所设计了上海众多有名的俱乐部、影院、公寓、银行大楼等。如同样坐落在当时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西侨青年会(今上海体育大厦)和华安大楼(今金门大酒店)。请点击:永远的永福路52号
↑
南主立面
露台栏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墙面的花台
“神秘的圣地”。永福路52号,当年可是年轻人心目中“神秘的圣地”,人们都叫它“小白楼”,里面有一个小小的电影放映厅,时不时地会放一两场内部电影。去小白楼看电影,会被视为“路道粗”,因为能搞到内部电影票。
文学沙龙。永福路52号曾是上影文学部所在地,几乎成了文学沙龙剧本淘金的代名词。导演要上佳的电影剧本去52号;记者要采访走红的作家去52号;年轻人有奇思妙想的创作灵感去52号;剧组要拍老上海古堡洋楼的外景去52号;粉丝要交电影文学的良师益友去52号;影迷想看国际新潮的参考片去52号……
↑建筑南面为主立面, 左东右西。
建筑整体。
该建筑为二层混合结构.典型西班牙风格,有地下室。立面均是鱼鳞状水泥拉毛的米色墙面,较平缓的屋顶铺设西班牙筒瓦。
南立面南立面底层入口处,有连续半圆拱券门廊5座,气势宏伟。敞廊上二层露台设有棚架,整体舒展而开敞,带有地中海建筑特色,露台栏杆正中部位及局部窗下有突出墙面的花台,底层局部墙面有半圆拱券壁龛,下设趺落状花台。
↑
南主立面底层入口处,有连续半圆拱券门廊5座,气势宏伟
↑
南立面底层5座半圆拱券门形成连续的敞廊
↑
北立面突出屋面一侧的烟囱,带有奇特的哥特建筑风格。
北立面入口弧形券门洞上部,有西班牙简瓦铺设的弧券形出檐。墙面局部有几何镂空图案,部分墙面及窗台有连续小拱券支托挑出面层。底层客厅室内有石雕绞绳式柱,柱和墙之间有铸铁格窗,上雕精巧而复杂的动植物图案,客厅顶棚为木制方格吊顶。
↑北立面入口弧形券门洞上部,有西班牙简瓦铺设的弧券形出檐。
↑南主立面东侧山墙
曾经是星光灿烂。52号是一幢花园洋房,上影几任团长金焰、铁牛在这儿办公,四大花旦白杨、张瑞芳、秦怡、王丹凤在这儿练功,三大“坏蛋”程之、陈述、于飞在这儿拍戏,各路小生孙道临、刘琼、冯喆、中叔皇常常在门口被女学生影迷拦堵、签名合影。
↑南主立面西侧窗户上的绞绳式立柱
↑南主立面西侧
建筑的两大悬念
一、经资料查阅,建筑年份是哪年?一说是1932年(见铭牌),另一说是1902年建。
二、一说是最初业主是谁?一说是阜丰面粉厂创办人孙多鑫、孙多森两兄弟,后因多种原因孙氏兄弟将此宅转卖法国传教土布哈德.因此,这栋建筑也被称为布哈德花园住宅。另一说是最早它的主人是一位挪威船长。
我的研判:最早它的主人是一位挪威船长可能性更大。根据上海市历史建筑铭牌所示,建于1932年。孙多鑫(1865—1906,兄,),孙多森(1867~1919,弟)两人在1932年时已过世。不可能建造此建筑。
再则,该建筑由哈沙德洋行设计。而哈沙德洋行是一家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上海颇有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而1902年时,
还没有哈沙德洋行。
但我不排除1932年前永福路52号所在地皮和前建筑,和孙家兄弟有关。以孙家兄弟当年的身份和地位、完全有此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