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kanglanlan 2019-10-27

“史传”与“隐秀”是《文心雕龙》一书中的两个独立章节,“史传”属于文体论,“隐秀”属于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而作为一部从诞生之日便饱受关注的古典文学经典《红楼梦》来说,它已经大大突破了刘勰对于文体论与创作论的划分,且将“史传”与“隐秀”二者完美融合,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独树一帜。

史传与隐秀的融合,通俗来讲就是“春秋笔法”,也就是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用的是“史笔”,进而做到了以下三点:叙述客观、情感隐藏、意在言外。那么,这种独一无二的高超写作手法是如何运用,又是如何实现的,笔者将为读者层层剖析。

一、一字寓褒贬,笔法含春秋

为了行文的需要,还是要简单述说一下何为“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史书《春秋》的记叙手法,是一种在写史时使用语言的艺术,又称“微言大义”。因《春秋》是史书,史书就应该客观公正,即所谓史官的秉笔直书。但是遇到作者认为的尊者、亲者、贤者有过错时,不写似乎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但要写又会犯忌讳,所以便不通过议论性文辞明确表达出来,而是在记叙之中委婉、隐晦地暗含作者褒贬倾向写作,称为“曲笔”,也就是“春秋笔法”。

《红楼梦》是曹雪芹基于自己家族兴衰而创作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春秋笔法”,也是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大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叙述方式。由于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雪芹的小说人物已经具备了人物传记的形式,而在语言上大量使用了春秋笔法,所以将刘勰《文心雕龙》中“史传”与“隐秀”的概念借用过来,以进一步证明曹雪芹的炼字水准。

当然,这次笔者将“春秋笔法”的概念稍作放大,从更广的范围上对曹雪芹欲言又止的地方点出来,以利于读者对《红楼梦》这一优秀文学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事实上,曹雪芹之所以会运用春秋笔法,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书中含有大量家族史的内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相对敏感,所以要规避文字狱的风险;第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在家族败落之后,因而他看待过往的一切都更加理智、包容,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以第三者视角展开叙述相对公正。

(1)褒贬社交虚情

春秋笔法最高的境界是一字表达褒贬之意,曹雪芹也经常使用,下面举例来说。《红楼梦》第三回中,贾雨村送林黛玉到贾府,顺便见了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这也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贾政当时是工部员外郎,对于当时在野的贾雨村来说,贾政是他仕途上的重要靠山。文中写道:“彼时贾政已看了妹夫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谈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济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这段话一共写到了两个“谋”字,其实大有深意。古代官职本为国家公器,选拔人才的决定权本应在国家手中,因为与贾家的裙带关系,贾雨村得以补上空缺官位。而帮助他的人就是常常将君臣大义、为人之道挂在嘴上的贾政,贾政实际上成了“假正经”的化名。曹雪芹为了规避对贾政这一人物的直接褒贬,用了一个“谋”字,既表达了对贾政的贬损,又指出贾雨村的趋炎附势,更揭露出官场权力交易的灰色地带,可谓一字多关。

(2)褒贬亲情假意

在第六十三回中,宁国府的贾敬由于误食大量含有汞的丹药去世,儿子贾珍、孙子贾蓉因国丧随驾在外,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星夜赶往家中。回来的路上遇到了贾家堂兄弟来接替他二人,贾珍和贾蓉便问家里现在如何了,堂兄弟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二位放心。接下来,曹雪芹写道:“贾珍听了,赞称不绝,又问家中如何料理。贾㻞等便将如何拿了道士,如何挪至家庙,怕家内无人,接了亲家母和两个姨娘在上房住着。贾蓉当下也下了马,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贾珍忙说了几声‘妥当’,加鞭便走,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这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笑”字,试想一个做儿子的,明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去世,听见自己的小姨子来了,竟然如此高兴,原来贾珍并不把父亲的死放在心上,而是在家丧期间准备与两位姨娘缠绵悱恻。由此可见,贾珍和贾蓉父子虽为氏族大家的后代,实则人面兽心,不知廉耻,一个“笑”字揭示了贾府的人情虚伪。

二、刻画真人物,客观叙情景

(1)小说人物会“说谎”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近乎史官的客观笔法去叙述、刻画人物,将人物自身的立场和偏好清楚描摹。作为作者,曹雪芹会不偏不倚地呈现人物的内心想法,是非对错的空间往往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在第十五回中,秦可卿去世出殡,需要在铁槛寺停灵,王熙凤自然不能缺席。由于王熙凤住宿要求比较高,因而晚上不在铁槛寺休息,另选了馒头庵(又叫水月寺)下榻。在馒头庵,寺中的老尼姑净虚请求王熙凤帮忙处理一个案子:案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名为金哥的姑娘,她本来已经与原长安守备的公子定了亲。在馒头庵上香期间,金哥碰上了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李衙内看上了金哥,决定要娶金哥为妻,金哥坚决不肯。于是,女方金哥家便要与原长安守备退亲,两家因此打起官司。

