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干咳·应秋而发

 爱中医2 2019-10-25

名中医柳毓泉经验——干咳·应秋而发


 

李乘医生

1小时前 · 心理领域创作者

杨某,男,49岁,1998年10月15日诊。


患者4年前立秋后感冒咳嗽,缠绵月余才愈。此后每年立秋后应时干咳,且迁延难愈。胸透无器质性病变。来诊时,神色佳,无寒热鼻塞等症状,仅诉喉痒干咳无痰,余无殊。诊为温燥。治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玉竹各15g,麦冬40g,半夏8g,枸杞子、桑叶、瓜萎皮、生扁豆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干咳有减,共服9剂,痊愈。患者十分感激,谓服药以来,此为最佳方,送来“治咳有方”的奖状,以表谢意。


没想到翌年秋后又应时犯干咳。秋感燥气,干咳无痰,以沙参麦冬汤甘寒救其津,何以愈而复发?细讨之,乃凉燥也。遂改处杏苏散原方。凡7剂,痊愈,未再复发。


按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据此真言,本例应秋之咳,必与六气中之秋燥相关。而岁次有盛衰之殊,秋燥亦有温凉之异。盖暑气未消,秋阳过盛,感之而病者,则为温燥;秋之凉劲肃杀,感之而病者,则为凉燥。故吴氏鞠通,在《温病条辨》秋燥篇中,立桑杏汤和杏苏散分而治之。然秋月何以必与燥气相应?从“道法自然”可知,时至秋三月,天气转凉,西风劲起,空气中湿度减少,自然为燥。是以无论温燥、凉燥,燥气总与秋相应,此为秋令之特性。明于此理,患者干咳之临床见证即便不典型,总可从秋主燥气之大环境中,推知凡应秋之咳,非温燥即凉燥,若以甘寒润燥之剂愈而复发者,则非辛温润燥之剂莫属,故改拟杏苏散,立见其效。可见医贵于明理,理明则活法圆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