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古国——曼国,曼姓来历,妇井曾在曼地发展农业

 渐华 2019-10-25

商代有曼国,“曼”字最早出现在殷墟卜辞中,南宋《路史·后纪》记载:“初,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曼,曰曼侯。有曼氏;优、邓,其出也。”曼国为商武丁时期的侯爵封国,始封君是武丁的三叔,地理位置在今河北,后来的邓国(在今河南邓县)就是出自曼国。西周铜器“曼龚父盨(xǔ)”即为曼国所有,其铭文:“曼龚父作宝盨用,享孝宗室,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那么商代曼国在河北具体哪个位置?据古籍记载,河北井陉县,古有绵蔓(曼)水,汉初韩信著名的背水一战,即为此水。商代曼国或在绵蔓水流域,今河北鹿泉市境内有北故城,据说就是商代曼国故地。

殷商古国——曼国,曼姓来历,妇井曾在曼地发展农业

“曼”的甲骨文上下“两只手”,中间“一只眼睛”,通常说法认为是“两手张目”,就是用两手撑开上下眼睑,使看得更远更清楚,从而引申到延长、伸展等意义。比如《楚辞·哀郢》中有“曼余目以流观兮”的诗句,其中“曼余目”就是“(我)纵观”的意思。曼加“水”为“漫”就是指水在地面延伸扩大的意思;加“草”为“蔓”指枝多延伸的蔓草植物,等等。至于“曼”为什么会有“柔美”之意,则说成是古人以眼大为美。另有说法“曼”的造字本义来自远古时期女子跳祭舞时用手将美瞳半遮半掩的一种妖娆舞姿,同时眸光流转,媚目传情,窥视四方。金文的“曼”已演变为用纱巾替代手指,故而“曼”字又引申出“曼妙”、“柔媚”、“轻歌曼舞”等意义。两则相较,“曼”字来源于当时族人们的文娱活动较为可靠,曼地女子个个能歌善舞,或为祭祀,或为庆贺。

殷商古国——曼国,曼姓来历,妇井曾在曼地发展农业

曼的甲骨文

从地图上看,曼国虽为商王室宗国,却距当时的商王畿较远。武丁为什么为自己的宗族去那么远的地方封建一个方国?原因可能是为了防御当时强大的不断向中原伸入的鬼方。作为农耕时代,农业的发达意味着国家的兴旺,军国的需要,卜辞中对农事的记录可以说是最多的了。卜辞:“壬戌卜,争,贞:乞命曼田于先侯?”之前说到先国时,商王曾令曼人去先地田猎或开垦农事,妇井也曾被派往曼地大力发展农业,可以看出,曼地是一个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所在,不然商王是不会看中这块远离王畿的外疆之地的。卜辞:“己亥卜:……妇井于曼。”妇井,商武丁王后,继妇好之后的又一位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同时她还是一位农业专家,擅长农业种植,卜辞中多有她带领族人种黍的记录,著名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为她所铸。妇井是井国(今河北邢台)公主,据说武丁得妇井后,便将发展国家农业的重任交付于她,在妇井的带领下,商代农业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这才使得武丁有更多的资本南征北战,奠定“武丁盛世”的局面。以上卜辞记录妇井执事曼地的情况。妇井在曼地做了些什么?从卜辞中记录她事迹的一惯情况来看,无关乎农田开垦、粮草种植或祭祀田猎等事。曼国与井国相隔不是很远,同在殷商以北,作为井国出身的妇井,自然更为熟悉当地一带的气候、土质等信息,商王将曼地交于妇井打理非常合理。卜辞:“癸亥卜,宾贞,今日勿(上羊下皿)令曼?”大意是贞问要不要让(上羊下皿)这个人去指示曼侯,这个(上羊下皿)应该是商王身边较为亲近的人。卜辞:“已酉卜,争贞;共众人呼从曼,古王事,五月。”可以理解为贞问是否召集“众人”令他们听从曼侯替商王做事。除此之外,卜辞中还有不少记录曼人向商王进贡龟甲的事,说明古时绵蔓流域多有龟甲类动物。

殷商古国——曼国,曼姓来历,妇井曾在曼地发展农业

石家庄鹿泉市抱犊寨

曼国最后结局不见记载,从曼地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来看,亡于商末周国的可能性较小。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曼国分裂出去的邓国归顺了周朝,并一直延续到春秋,估计曼国也有臣服周室的可能。但是春秋时曼国故地变成了蔓葭邑,即战国时期的宁葭,为中山国领地。我们都知道中山国是白狄之国,春秋时河北石家庄一带白狄猖獗,由白狄建立的国家还有鼓国、肥国、鲜虞国等。当年赵武灵王灭中山,首先占据宁葭,并在此部署,可见蔓葭邑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据此推测,曼国估计亡于白狄,曼人可能流落到自己的宗国邓国去了。战国后期,赵国吞并中山,蔓葭邑彻底成为赵国领地。曼国之后有曼姓,蔓姓,是现在曼姓的最早来源。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