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2018)要点

 我爱杂货铺子 2019-10-25

《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2019)要点

 

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病CVD)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2016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434.4万例,其中脑卒中死亡209.8万例,位列死因谱的第1位,冠心病死亡173.6万例;心血管病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同时,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超过2.9亿例。此外,冠心病、脑卒中等重大心血管病也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

加强心血管病防控刻不容缓。     

人口增长、老龄化、城镇化等是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决定因素。同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患病率上升,超重和肥胖增多,不合理膳食、吸烟、缺乏身体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持续流行,致使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和管理形势更加严峻。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一、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

要点

1. 心血管病总体风险可分为短期风险(10年风险)和长期风险(1530年或终生风险)。

2. 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并进行风险分层,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的基础。

3. 本指南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适用对象,为20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病的个体。

二、总体风险评估流程

要点

总体风险评估流程:  

20岁及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个体,首先进行心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将评估对象分为10年风险低危、中危、高危个体;对于10年风险中、低危且年龄为2059岁的个体,进行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采集的指标

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需纳入: 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城市或农村),地域(北方或南方,以长江为界),腰围,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当前血压水平,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患有糖尿病,现在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

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中没有纳入体重指数(BMI),是因为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发生的预测效果更好,并不否认BMI在国家主要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表明,即使合并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大部分60岁以下成年人短期(10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

本指南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采用我国最新的China-PAR模型。

(二)风险评估

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分为心血管病10年风险 和终生风险评估两个部分。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对20岁及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个体,进行心血管病10年风险评估,并进行10年风险分层。如果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视为心血管病高危,10年风险为5.0%9.9%视为中危,<5.0%为低危。

其次,对于年龄2059岁且10年风险中、低危的个体,还应进行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终生风险<32.8%,视为终生风险低危;终生风险≥32.8%,视为终生风险高危。对于终生风险高危个体,还需加强警惕,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以早期预防心血管病。

三、10年风险评估

推荐

1. 对于10年风险达到高危或单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达到治疗起始水平的个体,推荐进行经常性10年风险评估,每年评估1次,并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类推荐,C级证据)。

2. 对于35岁及以上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等),推荐每12年进行110男风险评估(类推荐,C级证据)。

3. 对于35岁及以上不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应当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应每23年进行110年风险评估(a类推荐,C级证据)。

4. 对于2034岁个体,应关注自身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应考虑每35年进行110年风险评估(a类推荐,C级证据)。

四、终生风险评估

推荐

年龄2059岁且10年风险处于中、低危的成年人,可以考虑每35年进行1次终生风险评估(b类推荐,C级证据)。

在心血管疾病短期风险评估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本指南中心血管病的终生风险是指个体在一生中(至85岁)发生心血管病的累积风险。

五、风险等级划分

要点

1. 心血管病10年风险分层:  应用Cn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为高危,10年风险在5.0%9.9%为中危,10年风险<5%为低危。

2. 心血管病终生风险分层:   应用Cn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病终生风险≥32.8%为高危,<32.8%为低危。

(一)心血管病10年风险分层

通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继而进行心血管病风险分层,是确定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策略的前提。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高血压防治指南通常推荐根据个体的心血管病总体风险的分层来决定治疗的起始值和目标水平。我国的《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201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以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的5%10%作为划分心血管风险低、中、高危的切点值。

个体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风险分层的切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评估模型中也不相同。在China-PAR模型10年风险评估中,结合我国既往心血管病领域相关指南中关于风险分层的划分,以及风险预测的实用性和简便性,建议采用5.0%10.0%作为切点:如果10年心血管病发病风险≥10.0%,可视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发病风险为5.0%9.9%可视为中危个体;小于5.0%为低危个体。

(二)心血管病终生风险分层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将缺血性心血管病终生风险评估纳入心血管病总体风险评估流程,但也没有明确终生风险高危阈值。尽管如此,终生风险评估对于患者或者有危险因素的中、青年进行健康宣教、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风险评估工具

要点

通过网站(http://www.)或“心脑血管风险”手机App评估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China-PAR研究利用10年风险评估模型和终生风险评估模型,充分考虑实用性和可及性,分别开发了网站评估工具(http//www.)和心脑血管风险手机App评估工具。使用者通过输入个体的健康资料,方便、快捷地计算出个体的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并获悉个体所处的风险分层情况。根据风险分层,个体将获得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治疗建议。具体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见附录1实用工具使用方法介绍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

一、生活方式干预

(一)膳食营养

推荐

1. 推荐健康膳食作为心血管病预防的基本措施(类推荐,B级证据)。

2. 对于无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成年人,可以采用膳食营养建议(表2),保持平衡的膳食营养结构(类推荐,B级证据)。

平衡膳食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营养需要而且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1. 食物多样和能量平衡:  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 模式的基本原则。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同时注意每餐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通过饮食和运动保持能量平衡。具体身体活动方面的建议参见(三)增加身体活动章节。

