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剧魅影」幻想协奏曲,两把提琴的爱恨情仇!

 KobeChao 2019-10-27

相关视频下载方式详见文末

视频仅供欣赏,勿作商业用途

▲ 歌剧魅影主题曲-莎拉·布莱曼
1986年10月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在伦敦女王剧院首演,他的时任妻子莎拉·布莱曼担任女主角。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问世33年来,这部浪漫惊悚剧早已成为了一个传奇,关于这部音乐剧台前幕后的故事,已经被谈论得够多了,不再赘述。

今天我要推荐的是一部由安德鲁·韦伯亲自参与改编的,以《歌剧魅影》经典旋律为素材,为小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歌剧魅影幻想协奏曲》



让小提琴扮演「克里斯汀」

让大提琴扮演「剧院幽灵」

根据安德鲁·韦伯的弟弟,大提琴家朱利安·韦伯回忆,在完成《歌剧魅影》完成之际,安德鲁曾表示:

「如果用让小提琴演绎“克里斯汀”,让大提琴表现“剧院幽灵”,那一定会是一部了不起的协奏曲!」


Sarah Chang & Julian Lloyd Webber


将近二十年后,在安德鲁·韦伯的亲自指导下,作曲家Geoffrey Alexander完成了用“二重协奏曲”的形式诠释《歌剧魅影》的设想。

《歌剧魅影幻想协奏曲》的首演和录制,由作品的“直系亲属”朱利安·韦伯担任大提琴独奏、当红小提琴家莎拉·张担任小提琴独奏。

下面这段视频花絮中,两位独奏家谈论到了这部作品从诞生到呈现、从幕后到台前的故事。

Geoffrey Alexander


比音乐剧更具「古典风格」

比人声演唱更「火花四溅」

相比于其他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古典之美: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场景、幽暗神秘的地下宫殿、冰冷的雕塑与墓地的钟声,以及带有美声风格的旋律。

这部《歌剧魅影幻想协奏曲》则是一部纯粹古典风格的作品,在传统的管弦乐队的编制中没有任何电子乐器参与,听上去就像是一部浪漫主义“交响诗”或带有强烈幻想色彩的“叙事曲”。




Sarah Chang & Julian Lloyd Webber


这是一部演奏时长约35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没有遵循传统奏鸣曲式,而是大致以剧情为线索,依次将每个场景中的著名唱段巧妙缀连成一个连贯整体。

两把提琴并非单纯用以代替人声,独奏声部有着辉煌绚丽的狂想色彩,有着许多激荡人心的炫技乐段,小提琴与大提琴的缠绵对唱、激烈撕扯与宏伟的乐队声部水乳交融......

下面请欣赏这部作品的完整录音



一开始是以“猴子八音盒”的回忆主题开始的,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最后以忧伤的“夜之乐章”结束。

原剧中的“唐璜主题”、“假面舞会场景”等零散旋律被精妙地融入每个部分之间作为连接,或写成短小惊艳的华彩乐段。

下面附上《歌剧魅影》1986年首演版录音中的这七段经典旋律,以供大家对比欣赏:




顺带提一下,日本花样滑冰巨星羽生结弦在2014年大奖赛和2015年世锦赛上,有用到《歌剧魅影幻想协奏曲》的片段作为配乐:




下面我想引申探讨一个话题
「如何用乐器音色扮演角色」


杰出的作曲家善于利用乐器之间音色、音域上的差异,赋予其鲜明的性格色彩。
让乐器之间的对话,像舞台上的人物对话一样,充满戏剧感。这尤其体现在一些具有故事性、叙事性的管弦乐作品中:
01
小提琴&大提琴
 梁山伯与祝英台 

Butterfly Lovers-Lagrimoso. 来自橄榄古典音乐 01:11

▲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楼台会片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一段凄婉深切的“楼台会”,以大提琴和小提琴的深情对唱,刻画梁山伯与祝英台互诉衷肠的情景。

