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血的8款常用药,及5个联合用药方案

 j3soae5e 2019-10-24

人的气血决定了面容肌肤的美丽,如果气血虚亏,面色苍白,面黄憔悴,皱纹增多等衰老之相就会出现。想让自己拥有健康肤色,除了合理饮食和中药药膳调养外,还要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气虚、血虚的人群,也不必过于紧张,可通过以下治疗方法进行调理,恢复气色。

补气血的8款常用药,及5个联合用药方案

气虚、血虚的症状

1、气虚

主要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脉虚弱或虚大等,脱肛及子宫脱出等。

治疗方法:补脾肺肾之气。

2、血虚

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气微而短、疲倦乏力,或手足发麻等。

治疗方法:补血。

3、气血亏虚

主要表现:容易生病,会怕风、寒,容易自汗,多疲倦,不愿意说话,声音低微,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容易受到惊吓,心悸,睡眠清浅甚至失眠,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

补气血的8款常用药,及5个联合用药方案

治疗方式:

因为气血是相互滋生的,所以单纯的气虚或血虚是不多见的,所以在中医临床一般是气血双补,在生活中气血亏虚的顾客也是较为常见。

补气血常用中成药:

定坤丹: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行经腹

十全大补丸: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人参养荣丸:温补气血。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阿胶补血颗粒: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用于血虚头晕,腰膝酸冷,虚劳消瘦。

益气养血口服液:益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联合用药举例

✦玉屏风颗粒+牛初乳片

配搭理由:玉屏风在治疗是治疗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的人群的要药。适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㿠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强人体抗病的能力,两种商品合用可以更好的抵抗疾病的侵袭。

✦阿胶补血口服液+牛磺酸氨基酸片

配搭理由:阿胶有显著的抗贫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加上黄芪、熟地黄、白术(麸炒)、党参、枸杞子气血双补效果好。氨基酸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且容易吸收,一起服用可以增强提高免疫力。

✦补铁制剂+益气养血口服液(或阿胶补血颗粒)

配搭理由:气血生化不足或失血容易造成气血双亏,这也符合西医理论中的贫血的范畴,所以在服用补铁制剂纠正贫血的同时可以服用资料气血双亏的中药制剂,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注意事项

血虚的人饮食营养要均衡,多食赤小豆、花生衣、鲫鱼、瘦肉、猪肝等食物。

气虚的人可以适当服用大枣、蜂蜜等食物,也可以在医生的知道下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的药物。

服用滋补气血药物时请注意:

忌食用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含糖的制剂糖尿病患者禁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此类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请在医生的医嘱下服用药物。

补气血的8款常用药,及5个联合用药方案

补气血食品

地下苹果——土豆(入脾胃肠三经:和胃、健脾、通便)

神仙之食——山药(天气通于肺,地气纳于肾,山药通天地之气,且不热不燥,性极平和,特别适合气虚者食用)

植物皇后——香菇(又名“素中之肉”)

温补之圣——小米(滋阴壮阳、和中益胃、除热解毒)

第二面包——红薯(补中和血,暖胃生津、益气通便)

保健仙品——蜂蜜(补脾胃、利肺气、通肠道)

补血天使——黑芝麻(入肝、肾、肺脾经,补血明目、生津通乳、益肝养发)

百果之冠——红枣(养胃健脾、补血安神、润肺生津、调和营卫、通关开窍,助十二经络。要想身体好,一天三个枣)

补血灵根——莲藕(生吃清热凉血、止血散淤;熟吃健脾胃、养心生血)

土中人参——胡萝卜(补血养肝、健脾化滞、补中下气,是补血和改善肾虚的上好食物,尤其能改善肝血亏虚引起的视力下降、夜盲症等)

南国人参——桂圆肉(入心经和脾经,对气血不足、心血亏虚、心悸失眠都有疗效)

肾脏之谷——黑豆(入心、脾、肾三经,补肾滋阴、补血明目、防老抗衰、增强精力,可以助肾生髓化血,也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含铁冠军——黑木耳(养阴补血、润肺明目,对于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病患者非常有好处)

肝脾之友——红糖(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老年人在吃糖时应多选择红糖)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