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乃清礼主讲《三九全景脉法-八纲辨证之法》

 泰茗医讲堂 2020-06-03

乃清礼 医师
泰茗医民族医疗团队医师,三九全景脉法创始人。三代中医世家,幼小受家父薰陶,少年跟诊家父并得祖传脉诊心法。师从湖北荆门李定军、陕西渭南孙曼之、广东阳江叶峰等多位明师,追随台湾陈建元《药王脉学》学术思想,并拜罗浮山连百川道长(道号:罗可道人)为师。
在20多年临床实践中,将“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作为座右铭。在《难经》寸口三部九候基础上,结合“五行之中复有五行”理论,总结出一套凭脉辨证用药之法,创立“五行脉症并治”体系。以五行归类脉象和药品,使五行理论运用得以落地,有效地指导临床。
创造性发明了“脉象指感模型”,使脉象指感标准化,半数字化。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指下难明的问题。



泰茗医讲堂: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三九全景脉法-八纲辨证之法

什么是辨证?即辨别疾病性质归属的证据。寒热的辨证,即找出属于寒热的证据。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非常重要的两纲,也是中医临床最关注的症状之一。寒热往往与阴阳并论,当论及寒热时,热者为阳,寒者为阴,这是中医阴阳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观点。阴阳乃万物之纲纪,诸如表里、气血、虚实皆可以用阴阳概括,故阴阳仍泛指。寒热是阴阳的征兆。寒热,是阴阳最具典型的代表,是病症及用药阴阳最具体的、最最重要的体现。中医所谓的寒热,一是客观体温,二是主观感觉。中医所谓药性的寒热是指可以改变客观和主观体温及其体征的药品,能消除热症的称为寒药,能消除寒症的称为热药。


寒热如何得知?如何辨证?我们首先从四诊单独来辨证,然后再从医案中讲如何四诊合参。


从望诊来看,面色红亮、舌红少苔、口腔溃疡及脸上长痘者为热证;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腻者为寒。


闻,声音低沉者为寒,高亢者为热。


问得经常口腔溃疡及喉咙痛、皮肤过敏、局部热辣者为有热;问得冷食、变冷天则不适者,为有寒。


因为本文以凭脉辨证为主,故详于脉而略简于望闻问。

三九全景脉法首先侧重于力度定寒热,有力为热,无力为寒。力度分为绝对力度和相对力度。绝对力度是我从临床20年经验中,分出来的力度,分为强力、有力、少力、弱力等四个级别。其中“强力”和“有力”属于有力的脉象,代表有热气。“少力”、“弱力”属于无力的脉象。在此特别注意少力级别,此可寒可热,其辨别方法已在上文,第四案腰痛案中说明。弱力才完全属于寒。


那相对力度是什么呢?也就是从三部九侯中进行对比而来的。那如何对比呢?即,把寸关尺各自的浮中沉三候所得最大的力度来做对比。寸和关对比,关和尺对比,左手整体与右手整体脉象力度对比。这里需特别说明,不直接拿寸和尺直接对比,因为绝大多数平人寸比尺有力,且大于一倍,无法作病态寒热分析。


《伤寒论》中记载数脉21次。14次指热证,其中虚热2次,实热9次,另有3次病邪属实热而正气略有不足。有5次数脉为表寒证,宜辛温解表,用麻黄汤或桂枝汤,虽属寒邪,体温升高则出现数脉,不能因脉数而否定其寒,忌用温药。又2次数脉是指虚寒证。虚寒与实热性质相反,但均可出现数脉,必要重视。疾脉1次,阳明病篇第214条,脉滑而疾(疾,即数甚之义),用小承气汤。滑指里实,可以用大承气汤,但疾提示正气已略有不足,故改用小承气汤。


《金匮要略》中记载数脉28次。属实热的15次,虚热或微热5次,属虚寒4次,属寒实的3次,另有1次是正邪盛的危重证(为痰饮咳嗽病)。由此可见,在杂病中,出现数脉证情很复杂,大多提示热证(百分之71),寒证见数脉的也不少(百分之25),既有病证将愈的,也有病情危重的。故对数脉要慎重辨析。


