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大自然的脉搏

 十九四 2019-10-24

二十四节气是古老的时间标志,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影,将每年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日长至”(又称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长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到商朝时就有了四个节气,周时发展到八个,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至今上岁数的人都能信口唱出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土圭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因此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从现在的天文学技术看,二十四节气已经相当精密了。比如立春,固定在公历每年2月4—5日间,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天气变暖,万物始生;立夏,每年5月5—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万物至此皆长大;立秋,每年8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暑热将消,万物于此而收敛,禾谷成熟,故秋从“禾”;立冬,每年11月7—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25度,遂进入寒冷的季节。小篆“冬”字,从仌(冰),夂声,夂,古文“终”字,又加“仌(冰)”,表示一年之终,岁末寒冷。

但在中国传统的表述中,这些时间坐标都不是形而上的、数字的,而是和播种、劳动、繁衍联系在一起,可观可感,有温度,可触摸,是很细腻的。比如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的是温度的变化;雨水、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雨雪寒凉的天气现象。清明,是来自东南的暖风,《淮南子 · 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谷雨、小满、芒种,反映的是谷物播种、籽粒渐见饱满以及抢收归仓的进程。最生动的就是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图片来源:永锡视觉

作家苇岸曾为二十四节气惊叹叫绝,感慨它们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更赞叹这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认为这些语词简约美好,表意形象,是汉语瑰丽的精华,短短两字,就能神奇地构成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他分析“惊蛰”:

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苇岸《太阳升起以后》)

1998年,苇岸决定在北京郊区的一处田野完整观察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并记录拍照:

3月6日,惊蛰,早晨9点。时天况晴朗,风力二三级,气温14—2℃。他看到,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小麦返青,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柳树伸出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似幼鹿初萌的角。田里疾飞鸣叫的小鸟若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羽色似泥土,落下便无影无踪,整个田野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他想起儿时童谣:“惊蛰过,暖和和。”明白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凭借着敏感、耐心和爱,苇岸触到了自然的灵魂和生命,也获得了大地的精神馈赠。

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内核是齐物论式的,淳朴的,也是有品质的。了解二十四节气,就好像摸到了天地的脉搏,只有敏感心灵,谦卑姿态,驻足土地,耐心聆听,才能与自然共时存在,心灵沟通。

二十四节气本来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确立的,但它的影响却是广泛的,其他地区气候虽有差异,但也可以此为时间节点,做灵活的调整。比如东北地区民间流传的节气顺口溜: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碴上。
大雪地封严,冬至不行船。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

这里的“清明忙种麦”就是调整。东北农事一年一季,节气变化都比中原地区要迟一些。中原地区种冬小麦,头年秋后播种,麦苗长出尺把长,正好入冬,下雪又保暖,来年雪水融化正好补给水分,故有俗话“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而东北清明后,地温方上升,此时才可种麦,到谷雨后各种农作物就都可种植了。又如“小满雀来全”,小满本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这也是黄河流域的特点。东北物候特征却是,所有去年飞走的候鸟此时都回来了。


东北天暖得晚,冷得却早,所以“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打靛是打草料的意思。立秋过后天气转冷,人们要忙着打草料,留着给牲口过冬。处暑每年8月23日左右,大概半个月后就是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称白露。这几个时段,各处的庄稼都要收割、晾晒、归仓了。此后气温进一步走低,露水凝结,似乎成霜,此后,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冰封的冬季就彻底降临。

如今,很多人已全然改变了传统生活的习惯和节奏,一生远离泥土,远离寒凉变化,二十四节气更似属于往昔,面孔日渐陌生。可无论怎样,四季风霜仍年年被节气们如期领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等主题,举类迩而见义远,一滴水里见出大千世界,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文笔清新自然,结尾有余不尽,“可信”与“可爱”兼而有之。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