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林记忆之三学街

 长安坊间 2019-10-25

编者按

碑林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色古香的街巷纵横交错,为了让大家更好了解碑林古街巷的历史文化典故,我们将不定期推出碑林记忆之老街巷系列,欢迎大家关注支持。

三学街街区,南端与中国最为完整的西安城墙紧邻,西边与号称大南门的永宁门相望,四下马陵、柏树林,文昌门、顺城巷,安居巷及书院门西口南大街,东木头市等数条大小街道,围出一个四四方方规整面环以的街坊。

三学街街区,历史上形成了“一庙三学”,即 “官学与文庙同地”的格局。“三学”一名西安府学,一名咸宁县学,加上长安县学,一下成了老西安官学教育集中之高地,而遐尔闻名。“一庙”为文庙,也叫孔庙。现今成了碑林博物馆所在地。

《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西安府学在省南门之东,设教授一员,训导一员。西安居省会,故三学而庙(孔庙)一。咸宁邑治在东,故学亦在东; 长安邑治在西,故学亦在西; 府学居中,名曰三学。”

西安府学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城务本坊(今文昌门外仁义村一带)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长安宫城和外郭城,以皇城为主缩建长安城,名为“新城”, 太学从移务本坊移于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太学后来移迁三学街街区,成为京兆文庙。即今日之碑林博物馆。

值得一说的是太学,属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就诞生于长安。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而董子祠就在三学街紧邻之下马陵。而建孔庙也最早始于西汉长安城,从汉平帝始,并开创了太学立庙,祭祀孔圣的先河。

太学立庙,其实早在周代就初步形成。《礼记·文王世子》中有:“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师先圣。”既作为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又是学校的一项制度。所祭奠者,在周代为周公,汉代以后加入孔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多建孔庙(也称文庙、夫子庙)。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九洲。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知永兴军事范雍奏准,在京兆文庙创办了京兆府学。元丰三年(公元1080)将京兆府学迁至“府城之坤维”。崇宁二年(公元1103)又迁至“府城之东南隅”,即今府学巷处。其后,金京兆府学、元奉元路学、明清西安府学,皆沿设于此。

几棵千年唐槐,虬枝婆娑,苍翠蓊茂,郁郁葱葱,簇拥在孔庙碑林与府学巷之间,给你一种古风悠悠的爽气。

人们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考试的月份称“槐黄”。 《三辅黄图》载:汉朝在京城长安的太学附近街上种有一排排槐树。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载:“槐花黄,举子忙。”太学、文庙旁种槐树,意应在此。

古人认为槐树进禄,而且古汉语中槐与官相连。槐树亦被称为“国槐”。有传说国槐为唐高祖李渊在长安所封,并得名。因而,每当笔者伫立在这几棵唐槐之下,就深感这三学街中“一庙三学”内涵深厚。

碑林博物馆邻三学街的这面墙上,一棵高大粗壮千年唐槐,一斜枝骑墙而过,形成一景,甚为奇异。槐荫下半遮半掩一面巨型砖壁。壁长三丈,高丈余,青砖到顶,墙壁高阔,墙头雕有花朵和云纹,给人古朴整饬的美感。壁正中镶嵌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 笔力雄浑,结体宽博而大气磅礴,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

刘晖 (公元1851—公元1926) 字元宾 , 号春谷, 陕西长安人。当年就住在白鹭湾。清末举人,曾任四川永宁县知事,辛亥革命后任长安商务会长,曾主讲于“少墟书院”。书法诸体皆能,尤长篆书和行书。精于篆刻。著述有《秦汉瓦当考》《景教入中国考》《石鼓赋》等。碑林博物馆出版有《刘晖书画选》。西安城西门“安定门”三个字,就是刘春谷题写的,可见其在陕西画坛影响的无比巨大。

而“孔庙” 两字能保存至今,其中有一段逸闻趣事。说“横扫一切”“破四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临之际,碑林博物馆这面南墙上“孔庙” 二字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眼看将逃不脱被捣毁之命运。可聪明的碑林人,用泥灰把砖墙壁糊住粉成白墙,再用红油漆刷了一条毛主席语录。借助毛老人家的语录,神奇保护这面“孔庙” 二字的墙壁。曾任碑林博物馆馆长、书法家的高峡先生说:“记得1966年文化革命初起时,闯进来了一批可能是革命串联来西安,河南洛阳的红卫兵,声称他们在河南砸了孔庙,要砸碑林的孔庙。那时正好碑林临时组织了红卫兵,做了十多个袖章,让职工戴上阻拦,说封资修的东西我们已经清理过了,这里是碑林,不是孔庙,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河南洛阳红卫兵怀疑地质问我们碑林的红卫兵为啥年龄大?也被搪塞过去。终于这一批年轻的红卫兵才退走。而给南墙上“孔庙” 二字糊泥,写上毛主席语录。就是要把孔庙两字盖住,否则就不好说啦!”这让我对碑林人的智慧,不得不佩服至极。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废科举,改学制,西安府学停办。府学内建筑,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历史变迁,已损毁散落,难得一见完整的砖瓦和木石雕刻啦!。好在有乾隆年间《西安府志》记载,才能让后人大概了解府学内建筑分布。“大门前有坊,内有泮池,仪门内当甬道为魁星楼,中为明伦堂,两旁四斋,曰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堂后为尊经阁,阁后神器库。”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走近今日府学巷,已难觅旧时光景,唯见小巷一分为二,形“丫”字型,三岔口处的三学街社区委员会即为魁星楼旧址,其北今已改造成碑林博物馆展室。