一个数脉既可主热证,又可主寒证,如何区分?在什么情况下主热,在什么情况下主寒?如果不能把关这点,那数脉就没有意义,因为如此则变成模棱两可,而不可捉摸。


我们临床中是以力度来把关,有力而数,主热证,用药以寒为主。若无力而数,那是阳虚有寒而兼有热证,用药以热药为主,而兼用一点寒药。此数即为主寒证之义。但是,主寒的是少力,而非数脉。


我们说的有力而数,主热证,用药以寒为主。记住,用药以寒为主,意思是说,遇有力而数,用药以寒药占绝大多数的比例,是否用热药,实据中,还需看是否有紧脉?紧主寒,紧宜热药治之。无力而数,此为寒证为主,而兼热证,因此,用药以热药居多,而被误认为数脉主寒。


故,数脉一定是主热,力度才是主寒热的大门,有力为热,无力为寒。迟数亦主寒热,但,这是小门。

虚实辨证之法——何为虚实?经云:邪气盛为实,正气衰为虚。据此,很多玩脉者,以脉象力度定虚实,皆云: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看似真理,其实不然也。


又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然,何为补?何为泻?


补,本义指补缀破衣,引申为弥补、修补、填补、补充,由空心变实心,由无变有的过程。


泻,本义是液体很快的流出,引申为排泻、消散,这是一个由实变虚、由聚变散、由多变少的过程。


邪气盛为实,盛乃多、聚之义,邪气聚集为实。什么是邪气?邪气相对于正气而言。人体之正气为五行不偏不倚之气,五行之偏气为邪气。五行之气为:风、热、湿、燥、寒。风邪的实质是瘀堵,风盛即为瘀盛。热邪即阳盛,指温度偏高之义。湿邪,即水气的粘稠度较高。燥邪,指水液过于稀少。寒邪,指阳气不足,体温偏低。在这五行之气中,寒与热、燥与湿相济,彼此制约。唯风邪独立,无相对。寒、热、燥、湿之偏皆可引发风邪,故有“风者,百病之长”之说。


寒热是指温度高低,燥湿是指水液的多少。寒热乃相对,寒多则热少,热多则寒少。寒为阴,热为阳,此寒热阴阳的补泻与燥湿的补泻有别。温度非物质,而只是一种能量,其补泻非以物质而论,仅以温度能量的高低而论。补阳即是泻阴,补阴即是泻阳。


然,燥湿乃以物质(水汽)的稀稠而论。燥邪,乃水汽稀缺。燥邪,唯补无泻。


湿邪,乃水汽增多,过于粘稠。湿邪,唯泻无补。


风的实际是瘀堵,而瘀堵乃有形物质使然。而人体有形物质无非由水汽所化。故,风邪有泻无补。


以上所言之意在如何明虚实。从补泻之义看虚实,则虚实得明。补即填补之义,泻即消散、排泻之义。由此推理,虚则空无、缺稀之义。实则充满、填塞之义。脉力=脉质x脉率(温度)。脉的力度主要由脉质和温度决定。而从补泻之义,得知补泻乃对有形之物而言。力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虚实,只是一部分而已。即,在脉质实,而温度也高之时,则有力为实。若脉质虚(比如软脉),而温度高时,则有力亦是虚。


虚实补泻之法,虚则敛聚而实之,谓之补;实则宣散而虚之,谓之泻。然,补有温补与凉补,泻亦有温泻与寒泻。此缘于虚实各含有寒热(阴阳)。阴实(实寒)则脉实而无力,药宜温散,麻附细之类,属温泻也。阳实(实热)则脉实而有力,药宜苦寒涌泄,大黄枳实之类,属寒泻也。


虚热则脉虚而较有力,药宜凉润,石膏知母麦冬之类也,属凉补也。虚寒,脉虚而较无力,药宜温润,当归桂枝人参红枣之类,属温补也。


世人皆知阳实,而知阴实者少。故误认有力为实,而无力为虚。


又,中国每个文字,皆代表一定之义。故虚实补泻之理,宜从文字本义去找,去理解,去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中医之理真伪,以临床实践去验证。以力度定虚实者,不明补泻之义也。


