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亦名“经期腹痛”,是妇科常见和多发的病证。一般是指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常以下腹部及腰部疼痛,甚至痛剧难以忍受,并随着月经周期而持续发作,如不及时缓解病痛,常影响工作、学习及正常生活。 一 寒证痛经 常谓“血得温则行,得寒则滞”。 寒属阴邪,由于风冷寒湿之邪客于胞门,易伤阳气而影响气血之冲和,以致气血循行受阻而导致痛经。 主证:小腹冷痛,腰酸,经色紫黑,手足逆冷或冷汗自出,小便清,大便溏,面色青白。 舌脉:舌白嫩滑,脉沉迟。 辨证:寒客胞宫,气血阻滞。 治法:补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大温经汤 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药10克 人参3克,麦门冬20克,阿胶6克 牡丹皮10克,半夏10克,桂枝6克 干姜6克,吴茱英6克,甘草5克 歌括 邪与血争脐腹痛,大温经汤妙方存 二 热证痛经 两胁为厥阴之分野及通径,小腹为肝脉所至,由于肝气都极化热,或肝经蕴热,或肝阳化火,以致气血失调而导致痛经。 一般多与恼怒刺激和情志怫郁有关。 主证:急躁易怒,烦闷不寐,口舌干燥而苦,手心灼热,经前数日胁及小腹疼痛, 舌脉: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教有力。 辨证:肝郁化热,经络阻滞。 方药:宣郁通经汤 当归15克,白芍药15克,香附6克 柴胡5克,牡丹皮15克,郁金6克 黄芩5克,炒栀子15克,甘草3克 歌括 肝气不调郁火生,经来胁腹痛非轻 按语:此方补肝之血、解肝之郁、利肝之气,又退肝之火,所以奏效甚捷。 三 虚证痛经 肝脾失调,气血两虚。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而导致痛经。 主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倦怠嗜卧,两胁胀满,腹胀,泄泻,食少削瘦或见浮肿。 一般经后腹痛,痛势绵绵不休,喜按喜揉。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虚缓 辨证:肝脾不和,气血俱虚。 治法:调和肝脾,补气养血。 方药一: 柴芍六君汤(常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亏者) 柴胡6克,白芍药12克,党参10克 白术10克,茯苓12克,半夏6克 陈皮6克,甘草5克 方药二: 当归健中汤加减(常用于气短乏力、腹胀纳差者) 当归12克,酒白芍15克 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歌括 萎黄面色便溏滑,柴芍六君健中需 四 实证痛经 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相争,导致脏腑机能障碍而引起痛经。 主证:面色红润,体壮,易躁动,气粗,经前乳房胀痛,腹满胀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坚敛、苔厚,脉洪有力 方药:失笑散金铃子散加味(常用于气滞血瘀痛经者) 生蒲黄6克,五灵脂6克,当归10克 川芎6克,生白芍12克,生地12克 桃仁10克,红花10克,牡丹皮10克 青皮6克,香附6克,延胡索6克,甘草5克 歌括 气滞瘀凝腹痛生,痛而拒按实形成 通调气血并行瘀,失笑桃红四物平 丁化民老先生对经行腹痛之证的病因,一般认为除上述四证外,有的偏于厥阴气滞、脉络不和,多采用疏肝行气之法,在用药方面注意佐以血中气药,如香附、延胡索、乌药之类,不可专持辛温香燥之品。 “经将行痛者,气之滞也”,可用抑气散、四物汤加延胡索、丹皮。 抑气散系香附120克陈皮21克、茯苓45克、炙甘草3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二次,可用于气盛瘀血,变生诸证者。 痛经为妇科临床常见病,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疗效的好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看完丁化民老先生的医案,你有什么收获吗? |
|
来自: 彼案 > 《小儿.副科.虫疾.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