大提琴沉郁悲痛地倾吐思念与无奈,小提琴以凄切深情地咏叹,就像女声哭腔,两段高低鲜明的旋律线条如影相随、缠绵交织。




02
大提琴&中提琴
 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 
▲ 理查·施特劳斯《堂·吉诃德》主题


理查·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为大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诗,由引子、主题、10段变奏和尾声组成。

作曲家让大提琴扮演壮志未酬的荒诞英雄的堂·吉诃德,让中提琴扮演他的仆人,朴实世俗的农民桑丘·潘沙。

引子部分,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大提琴奏出一个苍劲浑厚、具有悲剧意味的主题,接着中提琴奏出一个滑稽可笑的旋律,分别交代了两个角色。



03
巴松管&单簧管
 美女与野兽 
▲ 拉威尔《美女与野兽的对话》


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是他于1909年创作的一部四手联弹套曲,之后被他改编成了管弦乐版。这套组曲描绘了睡美人、小拇指等童话故事,第四首标题为“美女与野兽的对话”。

乐曲一开始,由单簧管奏出一个甜美、轻柔、缥缈的旋律,刻画出了少女安谧静美的样子,接着低音大管吹出一个粗鲁笨拙的野兽主题。

两个旋律一轻一重,翩然起舞,情绪愈发高涨,竖琴像一阵闪着萤火的气流拂过,魔咒解除了.......

▲ 理查·施特劳斯《双重协奏曲“美女与野兽”》



用单簧管和巴松管表现“美女与野兽”的,还有理查·施特劳斯。战后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幻灭和悲剧感,然而他83岁时完成的《单簧管与巴松管双重协奏曲》,则反映出他晚年罕见的童心未泯的一面。

这部相对冷门的协奏曲,曲调非常优美活泼,小提琴与大提琴将画面带入梦一样的童话世界,让两件木管乐器讲述一个用爱消除魔咒,用善良驱散丑陋的故事。

作曲家是想借这份纯真躲避对现实断壁残垣的恐慌?亦或是以童话为比喻,表达自己想以艺术之美拯救世间不幸的志向?



04
弦乐&小号
 胖犹太人与瘦犹太人 

▲ 穆索尔斯基/拉威尔《两个犹太人》

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用音乐之笔描绘了已故友人的10幅画作,原为钢琴而作,后由拉威尔配器改编为管弦乐版。

其中“两个犹太人”刻画了一胖一瘦两个具有鲜明反差感的形象,作曲家用厚重的弦乐表现富庶却凶残的胖子,用加了弱音器的小号颤抖的声音,表现饥寒交迫、饱受压迫的瘦子。

05
钢琴&弦乐
 奥菲欧与地狱群魔 

▲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简直是神来之笔!寥寥几笔,用钢琴与乐队戏剧化的刚柔转化、明暗对比,展现了出了深刻的哲思。

弦乐一上来就以凶残、强悍、压倒性的姿态向钢琴低吼。接着钢琴高贵、轻柔地与乐队展开对话,几番对峙后,钢琴逐渐占据上风,乐队的咆哮逐步削弱为隐隐低鸣。

李斯特曾将这个乐章,比作奥菲欧在地狱里,用优美的歌声驯服魔鬼。有学者甚至指出,这个比喻就出自贝多芬本人之口。

06
小提琴&乐队
 舍赫拉查德与国王 

▲ 科萨科夫《天方夜谭》第一乐章

提到强与弱、刚与柔的性格转换,就不得不提科萨科夫的伟大的交响作品《天方夜谭》。

乐队一上来就强势地奏出威严可怖的音型,刻画了国王残暴的形象。独奏小提琴扮演了王后的角色,以柔弱的姿态,向国王娓娓讲述各种离奇的故事。

这个原本弱势的主题,随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情绪高涨,每一次再现都愈发激越,炽热的情感融化了包覆国王内心的坚冰。

▲ 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选段

用小提琴表现女性形象,在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中很常见。在带有自传意味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的第三乐章“英雄的伴侣”中,他用小提琴独奏代表自己的妻子。



【免费分享】歌剧魅影相关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