泻药,即排泻、发泻之意,凡能把水汽排出体外者,皆为泻药。如麻黄、细辛、桔梗、苍术、大黄、枳实、防己、猪苓等等皆为泻药也。补,即填补、增益之义也。凡能增补汽液物质者,皆为补药。甘酸润之品皆为补药,如党参、甘草、红枣、五味子、山茱萸、桂枝、杏仁、百部、麦冬、紫苑等等皆为补药。


此为脉象虚实之义也。阳的虚实,力度。阴的虚实,散聚。

三九全景脉法以脉象力度定寒热,以脉形散聚定虚实。若以力度定虚实,也只能定阳的虚实,有力为阳盛而实,无力为阳衰而虚,无非是指阳气之盛衰而已。因阳盛即热,阳衰即寒,世俗以力度定虚实,实指寒热罢了。误把寒热统虚实,实属补泻之义未明。


纵观诸书,补泻之义,有二:一是顺其性为补,逆为泻,如李东垣《脾胃论》文中“肺,酸补辛泻”,此,肺之德在收,酸性收,乃顺应肺之德也,故为补,而辛性升发,乃逆肺之德也,故为泻;其二,补为填补、补给之义,泻为排泻、消散之义。


寒热乃用药第一要决,临床治病寒热辨证为首要;第二是虚实辨证,以明药之补泻;第三是表里辨证,以明药势走向。阴阳之所以不列入三九全景脉法的辨证要素,因为阴阳范围太大了,包括了寒热、表里、虚实,无法具体落实于脉象与药物之中。


本篇着重论虚实,三九全景脉法之虚实,以脉形而论。形散为虚,形聚为实。金类脉皆属于虚,土类及木类脉皆属于实。


脉形种种,无非是水液的固态、液态、汽态等三种物理形态的变化。木类脉固态,土类脉为液态,金类脉为汽态。


谈脉象,必须紧紧围绕药品治法,否则就会变成脱了绳的风筝,无方向感。


以下摘自《辨证脉学》:“强、弱的意义:辨别疾病虚实。这是辨别整体虚实的标准之一,三部脉内压力均较大者机体的气血充实并邪气有余,为实证;三部脉内压力较小者机体气血亏虚,为虚证。”


其强弱的意义代表了很多的的观点: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不论从单脉或复合脉论之,皆不符合临床用药补泻实质。


很多人,从症状上理解虚实。认为机能亢盛的为实证,机能萎靡不振的虚证。但临床中,常见烦躁不安、易怒的病人,药以桂枝、炙甘草、白芍等补药而效,此必脉虚。见数日不大便,而纳差、乏力等,用大黄枳实之类泻药而效,此必脉实。


虽有四诊合参之诫,虚实之证,绝大多数不逃于脉。其理尽在脉理中,诸书皆有,不用我再累赘。

表里辨证——表里,乃三九全景脉法脉象纲领“位度形势”中的位,主要用来指导用药的走向,即指导药势而用。表里乃气的出入也。升降出入乃气机运动四种形势。周学海曰:“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里气者,身气也;外气者,空气也。”此升降出入定义之最确也。


浮脉沉脉,是指脉象的脉位而言,与脉的形状、力度大小无关。浮取有脉,称为脉浮。沉取有脉,称为脉沉。


脉浮,主气机在表。脉沉,主气机在里。脉浮,药以辛主之,量宜轻。辛主宣通,气浮入表,药清轻则上浮入表。脉沉,药或苦或酸或甘,苦降酸敛甘补,药势沉降入里。量宜重,药重浊则沉降。


表里用寒热虚实以贯穿之,分别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寒、里热,里虚,里实。表里之寒热虚实用药之法,按寒热虚实用药之法治之即可。


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八纲,阴阳统六纲,即寒属阴,热属阳;虚属阴,实属阳;沉属阴,表属阳。故阴阳乃泛指而本身无具体,余六纲乃是阴阳之具体。故阴阳无单独论述。寒热乃阴阳之征兆,为阴阳第一大法。世有扶阳法,实指以热药为主。虚实乃阴阳之出入散聚,故虚实又分阴虚、阳虚,阴实、阳实,以明药的补泻。表里乃阴阳之方位,以明药势。


用药重在寒热虚实,故本医案详解于寒热虚实,而略于表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