2. 限制钠盐摄入: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烹饪时少放盐,控制烹调时和餐桌上的用盐量,逐渐降到世界卫生组织(钠盐5g/d)或中国营养学会(钠盐6g/d)的推荐量。 另外,我国成年人膳食钾摄入不足、钠钾比偏高。可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以增加钾的摄入量,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菌类、山药、马铃薯等。建议还可以选择 低钠盐,以达到限盐补钾的双重作用。

3. 蔬菜水果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保证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4. :  建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适量食用鱼肉。《中国居民 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周吃鱼280525g

5. 豆类和豆制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经常食用豆制品,成人每天摄入大豆25g(相当于豆腐150g,或豆腐干4550g)。

6. 脂肪和脂肪酸:  1)饱和脂肪酸:猪牛羊肉(红肉)相对于禽类和鱼肉(白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红肉每天摄入应少于75g。(2)不饱和脂肪酸:目前,推荐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菜籽油、鱼等,尤其是具 有心血管病高风险的个体需注意合理增加摄入量。

7. 膳食胆固醇  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为预防心血管病,对一般人群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不宜过多,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300mg

8. 膳食营养建议:  合理的膳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应注意日常饮食中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等,适量吃动物性食物, 控制盐、油、糖的摄入量。建议无心血管病及其他慢性病的成年人参考膳食营养建议(表2)。

(二)控制体重

推荐

推荐体重正常者应该保持在正常范围(BMI:18.524kg/m2)。超重和肥胖者应该尽量减小体重、争取达到正常范围,并减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综合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类推荐,A级证据)。

超重与肥胖,包括以腹部脂肪堆积为特征的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1. 超重与肥胖的界定:  BMI=体重(kg÷身高2m2),通常反映全身肥胖程度。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的我国成人BMI的切点为:18.5kg/m2≤BMI<24.0kg/m2为正常体重范围,24.0kg/m2≤BMI< 28.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体脂储藏在腹部(腹内脂肪)比皮下脂肪带来更高的心血管病风险,测量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简便方法。我国成人腰围的分类:正常范围男性<85cm,女性<80cm。当腰围85cm≤男性<90cm80cm≤女性<85cm定义为中心性肥胖前期。当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定义为中心性肥胖。

2. 减重目标和推荐方法:  对于超重肥胖个体,应考虑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一般干预原则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控制、增加运动,健康教育及心理治疗。对于采取上述原则干预6个月无效的肥胖者, 可以考虑给予药物辅助治疗。对于BMI≥35.0kg/m2、 存在危险因素或严重并发症个体,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增加身体活动

1. 增加身体活动的获益:   增加身体活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明显的健康获益,如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降低血压等。

2. 增加身体活动的目标和方法:   推荐成年人每天进行至少30min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进行5d(达到至少150min/周);或每天进行15min,每周5d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达到至少75min/周);或两者的组合,每阶段的运动至少持续 10min65岁及以上老年人,如因健康状况不能达到所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应尽可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身体活动,仍能带来健康获益。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方式,除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外还应注意平衡性训练,预防跌倒的发生。另外,对于慢性病患者或残疾人,应在医护人员或运动专家指导下,根据身体状况坚持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久坐不动。

(四)控制吸烟

控烟是人群慢性病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首先,应从预防青少年吸烟做起,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使其深刻认识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其次,发挥医疗服务机构的主导作用,督导吸烟者戒烟,提高其戒烟意愿,强化戒烟信心和决心,掌握戒烟方法,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和随访。

(五)限制饮酒

推荐

为维护和促进人的整体即可水平,对于饮酒者应严格限制酒精摄入量在每周≤100g;或酒精摄入量成年男性<25g/d,成年女性<15g/d、肝肾功能不良、还需要、心房颤动、怀孕或青少年个体不应饮酒(类推荐,A级证据)。

(六)多种生活方式综合干预

推荐

推荐联合采取多多种生活方式、行为干预措施,预防心血管病(类推荐,B级证据)。

不良生活方式往往不是独立存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应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

二、血压的监测和管理

推荐

1. 高血压定义:  未使用任何降压药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mmHg

2. 降压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140/90 mmHg(类推荐,A级证据);能耐受及高危个体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类推荐,A级证据);80岁及以上个体血压应控制在<150/90 mmHga类推荐,B级证据)

3. 降压治疗基本原则: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降压药应从较小有效剂量起始、尽量选择长效药物、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一)高血压的诊断界值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仍采用诊室血压≥140/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二)高血压防治措施

1. 血压测量:   规范测量血压是评估血压水平、 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建议成年人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定期测量血压,以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和达标率。鼓励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2. 互联网+血压管理:   随着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开发应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将所测血压值随时随地上传至医生手机或电脑中,可明显提高对血压监测和管理效果。

3. 治疗目标:   目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如无其他伴发或并发症,其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如能耐受可控制在<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6579岁高血压患者如可耐受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80岁以上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

4. 药物治疗原则:   小剂量起始、尽量选择长效药物、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个体化治疗。常用降压药物有五大类: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下降本身,故血压下降优先于药物种类的选择以上五大类降压药及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选择。联合用药是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优选的联合治疗方案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ACEIARB)与利尿剂、RAS抑制剂(ACEIARB)与CCB、利尿剂与CCBβ受体阻滞剂与CCB

