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激增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评价社会上那些先富、甚至大富起来的人呢?2500多年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富贵”充满睿智的论述,或有助于我们积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第一个维度,可以用古代的一句俗语来表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过去的礼教传统中,很多人、尤其是读书人,一提到“富贵钱财”,就会跟“唯利是图”、“为富不仁”联系起来,甚至认为“君子就应该落拓不得志”,这实在是歪曲了孔子的本意。实际上,孔子是旗帜鲜明地提倡追求富贵的。在他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向往富贵,讨厌贫贱,乃是人之常情;所以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富贵可求的话,即使是替人执鞭的苦差事,他这个文化宗师也愿意干。在一定情况下,孔子甚至以贫贱为耻,把实现富贵当作人应尽的本分,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如果社会公正、政治清明,一个人还沉沦落拓、一事无成,那么问题就不在社会,而在其个人了。但是,在孔子看来,取得富贵却有一个根本前提,即要“取之有道”。比如上面的引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后面紧跟着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后面也还有一句“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富贵不可求,则以平静的心情做好自己喜欢的事)。 注意,这里是说富贵可不可求的问题,而不是说能不能取得。在“可”与“不可”之间,存在着“道义”这一根本原则:当富贵合于道义时,则可取之;当富贵与道义发生矛盾时,则宁可受穷也要坚守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赞扬乐道安贫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评判一个有钱人,不能只看他财富的多少,而首先应该看他取得这些财富,是否合乎法律,合乎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不仅不值得羡慕,还应受到全社会的鄙视和谴责。“先问是非,再论成败”,这是第一个维度。第二个维度,则可概述为:不仅要“富而无骄”,而且要“富而好礼”,重点是后者。 孔子的弟子子贡来求教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可以吧。但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俗话说:人穷志短,人穷了就容易唯唯诺诺,自惭形秽,容易去巴结讨好人,希望在别人那儿得点好处;而富了呢,又容易自高自大,盛气凌人,即使乐善好施,施惠于人,也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个人能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奉承,富有却不骄横傲慢,已经很不错了。但孔子觉得还不够,他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就是希望人们超越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追求礼乐之道的境界去。贫而无自惭之心,能明白世间道理和人生意义所在,即使贫穷也能快乐;富而无自得之意,而是努力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讲求做人的道理,时时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则不论贫穷或富贵,都是人格健全的表现! 总之,一个有钱人,不时时处处摆出一付“大款”的派头,固然不错;而如果能进一步“富而好礼”,就更值得肯定了。这里的“礼”,既指外在的礼仪规范,更指内在心性的规范合节,即仁心道义的培养。可见,富贵的意义不仅在于物质生活丰裕、社会地位尊崇,更在于精神世界完满充实、人格道德健全高尚。从这两个维度来衡量,你身边的“有钱人”,能达到孔子的要求吗?对于孔子对“富贵”和“贫贱”的看法,你怎么看?~如果您觉得还不错, 别忘了点赞、转发和关注哦! ~您的举手之劳,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