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糊涂”中医如何治病

 言午文摘 2019-10-25

自从学了中医以后,就总会有人问我一些很奇葩的问题,例如:俗话说的“换汤不换药”是不是就是指的你们中医啊,感觉每次喝的都是一样的药,又黑又苦?

中医是不是玄学啊,真的能把病人给治好么?

你们中医是怎么糊里糊涂的把病治好的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药是因证而选的,是根据具体病症来确定的,绝不是百病用一方。我认为真正的中医是没有所谓的秘方、万能方的,这个会在以后慢慢谈。

其次,第二个问题,中医不等于玄学,但吸收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并用之作为指导,玄学往往会“落空”,但中医是切实治病的,是用疗效说话的。

对于第三个,我想说,中医一点也不糊涂,是有医理作为支持的,这个问题也是我最想分析给大家听的。

我就从中医“八纲辨证”的角度来给大家简单解释一下中医的医理吧。

请放心呀,我不会给大家陈列枯燥难懂的文字,我会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讲述给大家。只要你有生活常识和正常的想象力,我相信你就一定能理解我讲的东西。

首先,何为“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中医来用于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从八个角度入手来分析疾病的状况,也就是所谓的“八纲”。它们分别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也叫火),它们都是成对而言的,阴阳是一对儿,表里、虚实、寒热又各自成对儿。这“八纲”你不用记住,有个印象就好,下面我会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一一解释给大家听。

大家都知道人是一个恒温动物,人的正常体温一般都在三十六度左右,适宜人生存的温度大多不会超过人的体温,当然也不能太低。所以现在,请允许把你变成一口锅。

好啦,现在我们都是一口正在院子里烧水的锅,这个锅里面的水要一直保持在三十六度左右的温度。

院子里的温度比锅里水的温度要低一点,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会随之一直下降,但是我们要让水的温度维持在三十六度左右的平衡状态,那怎么办呢?

哈哈,都说了是烧水锅嘛,锅下面当然架的有柴火,这个柴火在不断燃烧使得锅里的水不断被加热。水温受到柴火的加热而升高,但是不会一直上升,因为外界的温度低,所以水的热量会丧失到外界,如此循环往复,加热和散热保持平衡,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也因而保持大体不变。

上面讲的是人体正常的状态,也就是中医嘴里常念叨的“阴阳平衡”,火热为阳,寒水为阴,二者平衡,人的机体就能一直保持正常。这个不难理解吧,下面就要逐渐讲述不正常的情况了,也还是从这口锅来讲,让我们继续。

这口锅在烧水,水被不断加热,这就使得有一部分水会变成蒸汽而消散到空气中,久而久之水就会越来越少。

但请不要担心水会变少,因为你每天都在不断吃食物和饮水,这个就如同是在补充锅里的水一样,所以水的消耗和补充也是大致持衡的,故而还是维持着人体的正常机能。除非你哪天不吃不喝了,这个锅里的水才会被熬干!

同样道理,锅下面架的柴火也是会随着燃烧而不断减少的,火灭了水不就凉了?只有死人才是凉的,我们可不能凉凉啊!你吃的食物有一部分就发挥了“柴火”的功能,所以你的这口“生命之锅”才会一直保持温度适中,你的机体才会一直保持正常运转。

上面也都是在说人体健康时的状态,锅里的水一直保持恒温的情况,下面就要出问题了,注意啦!

锅里的水不变,锅也不变,院子也还是那个院子,但是柴火突然加的多了,火焰也随之变的更旺盛了。此时,锅里的水会怎么样?当然是温度上升呀,水变得比以前更热了,咕咕的冒着气泡,都快要沸腾了!这就是病态,中医为之起名叫“热证”。

此时,你看锅里的水是因何而热呢?是因为又添加了柴薪,这个添加柴薪后而导致的不正常和疾病就被称为“实证”。我们院子里的锅本身有自己的平衡,适宜的水,适宜的火,适宜的加热和散热,但是由于外界进入的“柴火”过多了而导致的水温升高,这就是“实”,它和一会儿我们还要讲的“虚”是相对的。

所以,这种增多了、增进了而导致的疾病就叫“实证”,加之也是“升温”了,所以就合称为“实热证”。有什么会导致我们人体的“柴火”变多呢?比如,饮食太过于辛辣肥甘、感受到夏季的暑热、误吃了大量温热的补药等等。

