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虚实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根本问题

 风声之家 2021-07-24

灵素之问 | 虚实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根本问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1-07-24

收录于话题

#灵素之问

129个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图片

-----



古人对于虚实概念其实没有严格理清,比较含糊,会有一些遗留问题。比如用虚去描述正常生理、正气,脏腑之气的虚实,以及病理概念的“寒虚”“热实”,直接把寒证叫做虚证,很常见。这都是概念不清导致的。正气、脏腑之气可以用强弱描述,但不适合与病理一样叫做虚实。

因此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大家也许没有注意。即脉的虚实(强弱)与病的虚实,并不是一致的。因为不一致,所以才会虚证见实脉,实证见虚脉。这对于以脉定证的脉诊,是非常不利的。其实不是脉与证的从舍,而是根本的依据,不是单凭脉诊。辨证的概念是大于脉诊的,而不是靠脉诊决定虚实。单靠脉诊一定会误诊,必须是四诊合参,先确定虚实,是综合判断。

虚实概念根本的问题是因为定义不彻底。邪气实或者正气虚,即所谓不对称的对称,特殊对称形式,是抽象的结果,还可以具体分析。虚实概念其实是对症状、诊断与治法的综合抽象概念,而不是源于阴阳概念的两两对称。必须是具体的生理、病理、诊断、病名、治法、本草等的临床知识。

具体来说,六要素寒热、表里、虚实的递归是更彻底的解释。即实证泻法,指的是排泄途径;虚证补法,指的是摄入途径。

因此,从辨寒热表里开始,就已经进入辨虚实,这时候表里之治是辨实证,对应汗吐下温清等泻法。虚证定义反而是简单的,相对于实证的要素更少,即津虚、胃虚。问题在于虚实关系,虚实夹杂的复杂性,有不同层面,需要理清并完全分类。

图片

比如,实证的中风层面兼津虚,或者邪气引起的功能问题如呕、利、纳差,这时候仍不能叫虚证,主要方向还是实证的泻法。有个中间状态,比较特殊的是少阳中风,是虚实夹杂的代表。

这也是所谓“少阳为枢”的概念转移,这种“枢”指的是中间状态,除了虚实都不是极端程度,另外寒和热都不是大寒、大热的极端。这表明寒热邪气都有两个程度,正好匹配四季的寒热温凉,但似是而非。

比如,秋宜下,指代里燥,但《伤寒论》宜下是大热在里,大热在四季却是夏,而夏的热不是里热,反而是春夏宜发汗。这就是医经理论不恰当的类比介入,构成理论破坏。

另外,虚证夹实,也存在不同侧重,必须完全分类。补虚为主,虚实同治,祛邪为主,三类。虚指正气或功能的不足,同时会因为功能不足产生代谢废物即邪气,这时候虚实二者的权衡,决定了治疗方法不同的三个方向。

比如出现代谢中毒,这是等于实证,这时候就会有证实脉虚的死证。因此脉的虚实,并不能完全分类代表病证的虚实,脉诊神话就此破灭。因此脉的虚实其实不是证的虚实,证的虚实是综合判断结果。

虚实是针对疾病状态;而脉的强弱未必是疾病状态;疾病状态的虚实是不对称的特殊对称概念,邪气与正气强弱的主次;实证邪气可导致功能的减弱,但并非虚证;虚证是正气、功能的减弱为主,可导致代谢废物排出不畅而生邪气;虚实夹杂是复杂情况,需要完全分类;总体上,脉的强弱(虚实),不完全对应病证的虚实;所以才会有证实脉虚,证虚脉实。

脉诊强调有无胃气。胃气强弱与病证虚实,有差异。脉的“虚实”,更应该叫胃气强弱,因此不直接反应病证虚实,但可以参考。内外治法的两种虚实概念,对应的两种补泻概念方法。

图片

所谓虚不受补,更可能是邪实而正虚,所急已不是虚,而是代谢中毒的邪气废物急需排泄。以脉定虚实补泻,其实是外治法,内、外治法的补泻是两个概念,无法统一。

外治法最初的大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人迎寸口脉法,似乎就缺少了不盛不虚,以及皆盛皆虚的分类,这是愿望导致的。

脉法里面分左右,心肝肾、肺脾命之类,都这样。再比如,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也是愿望。内外治法的差异,可能是封闭系统与半开放系统的差异,封闭系统适用守恒,开放系统不守恒。

所以两个补泻有明显差异。比如,“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至少说明外治法的“补法”是有限的,内外治法的虚实概念,是不一致的。

内外治法大一统的理论,只是世俗需求的马后炮。也就是中医的根本问题,其实是针对代谢的出入交换,另外的名词,换来换去,叫做并精出入、所以任物,或者魄,或者汗吐下之类。这是技术得以实现的根本机制,而不是哲学或者阴阳五行。

其虚实概念的相似,但不是等同。针刺的泻法,更多是在表位,即类似汗法,所谓夺血无汗,夺汗无血。当然还有刺激与应激的中枢调节,与内治法有别。

问题主要在于,中医理论一贯把出入交换的充分条件,转换为“一气周流”的必要条件,也就是理论一直在强调“我们针对活体”这种不充分的条件。把“所以任物”,以及代谢出入问题,转移为内部循环问题,于是就有了“穴位归经”,将神气出入(刺激与应激)转换为流注概念,或者如脏腑之间的“生克”。这种理论,是对内部循环与内外交换关系的蒙混。内治法与外治法的理论,都在这里栽跟头。