5. 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成年人血压升高以及治疗成人轻度高血压的有效手段。对于血压水平高于130/80mmHg的个体,建议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少钠盐摄 入,食盐摄入量应<6g/d;控制体重、增加身体活动,通过规律运动和限制总热量摄入,以控制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或BMI<24.0kg/m2;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高血压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补充叶酸。

三、血脂的监测和控制

推荐

1. 血脂控制目标:   降低LDL-C水平是防控心血管病的首要干预靶标(类推荐,A级证据)。

2. 根据个体心血管病风险,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类推荐,A级证据)。

3. 降脂目标:   不同危险人群需要达到的LDL-C目标值不同(类推荐,B级证据);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LDL-C<2.6mmol/L;或降低幅度≥50%a类推荐,B级证据);高危个体LDL-C<2.6mmol/L;或降低幅度≥50%a类推荐,B级证据);中危个体和低危个体LDL-C<3.4mmol/L;或降低幅度≥30%(类推荐,A级证据)。

4. 降脂治疗基本原则: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是调脂治疗的基础(类推荐,A级证据)。药物治疗首选中等强度他汀,长期坚持,如不达标可考虑联合用药(如:依折麦布)(类推荐,A级证据),必要时加用PCSK9抑制剂b类推荐,C级证据)

(一)血脂控制目标

(二)血脂异常防治措施

1. 生活方式干预:   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并应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良好的临床获益。主要干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选择各种营养素,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规律的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

2. 药物治疗原则: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个体心血管病风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在个体风险程度不明时,进行冠状动脉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助于确定个体调脂治疗需求。

3. 血脂和酶类监测:   尽早检出血脂异常患者并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规律的血脂监测可促进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或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开始调脂药物治疗前,应进行肝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基线值的检测,以识别少数有治疗禁忌证的个体。首次服用调脂药者,应在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及肝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未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者, 每3个月检测1次。如血脂达标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后血脂未达标,则需调整调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治疗。每当调整调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6周内进行复查。

四、血糖的监测和管理

推荐

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2. 血糖控制应分层管理: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6.5%a类推荐,C级证据);病程长、老年、一环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并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HbA1c目标<8.0%a类推荐,B级证据),采取降糖、降压、调脂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等综合管理措施。

(一)血糖管理目标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是启动临床 治疗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应分层管理,对于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或未合并心血管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及早采用强化血糖控制措施,在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情况下HbA1c控制目标<6.5%或尽可能接近正常,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病程较长、 老年、有严重低血糖史、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充分评估强化血糖控制的利弊得失。

(二)糖尿病防治措施

1. 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持续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2. 药物治疗原则:   在生活方式干预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降糖药。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泌剂。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进行双联治疗,加用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TZDsSGLT2抑制剂、胰岛素或GLP-1受体激动剂,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3. 血糖及HbA1c监测:   血糖监测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HbA1c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4. 综合防控:   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或任意点血糖≥7.8mmol/L,建议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应用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明确诊断。对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或糖耐量异常)患者予以强化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确诊后,至少应每年评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 病家族史)、肾脏功能和是否有心律失常等。

五、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

1. 由于增加出血风险,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以及预防仍有较大争议,尤其对于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的中、低危人群(类推荐,A级证据)。

2. 对于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的个体,权衡获益和出血风险后可以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的一级预防(a类推荐,A级证据)。

(一)阿司匹林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二)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剂量选择

医生和患者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 启用或继续阿司匹林治疗预防心血管病的决定。 结合最新研究证据与国内外相关指南,建议下列人群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1)心血管病10年风险≥10.0%;(2)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伴有以下至少一项主要危险因素: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3)高血压患者:血压<150/90mmHg,伴有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 2项:吸烟、低HDL-C、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4)不符合以上条件者,同时具备以下5项危险因素中的至少4项:吸烟,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 65岁),肥胖(BMI≥28.0kg/m2),血脂异常。

需要指出的是:(1)用药前必须评估出血风险, 并采取防范措施;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服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凝血功能紊乱、严重肝病、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消化道溃疡及上腹部疼痛病史、近期出血病史、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对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不推荐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2)年龄≥80岁或<30岁的人群和无症状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50%)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一级预防推荐,需个体化评估。

六、其他危险因素

要点

1. 通过基因检测急性遗传风险评估,有助于对心血管病的早期预测和干预;

2. 大气颗粒污染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在重污染天气应注意提高防护意识,减少外出,采取佩戴口罩、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一)遗传因素和遗传风险评估

遗传因素作为一种终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早期检测可以预测高危个体,进而开展生活方式的早期干预,对于防治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污染和心血管健康

指南实施的意义

心血管病给我国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是我国新时期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本指南建议,利用我国研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和在线风险评估工具,在成年人群中开展个体化心血管病总体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并提出了防治建议和相关科学证据。本指南的实施将有助于指导我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推动主动健康观念的形成。广大医务人员对本指南的大力推广及公众的有效配合,将有助于减少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促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2019)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9年第1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2019.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