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人为什么能富过十代?因为他们这样教孩子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0-26

02

犹太人为什么爱提问?


03

不怕输的犹太人

我想到一种“中国式家长”的样子。
如果失败了,中国式家长可能会说:“折腾了一通,最后失败了,多浪费时间啊!还不如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好大学。
他们甚至会马后炮,说:“当初我就觉得你这个想法太幼稚,你非要做,做砸了吧。这就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可如果成功了,获了大奖,被媒体报道了,中国式家长又是另一幅面孔。他会觉得,孩子创业特别好,因为让他在亲友中很有面子。
而在犹太人眼中,成功与否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大的收获。失败甚至比成功教给人的更多。可是,中国人太在意面子,以至于失败后便沉浸在颜面扫地的羞耻中,看不见尝试的过程带来的成长。
我们和犹太人的“失败观”不同。

可能会有人说,不对啊,中国也有“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啊。可是,想一想,我们是怎么用这句话的呢?
我们常拿这句话来安慰失败后沮丧的人。我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失败。咱们争口气,背水一战,下次一定能成功!
你看,“害怕”“争口气”“背水一战”等等表述和修辞,都说明了我们与失败之间,是敌对的关系。失败是敌人,我们要打败它,才能成功。而成功才是最关键的,是最重的目标。

今天,尽管我们慢慢学着看淡得失,可是“成败”“面子”等观念仍然在默默地支配着我们。只要想想我们对成绩惨淡的运动员是什么态度,就明白了。
我们也会说:“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话虽然可以说得很漂亮,但我们心里清楚:我们做不到犹太人那份坦然,我们不甘心失败,更别说享受失败了。
我们常说,要包容失败者。可“包容”这个词里,就有“不包容”的涵义在。
以色列人不会包容失败,或者说,他们包容的是尝试。而尝试只是一次行不通的经验,并不是失败。

我想,我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症结了。
我们的孩子不敢提问,是由于对“正确”的执念;我们的孩子不敢失败,是出于对“成功”的执念。
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因为反对总多过赞同,所以说话追求“正确”,总会被打击;因为失败总多过成功,所以做事追求“成功”,总会被打击。
久而久之,我们变得欲言又止、畏手畏脚,创造力也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枯萎了。

犹太人没有对错、成败这些非此即彼的标准。
犹太人觉得,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对谁错,谁该说谁不该说;所有的选择也都是平等的,只要选定了,走下去,无论对错都是好的。
犹太人觉得,我不需要你允许我质疑,不需要你包容我的失败。质疑是我的权利,失败也是我的权利,与你何干,与你的面子何干?
敢说敢做,我就是英雄。
这种无畏的精神,就是创造力的原动力。

04

犹太人为什么不怕失败?

犹太人为什么能看淡成败呢?
一方面,这与他们的宗教传统有关。前面说过,犹太人虽然有统一的经典,却鼓励不同的解读。观点的碰撞,让他们不以单一的标准评判对错、成败。因此,很多宗教里都有异端审判,犹太教却没有。
另一方面,犹太民族苦难深重,几千年来颠沛流离。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生存模式”。犹太人永远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于是,他们不把成功、幸福当做理所应当。

虽然我们和犹太人经历不同,传统也不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向他们学习些看淡成败的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多元”。
我们的学校,依然是“大一统”的局面——统一的教材、教学、考试。我们的观念,仍是二元对立的——对与错、成与败。对此,需要引入多元的评价体系,比如鼓励孩子多元的尝试,采用多元的教学法,用多元的标准评价孩子等等。
第二个办法,就是幽默。
幽默的本质,就是暴露、夸大错误,从而让自己,让别人消除对错误和失败的敏感。

春晚上,看到赵本山装腔作势,范伟智商捉急,高秀敏左右为难,我们笑了——不仅是笑他们的窘态,也是笑我们自己。
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呢?
幽默,让我们在嘻嘻哈哈中,放下对自己完美的幻想,放下一定要赢的执念,接受自己会犯错。
而拥抱错误,是学习的前提。
为什么这么说?学习难道不应该是寻找真理,拥抱正确的过程吗?怎么是拥抱错误呢?
恰恰相反,没有错误,就没有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
小孩子探索世界,不停地打碎东西、说错话、做错事,在错误中成长。成年人相反。成年人用正确的规范行事,避免犯错,却也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而当成年人外出旅行时,找不着北、言行不当等等小时候会犯的错又回来了。我们在旅途中变成了会犯错的孩子。可正是错误,让我们体验到了久违的成长。
所以,学习不是朝向正确的灯塔笔直前进,踢走“错误”做成的绊脚石;学习是在崎岖的小路上,捡拾“错误”的小石块,收获成长。
是错误,而不是正确,成就了我们。所以,古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才说:“我犯错,故我在”(Fallor ergo sum)。
要想对错误甘之如饴,就需要一份宝贵的幽默感。
正因如此,以色列的学校已经试着把幽默,带进校园。
在以色列的一些学校里,你能看到这样的“教育小丑”:

