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7草书释读1

 田牧 2019-10-23

  又要回顾一下课程进度。一开始我做了这张表。

  七级草书上课程,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你写的字要符合草法,解决对不对的问题。然后要体现技法,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现在我们讲到哪里了呢?首先讲“认识草书”,花了四堂课讲基本概念。接着讲“草法规则”,两堂课。

  今天开始第三单元,总标题是“草书释读”,这是识字课程,帮大家认识草字,并解释其中的疑难。

  一、“草书释读”的几点注意

  “草书释读”这单元会讲大批草字。我先解释一下这部分的课程设计,此外,还有几点一开始需要提醒各位注意。

  一“草书释读”的几点注意。

  1.1.草字和草书

  为什么这单元叫“草书释读”,不叫“草字释读”呢?以前我提到过,从文字角度分析一个字的结构,这是字体;而书法家对字体进行加工,属于书体。“草字”概念很广,草写的字都可以包括在内。

  第二课我举过居延汉简上的“马”字,这些都是民间草写,但不是我要分析的草字。我要解释的是经过书法家整理的那些规范草写。如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王羲之《十七帖》、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等,这些帖中的草字。

  历史上官方没有公布过草字标准写法。只有依照经典书法作品为标准,跟现代白话文标准一样。

  同一个书法家写同一个字,也会不一样。如王羲之写“马”字,我找出几个。字形有些区别,照哪一个写好?

  还有个别字受拓本质量影响,看不清楚细节。

  这五个字都出自王羲之,哪一个是基本的呢?如果我们跟早期如皇象《急就章》写法去比较,就容易明白王羲之第一个写法是标准,其余四个是标准写法的变化。

  王羲之写草书变化很多,但他心中必然有一个基本写法。正因为有了标准,然后就可以加以变化。

  对于初学者来说,知其标准,明其所变,二者都很重要。所以一个字,既要解释草字所以来,也要解释草字所以变。这样,我标题用“草书释读”,不仅仅是“草字释读”。

  1.2.部首和笔势

  历史上大多数整理草字的书,都是按部首来排列,这就容易引起一个误会,以为草字也可以归入部首。当你学草书的时候,要时刻记得真书以点画为形质,正因为有点画,才会有部首。而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使转产生了笔势。

  使转第一步是“解散隶法”,“损复为单”粗书之。这样做当然会破坏原来的部首。正、草是两个系统,字形组织法不一样。历史上那些研究草字的书依部首为序,讲明白一点,其实是按照草字所对应的真书某字来排列。并不是说草书本身有部首,部首不适用于草书。

  举个例子,这是什么字?这是草书“甚”,用了一千多年了。真书“甚”九画,属于“甘”部;这草书“甚”写起来很简单,一个曲钩势移位。王羲之《十七帖》用奋笔势移位。

  它们能归入“甘”部吗?显然不能。那能不能归入其他部首呢?也不行。这种想法本身是概念错误,忘记了“解散隶法”、组织使转是另一个系统。

  有些人试过给草字归部首,如“东”字,这字来自太阳,和树木的位置有关,有一个系列。太阳在树下那位置,是“杳”(yǎo),表示昏暗;太阳长到树木一半位置是“东”,表示方向;太阳升过树梢,这是“杲”(gǎo),表示明亮。所以这三个字都属于木部,很合理。《说文》解释“东”字说“日”在“木”中。现在有些新的解释,我在六级课程十五课中讲过,无论怎样,一个字总要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东”字草化,“木”不变,“日”用一横替代,结果不行,这样跟“末”“未”混起来了。解决的方法就是移位,两横写作奋笔势移位,然后下面加一个顾盼势,这就解决了问题。历史上这个草书“东”,是手写体,不属于正体部首的。简体字直接采用了草书“东”的写法,就遇到了部首归属问题,想来想去,最后把它归入“一”部,因为第一笔是横。

  我不知道现在语言老师如何向孩子解释,太阳和树木关系没有了,汉字六书系统就乱了。所以我以下课程,不采取草字对应真书归部首的方法。只强调草字本身的使转和笔势。

  1.3.草书和简体字

  有些人说,简体字采用了不少草字,所以他们写草书作品,直接用简化汉字。这里我提醒各位,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有些简体字跟草字一样,如刚才讲的“东”字。但有些简体字只是跟草字相似,并非草字。

