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阳关残雪 2019-10-27

前言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多次提到了诗词论的“隔”与“不隔”,并极力推崇不隔之美,那么,怎么去判断这两种诗词手法呢?王国维没有明说,只是举例论证,今天夫子和诸君简单聊一聊这两种写法的特征。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不隔的第一特征

原文: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摘自人间词话

静安先生说的陶谢是陶渊明和谢灵运,延年则是南北朝文学家颜延之,其人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而山谷就是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乃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苏轼并称“苏黄”。

其中,池塘生春草摘自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这首诗很出名,这两句采用了当时的口头语,通俗易懂。其意思是说池塘边生出了春草,院柳上的鸟儿也不知不觉变换了。而季节的变化,则直接触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他不禁想起了《豳风·七月》里的季节变化和历史变迁,又想起了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流浪人的悲怆。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而空梁落燕泥则摘自南北朝薛道衡的《昔昔盐》: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这首诗也很出名,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这是一种日常的生活场景,通过这个场景我们很容易想到空巢无人的败落和王谢堂前的世事变迁。

上面两句诗被静安先生拿出来作为不隔的例子,其共同特点都取自天道、自然的物、事、景,并通过这些自然规律和变化,附上作者的内心寄托和感慨。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不隔的第二特征

原文:如欧阳公《少年咏.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摘自人间词话 。

这个例子出自北宋欧阳修的《少年游》:

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我们来看看永叔的词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人为何喜欢倚栏呢?因为栏杆皆在高处。为何要登高?因为登高才能远眺,登高则显个人之渺小,则生天地之思,而思考,往往抒发了愁绪与积郁。

这首词中的‘独’是告诉我们作者的孤独,也告诉我们作者一个人把十二根栏杆都倚遍了,更显寂寞无主。一个‘凭’字则道出了心情的勉强,告诉我们他是因为春天才出来倚栏赏景的,否则都不出来,宁可继续宅在房间里。由此,我们可知后面的‘晴碧、二月三月、苦愁人’都是辛酸语。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到了下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谢家池就是上面那个生春草的池子,寓意游子;江淹浦畔则出自南朝江淹《别赋》中的句子,也寓意着离别。由此可知,这两个地方都是最适合苦吟别离的,所以是一个吟魂,一个离魂。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则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那么我们就知道原来永叔这首词是为远行的游子而写的。

那么,前面上半阕不隔,是因为‘晴碧、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人’皆是眼前物、皆是身前事;而下面两句隔,则纯属思维的延伸思考,非眼前物或事。

所以,我们又得出了不隔的第二个特征:眼前所见,通过直观的物或事,寄托作者情感。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不隔之第三特征

原文:白石云“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摘自人间词话

白石就是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也是南宋文学家。这一段出自其《翠楼吟》: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 。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通读静安先生诗词论的都知道,姜夔、吴文英这样词法绵密绮丽的大词人是经常被王国维拉出来批评的,似乎一想起他们,静安先生就觉得他们写啥么都雾里看花,扭捏、不痛快,违背自然。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说起来白石老道也确实该挨批评。话说淳熙丙午年冬,武昌的安远楼建成,人家邀请他去题词,本来是喜庆的事,却被他最后给写变味了,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太多。

前面不隔的句子是姜夔联想到以前写《黄鹤楼》的崔颢,并化用了他的诗句写的楼上气象。以词仙自诩的老姜,恍惚跨鹤遨游,在人间游戏,忽然看到江水涛涛如西上天梯,顿觉此处不可久居,遂生芳草之愁。

可是,老姜你是以词仙自诩的哦,你愁也就罢了,登高就是为了消愁的;可一句天涯寄旅之叹,到了‘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时,就顾自倾诉自己的愁闷去了。老姜,你是来写贺词的,还是来扫兴的?

为什么“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是隔呢?仗酒的是作者,花销的也是作者,淡了自然风味,多了有我之意,所以就隔了一层意思。

因此,不隔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借自然而抒发情怀,淡化主观思维。

西山诗说,浅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之法。

结语

其实,静安先生对‘不隔’之美的推崇是没有错的,因为不隔,所以直观、容易理解,给人自然风景与语言魅力的享受。而‘隔’的美在他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在审美体系上完善概念,所以,他对‘隔’的摒弃是有时代思维局限性的。

事实上,‘隔’之美在于朦胧、幻化,就好比李商隐的抽象思维,好比吴文英的现代镜头化,须运用智慧和想象力,才能心领神会。因此,对‘不隔’的欣赏是属于直觉感性的,而对“隔”的欣赏则以散发思维和理性为主。


#泛文化写作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