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老板因为大便秘结,来找大夫。其病因是长期肠胃燥热,导致津液损耗,大夫没有给他开很重的泻下之药,而是开了较为温和的“麻仁丸”,一天两次。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吃药的时间:其中一次吃药的时间,限定在申时(15~17点之间)。 为什么非要在申时吃? 中医和西医的一大不同,就是中医更加注重吃药、治疗的时间。比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利用节令治病等;具体到每一天,也很有讲究。 西医对吃药的要求,一般就是“饭前吃”、“饭后吃”或“空腹服用”之类,主要从药物是否刺激肠胃、身体能否快速吸收等方面考虑。 中医认为,阴阳之气的上升或者沉降,都有一定的规律。一天24小时,阴阳二气都跟爬山一样(阳气下山的时候,阴气正好上山,方向相反),从山脚慢慢爬到山顶,再从山顶往下走,有时候处在上升状态,有时候处在沉降状态。 阳气上升的时候,吃一些具有生发作用的食物或者药物,比如上午吃姜,效果会更好; 阳气沉降的时候,吃一些具有收敛、下降功能的食物或者药物,比如下午吃萝卜,效果也会比其他时候好。 当然,如果把吃药时间从上午、下午细化到具体的时辰,结合该时辰值班的器官,效果自然更佳。 这位大夫叮嘱病人在膀胱经值班的申时吃,也是大有讲究的。 阳气的上升和下降,不仅和时辰有关,还与人的上中下三焦关系密切。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三焦。 我们常听说的“上焦”、“中焦”、“下焦”,合起来就是三焦。三焦又称“孤腑”,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而是指人体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人体气化与水谷的运行通路。 三焦相当于“水利部部长”。它类似于“水系”,就好比在地理上划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一样,把人体分成了上中下三大水系。 既然是水系,就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可以把上焦简单理解为心肺系统,中焦简单理解为脾胃系统,下焦简单理解为肝肾系统。 一天的阳气在午时达到顶峰,此时,阳气集中在人体的上焦。 午时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缓缓下降,体内的阳气也从上焦往中焦走。到申时,阳气抵达下焦,呈现一片沉降之态。阳气的沉降,跟下山的道理是一样的,刚开始下山的速度不算快,随着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山的速度越来越快。到申时前后,阳气的沉降速度也会超过午时和未时。 中医治病讲究顺势而为。在阳气沉降的时候,采用“泻下”之法,无疑效果最好。一个人如果出现排泄不畅等症状,在申时这个阳气沉降加速的时候治疗,自然事半功倍。 无论补还是泻,一定要与人体的阴阳之气相契合。比如补阳气和发汗的药,就不适合晚上吃,因为这时候人的阳气正往下走、阴气处在上升状态,药物和人体的阴阳之气“逆着来”,显然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同理,养阴和沉降的药,在上午阳气生发之时吃,也不合适,因为会抑制阳气的生发。 结合不同时辰的阴阳变化,进行食疗或者药疗,等于顺水推舟,既轻松,效果也会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