  如“为”字:原来无论章草,还是今草使转一样,整个字取一个飞带势,第一笔是横,而简体字第一笔是点,跟草法不同。

  简体这个“为”字来之于古代戏本,那时都用手抄,你查《宋元以来俗字谱·古今杂剧》可以见到这个字。这是民间俗写,主要手法是简省,书写者不懂组织笔势,反而破坏使转,这字算什么势呢?所以说有些简体字只是像草字,并不是真正的草字。

  又如“书”字的简体,很容易误会这是草字。其实章草“书”字,第二横收笔向上,然后加点;而今草第二横收笔向下,是不加点的。

  简体字第二横是向下转的,而上面又加一点。这跟草书相比,只好说有那么一点相似而已。

  对于学简体字出身的朋友,学草书时要注意分别。

  1.4.草书源头

  还有一点要注意,很多人误会草书来之于真书,或者出自于隶书,实际情况很复杂。大系、小篆、六国古文、隶书,都可能是草字的来源,或者说对草字的结构有影响。

  现在查找资料比从前方便多了,一个字穷其根本,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草书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九”字,王羲之的今草仅用一个凤翅势。查查隶书,写法没什么两样。金文如《散氏盘》也这样写,似乎没什么问题。但金文“九”常见写法是盘曲的,跟甲骨文接近。请注意这种写法“九”字的第一撇,开头是弯的。隶书如《乙瑛碑》的“九”,保留了这一撇的这个与弯头。章草两个最经典的作品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其中的“九”都保留了这个弯头。

  所以整个左边这些字,不是源头,源头是右边这些。当时有繁简两种写法,左边只是右边的省简。小篆是甲骨文、金文之省,今草是章草之省。这样一来对于“九”字的认识就深入了很多。

  二、教材问题

  学草书究竟用什么教材好,可说是五花八门。市面上有很多书,我选主要的讲。

  2.1.选用名帖

  于右任先生说:“隋唐以来,学草者率从《千文》学起。”写过《千字文》的书法家很多,但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代表。于先生后来编《标准草书》,内容也是《千字文》。

  启功先生说:“我因为不认识草书,连带着有些行书也不认得,于是发愤临习《阁帖》。”《阁帖》就是《淳化阁帖》,其中伪帖不少,所以要能鉴别,初学者不大容易分别。

  还有不少前辈用王羲之《十七帖》,选这一本作为入门。几十年前《十七帖》好拓本难得,现在都出版了。问题是,这些范本都没有讲解草书结构,也就像以前小孩子读四书五经,靠死记硬背。时间长了,慢慢熟了,效果还是有的。

  于右任先生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千字文》是一千字,那就需要一千天,三年左右。如果遇到陌生的字,《千字文》中没有,还要去查字典。

  这是很普遍的情况,如果不掌握方法,一千字不大够用的。

  2.2.背诵歌诀

  大约宋朝起,开始有人编草书歌诀,古本已不可见。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说:“《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王羲之。近有一庸中书取以刻石,而一钜公序之,信以为然。”当时有个人从京师到云南,千里迢迢当宝贝拿给杨慎看。杨慎跟他开玩笑说:“杜甫有《诗学大成》,孔子有《四书活套》,你要是都收集到,这就酿成三绝了。”那人说:“孔子怎么会有《四书活套》?”杨慎说:“王羲之岂有《草书百韵》!”这书根本是伪造的。现在网上《草书百韵歌》满天飞,说什么背歌诀可以快速入门。杨慎写得明明折白,“伪物易售,信货难市也”,这是骗钱的东西。

  这书多次修订,明朝有一位韩道亨抄写一遍,留至今天,给我们看见明朝《草诀百韵歌》的样子。这位韩道亨不大懂草书,苏州博物馆藏有他一张作品,其中如“夜”“浮”“琼”“春”等字,都不是规范的草书。《草诀百韵歌》同样如此,有人捉出不规范的草字一大堆。所以后来有不少著作,专门给《百韵歌》改错纠正。

  这歌诀很多地方是瞎凑的,譬如这一句“六手宜为稟”,“稟”这字两个读音,lǐnbǐng。《草诀歌》教人,上面写一个“六”,下面写一个“手”,上下一加,就是草书“稟”字。

  我们来看看皇象的写法,如果不清楚可看高二适先生墨迹。

  “稟”头上一点一横,草书取瞑人势;中间“回”两个口,用三点,然后下面写一个“禾”,写“示”是俗写。这就是草书“稟”,哪里是“六”加“手”呢?