老尼姑净虚向王熙凤说了下面的话:“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读者试想,李衙内要娶金哥,金哥家左右为难,而守备家作为金哥的准亲家,为何会突然来金哥家辱骂作践呢?这非常不符合逻辑!那么,事实情况就是,霸道的李衙内为了得到金哥,逼着金哥家与守备家退婚,守备家没有办法,只有诉讼一条门路。所以说,守备家是被动方,而不是主动施暴方,真正的施暴方是李衙内家,李家不用出面打官司,只是暗中逼迫金哥家与守备家退婚,仅此而已。但是,净虚在求王熙凤的过程中,把责任全部推到守备家,似乎李衙内家成了受害方,根本就是倒打一耙!

事实上,净虚明显已经收了李衙内家的钱,故意歪曲事实,说给王熙凤听,希望王熙凤在抱有同情心的基础上伸手帮一个忙。在这段对话中,曹雪芹完全还原了真实的净虚,还原了真实的人物内心和对白,没有任何主管判断和褒贬流露,而那些粗心的读者如果没有细细思索净虚的话,就有可能偏听则暗。这也正是曹雪芹叙事的高明之处,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话中有话,就是正话反说,作为读者不得不留心去细细品味。

三、故事有留白,点到即为止

作为善于运用春秋笔法的作者,曹雪芹经常在写作中进行“留白”处理。“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写作中体现“留白”还是一种独特的手法,它不同于意在言外,而是故意省略故事情节或对话,为读者留下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1)人物关系留白

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这种留白的故事发生在第六回,这一回中,主要写的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拜见王熙凤的事情。在刘姥姥与王熙凤对话的过程中,宁国府的贾蓉来向王熙凤借玻璃炕屏,贾蓉跟王熙凤说了几句好话,王熙凤答应借给贾蓉,贾蓉说完便起身告辞。作者写道:“说着,便起身出去了。这里凤姐忽又想起一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蓉大爷快回来。’贾蓉忙复身转来,垂手侍立,听何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的神,方笑道:‘罢了,你且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应了一声,方慢慢的退去。”

在这一段描述中,作者在全书中第一次留下了空白,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任何的补充。可以想见的是,王熙凤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叫贾蓉回来,既有可能是公事,也有可能是私事,因为这会屋里人多,不方便说所以作罢。公事无非是宁国府和荣国府之间的家事,可能是说起来太过繁琐,王熙凤不想说。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以私事来说,就有两种可能:其一,可能与贾蓉的妻子秦可卿有关,通过后面的情节读者可以知道,王熙凤与秦可卿关系比较好,因而有话要嘱咐贾蓉;其二,可能是贾蓉和王熙凤之间的私事,通过后面焦大酒后乱骂贾府子孙“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可以知道贾蓉与王熙凤的关系非同一般。或许是王熙凤想到了什么,将贾蓉叫进来要说,但当着众人的面又难以启齿,所以才故作慢条斯理,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2)次要内容省略留白

曹雪芹第二次使用留白手法是在第十五回,这一回中宝玉和秦钟跟随王熙凤在馒头庵下榻。一天晚上,秦钟正在私会小尼姑智能,宝玉偷偷进来“捉奸”。这里“秦钟连忙起身,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叫喊起来。’羞的智能趁黑地跑了。宝玉拉了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和我强?’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两个孩子到底如何跟对方“算账”,曹雪芹没有在这里明确去写。事实上,宝玉和秦钟的争执主要跟智能有关,他俩个人主要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也无关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因此省略,但孩子间没有说出的秘密却给看书的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关键故事节点留白

留白手法的写作不仅限于故事的旁枝末节,而且在主人公宝玉和黛玉身上也经常使用,手法稍有不同但却别有深意。在第三十二回,这一回中史湘云捡到了金麒麟,带着它来见宝玉,宝玉本来很高兴,由于湘云劝他读书上进,希望他多与达官显贵结交,宝玉一怒之下甩手出门。宝玉出门后正好碰见了黛玉,黛玉此刻正因为听见宝玉在屋里说自己理解他,因而感动到落泪。而黛玉此行的目的也是因为金麒麟的缘故,来打听除了“金玉良缘”外是不是又多了一个“麒麟姻缘”。

作者写道:“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词,一时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这一段成为《红楼梦》全书中最精彩的一段留白处理。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其实,宝玉想要告诉黛玉的话就是他不认同金玉良缘,更不会平白又多出一个麒麟姻缘,他想让黛玉知道自己的真心,因此才说“你放心”三个字。反观黛玉,他见宝玉说出了一堆真心话,已经知道了宝玉对待自己的感情,所以宝玉不用说出来,黛玉也知道了宝玉爱自己的真心。