图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千金》养性里面其实都说的是养阳。这是理论分类存在的问题,医经的理论其实问题很多。尤其是涉及到临床实用时,含糊的东西很多。所以存在大量的断章取义,以及类比形式的歪曲。世俗的需求,导致起源的归一,起源并不是因果,而是需求与马后炮。

这种需求马后炮,充分体现在把方法当成“真理”“客观结构”,比如寒热两分,寒热夹杂递归成为三类模型的稳定分形结构,其实不是结构,而是系统要素的归纳与分形,结果被医经把功能分形对应成结构。代表是所谓“关合枢”的理论,又被讹为“开阖枢”。

津液并不能分“阴阳”或者“寒热”,因为寒热是系统表现,不是“某一种”津液导致的,再如水血(或营卫)都是体温实现的要素,而不是对应寒热或表里,这些都是古人的理论经常出现的误区。

比如,卫先通则热、痹痛,营先通则寒,就把营卫对应寒热;结果又被改先为“前”,再强解为“剪断”,更加莫名其妙。营卫对气血的两分,明确是适用于经脉理论,而不适用于内治法。泛用后变成对应阴阳、表里、寒热、寸尺脉,并用于描述虚实,最后只能混乱且失败。问题就出在,抽象归纳与具体对应的滥用。

正因为定义不清,加上误读误会,《伤寒论》才会有营卫的增改,阴阳的增改,三阴三阳的改构。

寒热是具体可测量的。表里和虚实都是进一步的归纳与抽象,因此不是“平级”的,更不是阴阳“两两对称”的概念,也无法对应到结构的具体,这是理论的根本问题,即所有六要素的关键概念,都与阴阳五行无关,而是基于生理病理,从代谢机制,到病理症状,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递归,而不是“平级”可以随意组合的“阴阳”概念,阴阳理论无法描述递归,是两个不同的分形方法,不兼容。

寒虚热实概念,是阴阳概念加入造成的。比如,把祛寒叫做“补阳”,仿佛寒证全都是虚证没有实证。所以热邪是实证,寒邪是虚证?这种奇怪的结果,是阴阳理论的加入,直接导致补泻与虚实概念的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两两对称”“寒虚热实”都是因为阴阳引发混乱。直接就造成了《伤寒论》多重对称,变成三阴三阳“两两对称”。最典型的失误,发表与温里,桂枝与四逆,太阳与太阴、表寒与里寒的表里关系,就被误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还有表寒与里热,先解表后攻下的表里关系呢?两两对称如何解释?至于递归而有表里同治的细分,就更谈不上。如此简单的问题,到现在还不能澄清,种种错乱,都是阴阳理论的反面教材。

图片

当定义邪气盛则实之后,出现了寒邪是“阳虚”,所以,阳虚包含寒邪实证,同时又可以是温煦不足的虚证。到底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就变成自反无法定义。就成了寒虚、热实。而不是邪气盛、正气虚。为啥寒邪会被称为“阳虚”,是因为邪气可导致功能减退,与正气不足导致的功能减退,正是虚实概念的分野。而阴阳理论,恰好对此无法明确。

特殊的对称概念其实很多,都不应阴阳。比如虚实,一个阴一个阳?毫无意义。虚实真正的意义不在阴阳,而在于补泻操作。再如表里,也被叫做阴阳,如果虚实和表里,都被对应阴阳,那么其阴阳分别有啥共性?

没有任何共性。表里两分,在原始经脉理论是肢体巡行部位的差异,最后又变成脏腑的性质差异。内治法的表里是代谢排泄途径,与经脉、脏腑的表里,没有任何共性。都叫做阴阳,有何意义?这都是拉郎配。

其他特殊对称如缓急、先后、奇偶,套上阴阳,更加无意义。万物纲纪,本来是四季四时大顺的生机为纲领本质是寒热与循环为核心的问题,而不是任何对称都套阴阳,这本来是个误会。

因此,察色按脉,先别虚实,而不是含糊其辞的“阴阳”。诊断疾病的虚实,并不是完全凭脉,这一点与外治法补泻有巨大区别。比如,“扁鹊虽言若是(寒热对治),然必审诊,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

深层的问题是“递归”。即虚实概念大于表里寒热,换言之,表里寒热属于实证祛邪、排泄途径、汗吐下温清,虚证属于摄入不足而需要补益,所以大概率用到食治法即平性补虚药。这就是“本草石寒温”的水火之剂经方,与补虚法在扁仓时代的脱节,持续到仲景开创的新“经方”时代而结束。

而张仲景的理论,一直被曲解和误会。原因就在与内治法体系中虚实关系,虚实定义,祛邪与补虚两个体系是如何融合的,而不是外治法与内治法的统一愿望如何在阴阳五行体系内实现。

虚实概念,是中医理论史的核心问题,其它问题都是次要的。


图片

想了解更多灵素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