  《草诀歌》下一句,“七红即是袁”,意思是“七”字加“红”字,上下一拼就是“袁”字。传为王羲之《度德量力帖》有章草“袁”。而今草《袁生帖》,摹本在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国内有多种刻本,“袁”字很清晰。“袁”字草化的关键,是中间“口”用一横替代,而最后两笔撇捺,用一点替代,这样就组成了一个群鹊势。至于上面的“土”,横竖横也可以,竖横横也可以,无非就是直线组成的奋笔势或竖笔势。

  说什么“七”加“红”是“袁”,这能当教材吗?

  民国期间,王世镗先生对《草诀百韵歌》作了大幅修改,写成《稾诀集字》一书,刻石现在汉中博物馆。

  “稾”指草书,“稾诀”就是草诀。这书是所有正文用字,都采用古代经典作品,每字注明出处,不是自己写,他自己只写小楷说明,这就令人信服。

  二是内容修改或删去原来不合理的句子。如原来第一句“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改为“稾法最为难,使转异笔端”,强调草法关键是使转。这就高明多了,于右任看见大为赞叹,把他请到南京。但总体上来说,用歌诀来学草书,受体裁的限制,不是近路,而是远路。

  2.3.编制草书符号

  1931年,于右任先生成立“草书社”,第二年改为“标准草书社”,集合同志整理草字,其结果产生了一篇《千字文》,还有一套草书符号。在《标准草书上释例》中,明白地说:“标准草书所谓符号,亦即部首。”也就是说,他们发现真书部首不适用于草书,那就另外制定草书部首,称之为草书符号。

  现在很多讲草书的著作,往往编有草字符号,这是从于右任先生开始的。他不仅仅找出符号,而且还规定了这些符号的用法和位置。

  如“月”字符,在左旁月字符和右旁月字符之分;“武”字符也是这样,“日”字符则有上下之别。就精细程度而言,于的草书符号相当领先,但越精细、规则就越多,记忆起来也就越不容易。

  《标准草书》没有用古代现成的笔势名称,而是另起新名词“某字符”,这一点我觉得很可惜。

  譬如“人字符”,包括单人旁和又人旁,其实就是笔势中的立人势和叠乌势,现成的。“手字符”这个提手旁,可以归入戈法。“子”字符是我们熟悉的飞带势,等等,兹不说述。

  于先生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就是用这些符号来组字的。

  所以标准草书《千字文》上的草字,和智永《千字文》不同。标准草书是给一般人日常使用的,也就是实用的,尽量取其简单,易写。和智永相比,差别很大,有很多新的写法,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学习一套新制定的符号,所花的时间,跟学传统笔势差不多。

  2.4.《急就章》的分类法

  古代学草书,唯一正式教材就是《急就章》,这是给小学生用的课本,内容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分类。一开始是100个姓名,这跟后来的《百家姓》不同。《百家姓》只有姓,《急就章》是连姓带名。接着还有400多常用器物,100多种植物名称,60个人体名称,70多种疾病名称和药材,以及法理、政治方面的名词,都是身边的事物。

  所以《急就章》中的草字,就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字。有些类别,譬如说“鸟类”,那些字都有“鸟”旁,家用器具中的陶器,都有“瓦”旁,金属器具,都有“金”字旁,属于同一部首。

  所以《急就章》说是按照类别,实际上跟部首有交叉关系。

  可惜汉朝人身边许多物品,现在都不用了。这些字慢慢变成了死字,不知怎样读,也不懂它的意思。今天我们去临习《急就章》,就遇到很大的问题。

  有些跟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类别,譬如数字,《急就章》中没有专列一类。如果按照部首讲数字,一到十,分在六个部首;而《急就章》数字分散在各章节中,也觉零碎。

  就我的教学经验,数字最好是集中一次讲,效果最好。也就是说,《急就章》还少一些类别。

  后面课程开始讲草字,我采纳《急就章》的思路,按照社会生活常见的事物分类。大类是天地人,以人为先。

  大类下再分小类,如“人”这个大类,再分身体器官、姓氏、社会关系等小类。注意这些类别中的字,只讲常用字。而是要紧的是,用使转和笔势去加以说明。并且指出这个字的来源,以及变化,这是以往草书歌诀、符号,都没有做的。

  《急就章》时代还没有今草,现在讲草书应予补入。

  这一来,工程很大,我写了很多年都没有杀青,影片中只能择要讲解,下一堂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