长安县学

县学,为县级学府。始于宋金,建筑规模、师资配置,以及地位自然和省一级的府学,不可同日而语。

府学巷西即为长安学巷。长安县学原在西安府城西门外西关正街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于府城内西大街县治西,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马文升再徙于府城门东府学西侧。后经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和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多次增修。其主要建筑原有春风化雨坊、射圃、魁星楼、泮池等。现仅存数棵孤孤单单,树干老空仍郁郁葱葱的古槐树和空寂的大门、二道门。

长安县学的建筑单单从这两处门址来看,比关中书院要简陋朴素得多,这也是县级学府同省级学府的差别吧。也只有大门檐下的简单木雕能显示出此处曾经的风光一时。

明清时咸宁、长安二县依钟楼东西分治,而把长安县学建在咸宁县的地界上,可能是为了扎堆集中,形成一个中心,以方便统一管理。抑或是促进教学,造成一种对比竞争氛围。

其实,这里面决定因素是尊奉“官学与文庙同地” 的教育传统,以及学子们接受教育首先要尊孔敬圣的礼义制度。因了孔庙在儒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孔子地位以达“大成至圣先师”。这才有,无论你历史如何演变,最终必然形成 “官学与文庙同地”格局。

咸宁县学

过碑林朝东,就是咸宁学巷。咸宁县学创自明初,设于咸宁县治西(今西安市东县门街西段),历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葺修。原有建筑有儒学大门、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敬一亭及东西生员斋房等,现尚存 魁星楼和奎星阁。

魁星楼位于西安南门城楼东,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一年一度的乡试公榜,咸宁县被剃了光头,竟无一人上榜,使得本地的父母官颜面尽失,深感愧疚。为了咸宁县文脉兴旺,只有以求文曲星护佑,并在县学对面城墙上建造了这座供奉魁星神像的魁星楼,希望咸宁县秀才们能文光射斗牛。该楼台基为正方形,边长9.4米,楼两层,通高为14.65米,均设有回廊。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后来遭兵火所毁。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在大规模维修城墙时,曾予以恢复,后来民国末年又遭圯毁,1986年在原址复建。楼阁为塔式四角双滴檐,画栋雕梁,华贵中孕典雅之风韵,壮观中显俊朗之精致,绍凡脱俗,独有一份文气向四方弥漫。

现存的奎星阁,已被层层民居包围,所留空间不足盈尺。阁高两层,二层北有龛,内供泥塑魁星一尊,单腿高抬,雌牙裂嘴,面目狰狞,煞是威猛。可惜第一层已淹没在民居房屋之中,想靠近十分困难。只有期待三学街区开发建设折掉这些有碍观瞻的现代建筑垃圾后了。

咸宁学巷在清代建有“崇圣祠”和“文昌宫”, 民国时先后倾圮。残迹修补后为“健本小学”所用。清末,同盟会员焦子静等人西大街富平会馆创办“健本学堂”。 作为同盟会秘密机关。健本学堂为反清革命培养了不少人才,胡景翼就是其中之一。 辛亥年后,改为健本小学。1948年移至咸宁学巷。五十年代,改名三学街小学。今碑林区少年宫是也。

此外,街区内还包含了关中书院、卧龙寺、宝庆寺等知名文物保护单位,再有柏树林、大吉昌、安居巷、书院门文化一条街等老街巷。以及文昌门外文艺路上汇聚的多家文艺单位,陕歌、京剧院、戏曲研究院、省人艺、省杂技团、西安市群艺馆等。朝外延伸还有下马陵的汉董仲舒墓、董子祠,东木头市清代左宗棠的左公祠。显示这街区文脉深厚,历史悠久,西安非同一般的文化气质和那独一份雍荣尔雅。

朱文杰:1948年生于西安,现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来源:碑林区文化体育局)

END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