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孩子,我们有没有不管教的勇气?

 timtxu 2019-10-23

最近听樊登读书,听到一本《不管教的勇气》。书的作者岸见一郎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依据,用哲学的观点讲述如何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独立、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学习、如何与孩子构建更加融洽的、和谐的亲子关系等。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

岸见一郎的很多观点能够刷新甚至颠覆很多我们固有的认知。极力推荐给所有的准父母和父母们,一定会有所收获。在他所有的观点之中,有一点我深有感触。

对于孩子,岸见一郎主张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育理念。这听起来的确是很颠覆的观点,它和我们一贯倡导的教育方式竟然大相径庭。批评能够让人认知到错误,表扬能够让人获得价值感,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岸见一郎认为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因为有些时候,孩子为了弥补童年甚至幼儿时期缺爱的创伤,会故意做一些被批评的事情,目的在于获得父母的关注。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关注是最基本的爱的表达方式;再者,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深刻洞察、悉心解释,让孩子真的意识到问题所在,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批评即使见效快,也会让孩子从此惧怕父母,使孩子变得懦弱。这种所谓的“为你好”的批评,也容易变成一种不纯粹的情绪的宣泄。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父母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让孩子从内心接受来自你的批评的话,轻易不要作出批评的举动。因为孩子之所以做错事,或许是为了获得你的关注,也可能是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批评不是来自于正面的、深刻洞察的,根本起不到教育的意义,更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新的心灵创伤。

岸见一郎主张不批评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因为批评本身,而是因为承担批评角色的人往往不会正确地批评。既然批评有风险,那表扬呢?

我们之前总以为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这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但岸见一郎说,过度的表扬可能会让孩子依赖于表扬去做事,成为做事的唯一动力和目的。

这的确是值得警醒的一点!我们以为表扬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但过度的或者说不恰当的表扬恰恰容易成为孩子的错误依赖。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表扬你的。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天突然没有了表扬,没有了认可,孩子很有可能就不会去做这件事。过度依赖于表扬,不如让孩子知道不管这件事有没有表扬,都是你要去做的事。比如学习,这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获得那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和父母的表扬。

这种类似于“表扬”的东西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深思。

我有一个侄子,家里的每个人出差回来都会给他带回一件礼物。这本身的确是一件非常有爱的事情,孩子每回也都会开心地到门口迎接。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发现,假如有个人出差回来没有给他带回礼物,他就会很沮丧。如果提前告诉他没有带礼物,他甚至不会到门口迎接。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就猛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告诉他有礼物,孩子就高兴,会说一些好听的话甚至会去帮他拉行李箱;如果没有礼物,孩子就会生气而不表示欢迎。长此以往,有没有礼物成了孩子选择是否出门迎接的依据,而不是出于亲情。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篇首所说的那句“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让孩子自我成长,而非依赖外物,关键就在于这份勇气和动力我们能不能给到孩子。

关于教育,孔子有很多论述。其中有一句和今天的话题相得益彰。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代的学者懂得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致力于自我的提升和生命的完善,说白了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们的学习有正当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而今天的学习者呢,他们没有学习的明确目标所以没有持久的动力,因为他们认为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里的“别人”在不同阶段可能是父母、老师、地位、金钱、声名或者是简单的一句表扬。

今天的学生有许多都是如此,他们都是无根的学习者,这其实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当然,这和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有莫大的关系。到底学习是为了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学习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且值得坚持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态度糟糕那成绩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对于孩子,有没有不管教的勇气?即便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学习如何做父母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做父母,要学的还有很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