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汉晋之间,天下一分为三。三国不仅互相争斗不休,内部不同派系也争权夺势。 作为曾经的汉末第一大势力,群雄第一强主公,袁军内部权力斗争的精彩程度比魏蜀吴有过之而无不及。 袁绍集团内部,除了籍贯汝南的主公袁绍,大体分三股势力: 冀州派冀州派:以袁绍二号人物冀州别驾田丰为首,以及奋威将军,监军沮授。军方代表为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几乎总览袁军精锐。 冀州派代表人物一览表 三国志12的田丰 三国志12的沮授 三国志12的颜良 三国志12的文丑 三国志12的张郃 三国志12的高览 南阳派南阳派:同是出身冀州,总领大将军幕府的审配却不屑与冀州派为伍,和出身南阳的逢纪,许攸为一派,在政治上占据优势。 南阳派代表人物一览表 三国志12的审配 三国志12的逢纪 三国志12的许攸 颍川派颍川派:颍川郭家的郭图、荀谌,以及辛评、辛毗兄弟,外联军中大佬,颍川人淳于琼。实力最弱,所以积极钻营。 颍川派代表人物一览表 三国志12的郭图 三国志12的荀谌 三国志12的辛评 三国志12的辛毗 三国志12的淳于琼 梳理好这几人的派系,我们再看袁军在官渡的几招臭棋,就不难理解了。 官渡之战前,田丰给袁绍先后出过两次主意,一次是迅速南下击败曹操,第二次是不要南下与曹军决战。看似自相矛盾,但结合当时战略环境,两次意见都是正确的。可惜袁绍不是曹操,对这两次矛盾的计策起了疑心。而且史评田丰“刚而犯上”,其原因在于背后有冀州大族的支持。这令外来统治者袁绍感到了威胁,所以果断把二把手抓起来(这段好熟悉......)。 田丰的倒台令冀州派深感不安。冀州大族不支持南征的原因在于,南阳派颍川派包括袁绍都是外来者。袁绍如想在河北立足,必然着重依赖冀州人士。时间一久,地头蛇冀州派必能压倒其他各派,成一家独大之势。可袁绍南下,是拿冀州的兵来夺取天下,消耗了冀州的实力,巩固袁家的权势。冀州派在其中看不到好处。而且南征成功,袁军其他各派就会发展壮大,这也是颍川派南阳派积极支持攻打曹操的原因。 袁绍感觉到了冀州派的消极,就把前军兵权一分为三,分别给了颜良,沮授和郭图。事实上剥夺了沮授的监军之职,令颍川派在军中参了一脚。其目的是让颍川派督促进军,可结果是先锋军号令不一,混乱之下颜良在万军中被杀。 袁军第一大将颜良的死令冀州派军方深感不安,他们急于挽回在袁绍心中的地位,所以才有文丑轻军追击曹军辎重,不料中计被杀。田丰下狱,沮授被斥,颜良文丑战死让冀州派大挫。南阳派和颍川派反而幸灾乐祸,更加活跃起来。 作为颍川派在军中的代表,淳于琼的地位颇为尴尬。他和主公袁绍当年同为西园八校尉。在袁军中资历最老,却因此被袁绍所警惕,不肯给他重权。最后被打发到乌巢守粮草。 和演义中不同,曹军偷袭乌巢时,淳于琼果断出击,试图趁敌立足未稳击退曹军,不成后退居寨中坚守待援,可见淳于琼绝非草包(更没有滥饮误事)。可惜对手是曹操亲领精锐(很可能是虎豹骑),琼手下只是一群看粮兵,结果乌巢失守,淳于琼被杀。 乌巢被烧并未给袁军重创。因为乌巢只是袁军在前线的屯粮地。虽然曹操派徐晃史涣等多支部队深入袁绍后方骚扰,但并未断绝袁军粮道。而且冀州连年丰收,后方积蓄充足。只要学曹军削减几天口粮,等后方粮草运到,仗还可以继续打下去。 这时,袁绍应该做的是固守营垒,安抚军心。可是颍川派坐不住了,因为辎重被毁肯定有淳于琼的责任,一旦主公怪罪到颍川派头上......郭图当机立断,给袁绍献“围魏救赵”之计,令张郃高览攻打曹军大营。可是曹军在官渡经营日久,袁军尽出尚且不能攻下,仅凭张高二部,如何能胜?而且乌巢大火已令军心不稳,明天有没有饭吃还不一定,士兵哪有心思拼命。前有坚壁,后无粮草,张高陷入两难。 这时郭图再进谗言,说张郃高览有反心。(感慨一句:同是颍川姓郭的,差距咋这么大) 也许袁绍只是想招二将询问军情,也许确有严惩之心,也许张高心怀怨气。总之袁绍军令传到张郃高览耳力后,二将立马决定:反了。并领本部为曹军先锋,反击袁绍大营。 这对袁军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原本就士气低沉的袁兵看到军中地位最高的两员大将反戈,再加上曹军多面进攻,顿时兵败如山倒。 然后逢纪说:主公,田丰在后面笑话您。袁绍大怒,令田丰自杀。 沮授被俘,不降被杀。
官渡之战不仅让袁绍丧失了大批精锐,冀州派高阶文武几乎被一扫而空。加剧了河北大族对袁氏的离心。袁绍死后袁氏内部矛盾激化,颍川派支持袁谭与南阳派支持的袁尚争位。这时的袁尚单论实力和曹操尚有一战之力。但为何曹军北上后,袁家如如汤沃雪呢?其一在于有出身河北的张郃高览带路,其二就是河北大族们对袁氏丧失信心,纷纷投靠曹操。(当然也有袁氏兄弟太不争气和曹操太厉害等原因) 雄霸一时的汉末袁氏辉煌不再。袁军高层中投靠曹操能得好结局的,也就张郃辛毗寥寥数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