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胃病的解法:补虚通滞,以润为降

 私人阅读搜集馆 2019-10-24

慢性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早期,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必虚,但虚中常兼滞,进而认为,滞损交夹是慢性胃病具有共性的核心病机。在疾病的进展中,因虚而滞,因滞而虚,虚滞因果相关联。若以正邪辨病态,疾病常处于正虚与邪滞交错的证候状态,且虚与滞变动于彼此的盛衰变化中;若以标本辨虚与滞,虚为本,滞为标。虚以气阴两虚者多;滞有气、湿、食、络之别,且多呈兼夹之势。

胃病者,其虚多在脾,其滞多在胃。辨虚损,要区别气虚与阴虚;辨其滞,先辨析滞与虚的相关性。气虚病多偏于脾,脾气虚运化有所不及,因虚而滞,气先滞于胃,谷不转精便为湿滞、食滞,气滞在经,久滞入络,便为络滞;气虚及阳,中阳虚损,寒从中生,便为寒滞。故而胃病脾气虚常与气滞共存,与湿滞、食滞相兼,与络滞同现,阳虚与寒滞多并见。阴虚病多偏于胃,胃阴亏难以濡络,胃络有所枯滞,“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也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故胃阴虚又与湿热蕴滞多相兼。在胃病虚证中,脾气虚与胃阴虚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出现,而气阴两虚者更为常见。

补虚通滞

胃病的病机特征是滞损交夹,而言其治,谢术龙倡导补虚行滞为大法,“通补为宜,守补为谬”。通补者,即通其滞而补其虚。补其虚根据其损有补脾气与养胃阴之偏重,而行滞又有治气滞、湿滞、食滞、络滞之不同,大法同一,而具体施法用药则异。谢术龙治胃病通滞重于补虚,养胃阴重于补脾气,认为在胃病有胀、满、痞、痛者通其滞可达到恢复胃纳降,脾升运的效果。补虚通滞的临床用药,临床见困倦乏力、纳差用黄芪、人参、白术、茯苓补脾气;口干、舌红少津用太子参、麦冬、石斛养胃阴,二者兼见,气阴两补。而通滞,临床见胃脘胀满、饱胀用枳壳、半夏、佛手、甘松行胃气,兼见胁肋不适,嗳气等肝胃气滞者用柴胡、郁金、香附疏肝气;胃气逆滞之呃逆、嗳气频作,用苏梗、佛手、旋覆花和降胃气。湿滞有湿浊困脾与湿热蕴胃之异,见纳呆、腹胀、苔白腻,用苍术、砂仁、白蔻仁醒脾化湿滞;胃脘痞满、嘈杂、口苦、苔黄腻,用半夏泻心汤加栀子辛开苦降,开泄湿热之滞。嗳腐吞酸用炒枳壳、槟榔、炒莱菔子导食滞;胃脘喜温喜按、隐痛,受寒饮冷加重者用良附丸、黄芪健中汤温中散寒滞;胃病久治不愈、疼痛屡发遵叶天士“必有凝痰聚瘀”之说,用丹参、檀香、乳香、没药通络滞;伴肠腺发生、不典型增生者补气养阴通滞的同时用莪术、枸橘、山慈菇、半枝莲等破毒瘀之结滞;胃癌痰瘀毒凝结,屡发胀满、疼痛、消瘦明显、纳食极差,为胃不纳食进谷、脾不转谷为精之胃土衰败,则破痰瘀毒滞为辅,益气养阴、健运脾胃为主,促进纳食进谷为要务。

以润为降

治胃病善理其虚,养阴重于补气,强调“阳明胃腑以润为降”,认为胃病虽脾与胃同时受病,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润)恶燥的协调性失常,即燥湿不济,然阳明胃腑阳气隆盛,邪滞于胃最易化热,化热则伤阴,故临床胃阴虚多于脾气虚;又胃主降而脾主升,胃阴损伤,润降失常,所以谢术龙辨治胃病处处留意胃阴之盈亏,如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反流病,只要见有口干或烧心、舌红少津便为胃阴亏损,只要并见嗳气、咽食不畅,便为润降失常,常用太子参、麦冬、石斛、佛手、旋覆花等以润为降,每获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