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227)登鹳雀楼

 ND华 2019-10-25

227、登鹳雀楼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唐诗《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医者意也,一个传统中医要有善于意想法象的思维,从一首诗中,可以见道,可以通医理。

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想要望得远,就要站得高,站在道的高度上,往往能以简执繁,直取事物本质。

有个中医爱好者,他给任之堂印了很多经书,他老爹得了老慢支,痰喘久不愈,用了止咳平喘,还有降痰顺气的三子养亲汤之类效方,依然不能减轻。

老师说,这还是一个上面心阳不能暖肺的天空,下面黄河入海口排浊不利,给心肺增加了负担,所以就用强心通肠的桂枝、丹参、菖蒲配肠六味(火麻仁、苦参、艾叶、鸡屎藤、红藤、猪甲),一喝咳就好了。

我们站在人体生理的角度来看,就不会囿于疾病的爪牙而疲于应付,见咳见痰还不见道,见气见血仍不究竟,见升见降,见到阳化寒饮,肠排瘀浊,便接近人体之道了。

这《黄帝内经》上提到,心脏是阳中之太阳,就像“白日依山尽”一样,只要太阳出来,满天红光,肺气清暖,到处暖洋洋,上面胸廓寒饮痰喘自化。所以治肺不治肺,治在心。

为何治疗老慢支老师常会用上丹参、菖蒲或桂枝当归呢?很多学生都不理解,这又不是止咳平喘,又不是宣肺气的药。

老师就说了两句话,久病夹瘀,怪病多痰。

这样大家听了豁然开朗,非常受用。原来丹参活血化瘀,菖蒲开窍化痰,痰瘀两手都抓到了,所以非独老慢支会用到此二药,甚至很多久病怪病,此二药都可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而《灵枢经》上说,人体所有的浊气,都在肠胃里排。整条胃肠道是浊气最多的地方,是病浊的大本营。中医治病,就像将帅用兵一样,要有擒贼擒王,射人射马的独到眼光。

老师说,但凡是浊气弥漫,其脉粗拙,必先通其小肠,咬定肠道,切莫放松。

这肠道就像“黄河入海流”之处,如果这个入口都堵塞,或者江河海水不下顺,反而倒灌,那所有经脉浊气都排不下去。往上一反弹,弹到胃就胀,弹到肺就咳,弹到咽就哑,弹到肋就胀满。

所以治浊气,必寻到黄河入海口去治理,方能得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