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冬:文学比的是灵魂

 圆角望 2019-10-25

以历史为参照,任何地域,任何时代,最最优美的文学,那些深深打动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情感的文学,那些思想和爱情能够放到很远的文学(特指诗歌和小说),很多都是在它的作者死去多年才渐渐放出光彩,如同灵火,出自骨髓。文学是寂寞。写作是屈辱。

千万千万莫要为了一个奖金去写作。千万千万莫要因为一个奖项去阅读判断。未来的文学,它甚至也不再为了任何别人,它只为你。文学,它首先就是安慰自己。

你要坚定你的理想,成为真正的作家,成为被读者尊敬的作家吗?我跟你讲,你要学会拒绝包装,拒绝无聊奖项(但不要拒绝钱),拒绝讨论会,拒绝评论家的赞誉,拒绝花哨的图书封面,拒绝名流推介,拒绝文人扎堆议论同行的隐私,拒绝坐主席台和主桌。你起步了。飞吧。

中国文学的今天,已经到了生死抉择时刻。那么多的所谓作家享有处级局级部级的头衔待遇,那么多作家为职称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而争抢而苦恼而兴奋,那么多作家热衷于作“应制”文,那么多作家为一个文学奖项而私下活动,那么多作家不劳而获却唯独不为自己的写作负责。我的责任就是折磨这样的文学。

对任何奖项,一个刊物保持着距离,就是好刊物;一个作家保持着距离,就会是一个好作家;一家出版社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就会持久。文学奖项本身,有点意思,但终究毫无意义。

关于文学,未来一个时期,不为广泛阅读而公开发表的职业写作,会有好作品。不为市场写作,会有好作品。不为烂奖写作,会是好作品。不在庸俗的文学小圈子里混,会是好作家。不用书号出书,会是好书。不用刊号的刊物,会是好刊物。崇高的文学,要知道远离什么。

欣赏可不同,观点可不同,文学工作者都是有知识文化的人物,切忌把自己内心的小意思强加于他人。汉学家顾彬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和大体判断,和我做文学编辑工作多年的感受,完全一致。顾彬不仅欣赏水准高,他对中国的作家作品,了解也很深入。他非常“贼”,也非常直率。

宁可相信书评人,也不要相信文学评论家或研究者。所谓的评论家或研究者,他们故作高深玄妙。学术学术,就是学问的魔术,不好好说话,是其特色。凡张口闭口“当下当下”的,你就知道这位正是“裤裆之下”的批评家。

中国文学“裆下”的市场状态,主要是翻译文学、供养知名作家和文学票友三分天下。“文学票友”在文化公司的扶持推广下,成长为“著名写手”,有着更多的年轻读者,也颇受媒体青睐。也有职业作家是从“票友”下海转成的。可这样的作家,能出好作品的人不多。

中国文学的现状:专业作家,业余水平;业余作家,专业样子。

一个过于宣传自己的作家,一个过于在乎自己的文学形象和影响的作家,是幼稚的,业余的,不可持续的,白费劲的,无聊的。不如到小酒馆里听听周围的人生。不如与几位穷愁潦倒的画家音乐家诗人一醉方休。不如到阿富汗的古代佛教遗存附近转悠转悠。在一个黎明,天边黄绿,如同鸡屎,你写下了第一个好句子。

须知,一个作家,他绞尽脑汁地、挖空心思地把自己变成专业作家,特别是在他中年以后还以写作为“专业”的“唯一乐趣”,这是耻辱。

我推崇为肉体的基本生存的写作,为自己得到安慰的写作,为喜悦的写作,为愤怒的写作。我厌恶自得其乐的所谓写作,莫名其妙的为所谓艺术的写作,为势力驱使的写作,为炫耀智慧的写作,以及为写作的写作。

任何一位写作者,他都到了抉择的最后时刻:自己怎样生活?如何认识时代?什么叫恶心?拒绝什么?怀抱什么?人要尊严。事要庄严。

还是多到哲学文学先贤们的坟前坐坐站站吧,千万不要跟着那些活人乱跑,不管他是谁。

一个有出息有希望的作家,应该从事写作之外的工作。也就是说,除去写作,还应该干点别的。老托尔斯泰那么有条件,也在庄园里搞社会实验。赫拉巴尔家境那么优越,他却远离家庭到布拉格底层打工。什么也不说了,就一条:工作,劳动。要么,四处流浪。

有一类作家,有男有女,他们的写作就是煮鸡汤,据说能够滋补心灵。不好意思,我就是非常非常想知道,这些鸡汤作家,他们的性生活是怎么过的。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长短。作家的写作能力、才华,更不在长短。对这个道理,今天倡导长篇要长的某作家,也有深入认识。所以,他的倡导即如废话。中国作家写长,几乎不是问题;能否驾驭长的篇幅,并且写好,才是问题的关键。

上帝说:你若不像个小孩子,是不可进入天国的。文学,是“小孩子”的事业,太过聪明的人,功利心重的人,好热闹的人,斤斤计较的人,趁早转行。无论做什么,特别是写作,都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

作家和作家的作品,最终比的就是那么一点,不多也不少,就那么一点点,即:真实,勇气,诗意,高贵。

作家拒绝生活,却要去“蹲点生活”“体验生活”。

新时期文学市场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伤痕、寻根、先锋、魔幻、家族、官场、美女、身体、青春(网络)、行走、历史新编、悬疑。或有疏漏。自“寻根”起,夹缝中的文学创作,实际已经渐渐偏离了正轨。真实、诚恳、个性、优美、悲壮、幽默、诗意的文学作品,何日归来?

作家是魔鬼,他的作品要成为天使,可怜的,美丽的,柔软的,最终一切都要转化为自信的坚定和力量。每一个作品,都有责任,而非生活的复制。

当今文学的最大问题:没有语言,没有思想;粗制滥造,回避真实;既不现实,也不历史;既无自己,也无他人;写作盲目,丧失理由;活动热闹,佳作难寻;丢弃本土,梦出国门……真正是惨淡经营,全无责任。作为一名文学老编辑,我呼唤回到语言,回到真实,回到自己,回到传统。一言以蔽之,让文学回到文学。

中国文学愁的不是写作资源,更不是环境体制,愁的是作家的工作态度。中国文学愁的不是没有好作家,愁的是没有良好的文学教育,愁的是极度缺乏好编辑、好出版人,愁的是没有好的文学鉴赏、评判和研究。中国文学愁的不是没有好作品,愁的是我们缺失了文学的眼睛。

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好,但要评判一部作品是否真好,还要在阅读之后,在于读后的记忆。读后几天,那作品还不离开你,就是好作品。读后多少年还不忘记的作品,就是优秀作品。多少年后,那作品对你还有轻轻的影响,你还想与它重逢,这样的作品不多。

文学比的是灵魂。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灵魂?从作品里,从作家的姿态里,你看到的他头脑中最最柔软,又非常苦涩沉重的那一部分,就是文学的灵魂。

这是一个能够辨别谎言,但是还不能辨别玩笑的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