在礼教严格的古代社会,宝玉和黛玉的恋人关系不能由任何一方直接说破,但这段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对话和留白已经将二人的情人关系和内心纠结全部揭示出来。黛玉离开之后,袭人来给宝玉送扇子,宝玉又说了一堆程度更深的话,填补了黛玉已经知道但宝玉却没有说出口的话,在短时间内曹雪芹将这一留白进行了填补,也给了读者一个更明了的解释。

(4)故事跌宕起伏式留白

这一关键人物的对话留白在后来的叙事中被进一步深化,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在第五十二回中,宝玉和众人在黛玉房中说话,忽然贾母来请他们,宝玉便让其他人先走,自己私下便跟黛玉说话,作者写道:“宝玉因让诸姊妹先行,自己落后。黛玉便又叫住他,问道:‘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宝玉道:‘自然等送了殡才来呢。’黛玉还有话说,又不曾出口,出了一回神,便说道:‘你去罢。’

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要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就挨近身来,悄悄的道:‘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忙陪笑让坐,……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在这之前,宝钗见黛玉身体虚弱便给了黛玉一部分燕窝,让黛玉好好保养身体,黛玉自次之后便放下戒备,不再视宝钗为情敌。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宝玉知晓这两件事后非常疑惑,所以这次索性就直接问了黛玉,切入点就是宝钗的燕窝,但是刚说到“我想宝姐姐送你的燕窝——”便被赵姨娘的来访打断,许多人猜测宝钗在燕窝中动了手脚,所以宝玉留了一个心眼警告黛玉,让她防着点宝钗。这些猜测的内容,实质上都源自曹雪芹这句没有写完的话,也证明这一想象的空间足够宽广。

事实上,曹雪芹这次的留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但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中给了解释和补充。在接下来的故事中,黛玉的丫鬟紫娟与宝玉说起了燕窝这件事,紫娟发现黛玉的燕窝开始定期保量地有人来送,她便问宝玉是怎么回事,宝玉这才透露,是自己向贾母说明了情况,因此贾母特批给黛玉定期送燕窝,至此这段由没说完的半句话引发的疑案解开了。宝玉与黛玉的感情非同一般,曹雪芹在这两个人物之间所作的留白处理更为精细,留白持续时间也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这也是春秋笔法在留白上新式运用的艺术效果。

四、看破不说破,读者自揣摩

(1)文化隐喻表达观点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的春秋笔法还体现在委婉表达上,这里笔者试举两例。在第二十五回中,宝玉因为烫了脸,姐妹们来看他,王熙凤说起来几天前给大家送茶的事情,林黛玉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子。’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日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便来使唤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似乎没看懂,为何王熙凤会突然这么说,吃了别人家的茶就要做人家的儿媳妇,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曹雪芹在这里用的是文化的隐层含义,侧面含蓄的表达了王熙凤对黛玉的调侃。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事实上,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婚姻和彩礼。在明代朗瑛编撰的《七修类稿》中,对于茶作为彩礼的意义,作了详细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茶树有认定一个地方绝不挪移的忠贞特性,所以它代表了婚姻“从一而终”的观念。因而王熙凤在这里以茶为由,表达了黛玉或许早晚会是贾家的儿媳妇之意。

(2)直接观点侧面表达

与王熙凤以茶为寓不同的是,曹雪芹给贾母这一人物的春秋笔法则更为高超。在第五十四回,贾母和众人一起过春节,晚上请来了两个说书的女子,二位说书人说的内容类似于《牡丹亭》和《桃花扇》中才子佳人的故事,贾母还没等说书人说完就打断了。书中写道:“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自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读者试想,在贾母说这段话的时候,听众不仅有家中的男子,更有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等女子在旁,如果贾母不批评一下书中的内容,是否会令这些未出阁的女孩子想入非非?因而,贾母十分不客气的批评书中的故事内容,实际上也是在警告自己的这些后辈,书中的内容是万万没有的,不可任意揣测。

史传与隐秀:《红楼梦》中的春秋笔法

与此同时,曹雪芹借贾母的话也将《牡丹亭》和《桃花扇》等一批杜撰才子佳人的作品进行了批判,言外之意是:这些作者没有大家族的生活体验,逻辑更是混乱不通。其使用春秋笔法的功力可见一斑。

五、结语

在《红楼梦》中,春秋笔法的使用不可胜举,作者使用春秋笔法的方式一般以本文分析的几种方式为主。《红楼梦》是一部以家族史为蓝本进行创作的小说,书中进行了大量马赛克模糊处理手法,而众多的小说人物却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如《文心雕龙》的<史传>中所说:“故述远则诬矫如彼,记近则回邪如此,析理居正,唯素心乎!”这也正是史笔的魅力所在,曹雪芹客观陈述故事,却处处暗含着隐晦褒贬之意。因而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所以,阅读《红楼梦》无异于阅读史书《春秋》,只有真正读懂这些春秋笔法,才能了解书中真正的思想以及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