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山人40幅:我怪故我在,我在因我怪

 华苑馆 2019-10-26
按|朱耷(1626年—约1705年),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画心
常静 - 十指弹一 05:03
朱耷
魏韶华|绘

“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在贝尔看来,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贝尔的学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八大山人的画最接近西方现代派画风,看似不经意的线条和墨块,但引起观者特别的审美愉悦,并指向人的内心隐秘世界。
朱耷8岁能诗,11岁能画山水。20岁时“遭变,弃家后避贤山中”;23岁削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31岁时“竖拂称宗师,从学者常百余人”;还俗之后,住江西南昌,以诗文书画为乐。

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西哲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萨特说“我在故我思”。而对孤寂的八大山人来说,则是“我怪故我在”,这里的“怪”不是故作惊奇,而是活出了“个人性”,他的怪就是他的个性他的风格也是他的艺术美学格调。其实,真正想做一番事业,无论做啥,都得有点个性,在众人眼里看起来有几分“怪”,艺术和艺术家就更是如此。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连写,取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

朱耷在形成自己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敢于自辟蹊径。他的山水画,远尚南朝宗炳,师法董源、米芾及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画面满目凄凉,于荒寂中充满雄健简朴。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传其法者仅牛石慧等人,但对后世的绘画影响深远。如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皆受其熏陶。

《孤禽图》,有史以来最贵的一只鸟,价值6272万。水墨纸本立轴,长103.5cm,宽44cm。题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整幅画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鸟,一副白眼向天的不屑神态。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拱背,倨傲不群,造型夸张,构图怪诞,墨色酣畅。表现出画家孤傲的精神,是画家艺术成熟期的佳作。

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


他画的鱼,以白眼向天,孤傲倔强。笔墨放任恣纵,清逸横生,浑朴酣畅。结构奇绝不俗,不经意间达至天成。

八大山人的画笔情恣纵,不局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

题桃花
  天下艳花王,图中推贵客。
  不遇老花师,安得花顷刻。

八大山人:东方艺术魔鬼

精彩回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