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党性的表现;而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所谓妥协、让步、退却等等,都是联系于全局的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的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的发展,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不是策略和手段,而成了目的。这当然是不许可的。所谓大智若愚,并不是愚,恰恰是真正的清醒,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如果大事糊涂,那就不可救药了。 战略思维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正确处理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包括空间上各种要素、时间上各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把握重点。每一局部在全局中都有其特定的地位和作用,但这些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一般性的,有的是比较重要的,有的是最重要的,有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此,在总揽全局的时候,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而必须把握重点。中国古代的荀子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全局,丢掉了重点就丢掉了全局,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毛泽东说:“任何 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力的中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所谓重点,所谓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大致有三类:其一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它决定战略主攻方向,对全局的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提纲挈领,有力推动全局的发展,事半而功倍;不去抓主要矛盾,平均使用力量,就会事倍而功半;如果抓错了主要矛盾,就会劳而无功,导致全局的失败。在我国,在今天,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这是“兴国之要”。同样,在企业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科研院所必须坚持以出科研成果为中心,如此等等。其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主要矛盾规定了工作的战略主攻方向,但主要矛盾不是唯一矛盾;围绕主要矛盾还有一系列重大矛盾,它规定了工作的战略布局,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全局的发展。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城乡、区域之间的关系,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矛盾或重大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全局具有重大影响,是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就是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的理论。其三是关键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有些局部比较薄弱,有的局部最薄弱,这些薄弱环节中的某些重要环节便成为制约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善于抓住并着力解决这些关键环节,是加快推动全局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木桶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问题成堆成山,邓小平紧紧抓住思想路线拨乱反正这个关键环节,便势如破竹地推进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中国的现代化包括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邓小平说,关键是科技现代化。上海的发展抓了浦东就是抓住了关键,天津的发展抓住了滨海新区就是抓住了关键。“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了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环节。” 二是统筹兼顾。强调重点不是否定一般,而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一般。这就要求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各个方面。这是我们党历来的方针,也是一项重要领导艺术。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说,对于实践客体,即我们工作对象的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可挂一漏万、顾此失彼。毛泽东把这个方法叫做“弹钢琴”,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 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到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其二是说,对于实践主体,即人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