当然,有“实热证”就有“虚热证”,我们还是来看这口锅。此时,其他情况都不变,只有锅里的水被突然倒掉了一半,那么由于柴火的状况还是老样子,而水却少了,之前那个“三十六度”的平衡被打破了,所以锅里水的温度也会上升。这个就叫做“虚热证”,它也是温度上升了,但却是因为缺少了一部分正常的东西,减少、缺少而导致的疾病就是“虚证”。一般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纵欲无度,忧思过多等都会使我们“锅”内的水大量减少。

和上面道理一样,人体这口“大锅”,也有“寒证”之说,同样也分“虚寒”与“实寒”。

“实寒证”是锅里面的水量突然增加了,原本柴火的温度不能再使锅里水的温度保持“三十六度”那个平衡了。更严重的是锅里面加的不只是过多的水,而是冰水或者冰块。比如,冬天吹冷风受寒,经常喝冰镇啤酒饮料,常吃雪糕等就是如此。

“虚寒证”则是锅底下的柴火出了问题,我们对这口大锅来了个“釜底抽薪”,把柴火给抽走了,锅没了柴火的加热,温度也就自然凉了,也就是“寒”了。人走茶凉,生命之火灭了,人就死亡了,这个柴火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医又把这个柴火叫做“阳气”,这个阳气是人生命的支柱。一个人,年老体衰了,久病体弱了,外伤致命了等等就会使得这个柴火,也就是阳气慢慢的变少而使人逐渐走向死亡。

以上就是“八纲”中的四纲,寒热和虚实之说。

下面咱们继续说剩下四纲,表里和阴阳。

先说“表证”吧,我们仍然是请出那口用了很多遍的“锅”来!此时,院子温度突然冷下了,冷风呼呼的吹着那口锅,那么锅里面的水也会由外而内的受到影响,温度也会下降,这就叫“表寒证”,“表”说明机体的平衡是受到外界影响而被打破的,也说明疾病是相对表浅的。比如,冬天吹冷风而导致感冒就是“表寒证”,当然也属于“实寒证”,因为“锅”自身没有缺少东西嘛。夏天院子高温三十九度,水的温度也就随之而升,这便是“表热证”,又叫“实热证”。

与上述道理一致,“里证”就是机体里面直接受到影响,疾病停留在比较深的层面,用“锅”来解释就是直接往锅里面倒入了热水或者冰水,然后使得锅里面水的温度改变了,这种症状名叫做“里热证”或者“里寒证”,当然也是“实证”。这个情况的出现,可以从饮食失宜的角度来解释,吃了过多的麻辣烫到肚子里面就是“倒热水”,吃了太多的美味雪糕就是“倒冰水”。

最后是“阴、阳”两纲,中医把“表、实、热”归为“阳”这一纲中,把“里、虚、寒”归为“阴”这一纲里,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而“表里虚实寒热”只是阴阳的具体体现。

“阴阳”这一纲在中医辩证(辩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势头、原因等)中是辩证的关键所在,是分析疾病的根本,是个大问题,这就很难用几句话来说了。

“阴阳”是道,想悟明白已很难,说出来就更难了,讲明白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简单用《黄帝内经》中的句子来回答吧,大家一起参详参详,如下: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我们大家只要能理解中医嘴里的“虚热”啊,“实寒”啊等等,就已经达到我本次作文的目的了。

然后,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最前面的问题吧。

说中医糊涂,其实你错了,糊涂的不是中医,反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不了解中医。

当然啦,看完这些,能理解中医的八纲了,并不意味就能看病了,因为疾病有它的复杂性。比如,这口锅刚开始只是单纯的柴火火焰太旺了,使水温上升,但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锅内的水也大量蒸发而减少,水少了,火就显得更旺盛了,这个病症就由“实热”转向了“虚实夹杂”再到“虚热”了。

此外呢,这口“锅”也可能既受到院子降温的影响,又可能有过多的柴火,更加之锅里水也可能不多了,而且每个人“锅”的状况也各不相同,有的锅大,有的锅小,有的火弱,有的水满……具体到人体,人的每一个脏腑就又是一口锅,不同的锅又是相互影响的,脏腑间疾病也是相互作用的,不同脏腑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而相互联系,如此复杂之情况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疾病当中。

所以,这就不是简单举例子能说清楚的了,它需要一个中医大夫去望闻问切,然后具体分析疾病状况,并给予相应治疗,水少了添水,火大了灭火,锅漏了补锅,因时因地因人的开出药方来治疗疾病,使人体重新回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分享给大家听,让大家知道自己的病其实不是糊里糊涂得的,也绝不是糊里糊涂好的。

以上就是敝人对“糊涂”中医的一点浅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