他们有着怪诞的外表,和真挚的内心。他们会在走廊里闲逛,和孩子们打招呼;会溜达进教室里,一边在孩子们的头顶上抖动垃圾袋,一边说:“给你们些氧气,放松放松”;
会悄悄地坐在一个学生旁边,一屁股把她挤下去。
孩子们不觉得被冒犯,不觉得小丑傻。他们知道,这是场游戏,玩得开心最重要。
晚上回家,孩子跟爸爸妈妈说:“今天有个小丑跟我玩,把我从凳子上挤了下去。”一个小插曲,成了孩子一天之中的美好记忆,成为一家人饭桌上的谈资,多好。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小确幸”吗?

看到这一幕,我想起一位老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一次,她准备了一些道具、场景,给孩子分配了一些角色,想让他们在故事中,穿越回古代,体验丝绸之路。
可是,刚一展示道具,下面的孩子就七嘴八舌起来:“老师,这个道具是你昨晚才做的吧?”“老师,穿越好傻啊!”“老师,你穿帮了!”老师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演下去。
这说明,我们的孩子比犹太孩子聪明吗?小眼睛早已看穿了一切?
恰恰相反。
明知道是游戏,却能沉浸其中;明知道是苦难,却能甘之如饴。这才是更高的智慧。

犹太民族——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知道,有了幽默,就没有过不去的悲伤,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本来就很懂幽默。希望我们的学校里、家庭里,也能少一些“非此不可”,多一些嘻嘻哈哈。这样,我们就会记得,除了考高分、上名校、得大奖、赚大钱……还有一种俯拾即是的快乐。

05

光有创造力,不足以成为创新大国

前面说到,犹太人没有对与错、成与败,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也没有面子、成功的包袱,所以他们喜欢质疑,不怕失败。
可这又跟他们成为创新强国,有什么关系呢?
纪录片中说,放下了面子、权威、成功等等包袱的犹太人,变得敢想、敢做。
想法奇特,行动敏捷,直面问题——这种犹太人独有的精神,有个专门的名字,叫“虎刺巴”(Chutzpah)。

正因为Chutzpah精神,即便在以服从为天职的军队里,最下级的士兵发现问题,也可以直接质疑、报告长官。长官就能迅速处理。如此一来,以色列的军队便能随机应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以色列的军队甚至成立了创新部门,举办“创意马拉松”比赛,让士兵们组队,在24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
另外,价值观从二元变得多元,人也就变得多元了。在以色列,一家重视传统的宗教幼儿园隔壁,就可能是一家教授科学的现代幼儿园。宗教幼儿园的孩子用纸箱子搭建耶路撒冷城里的圣殿,来认识建筑。他们也可以去隔壁串门,学习科学。

敢于质疑、敏于行动、尊重多元……这些犹太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
然而,光有这些精神特质,光有创造力,还不足以缔造一个创新大国。
实际上,在英语中,创新有两个单词,一个是create,一个是innovate。前一个词指的是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脑洞大开的创造;后一个指的是产业创新——发明新技术,创立公司,改变世界。

一个脑洞大、有创造力的人,不一定能做成创新产业。这是因为,把创造力,转变成创新产业;从create,到innovate,中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他需要先学习工程技术知识,把创意变成产品;还需要学习商业知识,把产品推广出去。
因此,要想缔造出一个创业之国,除了文化中的创造基因,还需要科学、工程、商业、沟通等等方面的教育。
而这就离不开政府对于教育的巨大投资。在以色列,除了更新基础设施以外,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51%。足以看出以色列对于教育的重视。

以色列之所以成为创新之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色列梦”。
什么是以色列梦呢?
我们知道,美国梦指的是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以色列梦却不一样。
以色列梦,是一种希望,支撑着这个苦难的民族流离失所两千年,仍渴望回到上帝应许的土地,复兴以色列国。
以色列梦,是一种凝聚力,让身处世界不同角落、文化的犹太人,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
就像射击需要一个靶子一样,创造也需要一个目标、一种渴求。只有渴望有尊严地活下去、渴望改变世界的人,才会改变世界。

06

结语:犹太教育的启示

犹太人的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要缔造一个创新大国,需要至少三个层面的努力。
第一,需要一颗种子,一个梦,也就是一种对生存、生活、改变世界的渴求。
第二,需要创造力。犹太人培养创造力的两个秘诀,一个是“敢于质疑”,一个是“不怕失败”。
第三,需要把创造力转化成产业创新的条件,包括教孩子工程、商业、沟通等等;包括政府的资金投入。
犹太人就是靠这几步,从一颗小小的种子之中,孕育出了一个创新大国。
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